1.媒体来源:
报导者
2.记者署名:
文字 曹馥年 果未
摄影 杨子磊 苏威铭
设计 林珍娜
3.完整新闻标题:
爱在瘟疫蔓延时──封关8个月,扛着时代巨石的两岸家庭
4.完整新闻内文:
https://i.imgur.com/XYJUDpW.jpg
平面设计师钧翔画下与妻子四四(化名)在中国完成结婚登记的一刻。他俩怎么也想不到,
今年1月在中国完婚后,紧随而来的就是200多天的分别,而他们的遭遇,也是约2,000对两
岸新婚夫妻的缩影。(摄影/杨子磊)
中秋节刚过,团聚成为佳节美事。从今年2月6日台湾疫情封关以来,被分隔两地的最后一批
两岸“团聚”者,终于在9月24日宣布解禁。过去的200多天,约2,000对“爱在疫情蔓延下
”的两岸新婚夫妻,只能在未知下等待煎熬,靠着网络视讯一解相思。
近8个月来,因婚姻或血缘与台湾产生羁绊的中国籍人士“小明们”与“新婚陆配们”无法
入境,这群人透过各种管道陈情,试图寻求入境的可能。但两岸关系的特殊性加上疫情因素
,让过程陷入社会氛围、防疫、法理与人权的拉锯。台湾社会在长期被中国政权打压下累积
的不满,在疫情未明的恐慌下加乘放大,这些家庭承受着两岸历史间的矛盾,他们这样形容
自身处境:“历史尘埃落在我们身上是颗巨石”。
《报导者》采访卷入时代尘埃的两岸家庭,试图从法律、公卫、两岸、社会学专家等角度,
回顾近8个月来的境管政策,探讨其合理性以及背后脉络。当疫情过去,这次事件将为台湾
社会留下什么痕迹?
傍晚6点,位于台湾台中的平面设计师张钧翔离开办公室,立刻拨网络电话给中国广州的妻
子四四(化名):“我下班囉。”四四听着电话那头的车声,“陪”钧翔骑车回家,直到钧
翔到家打开视讯,双方才看到彼此熟悉的笑脸。
温馨的两房一厅是钧翔与四四的婚房,衣橱里挂著四四寄来的衣裙,角落是专为四四爱猫准
备的猫别墅,从墙上的挂画到桌上的马克杯,都是钧翔手绘的相处点滴。这里今年初就完成
装潢等待女主人入住,但在COVID-19(又称武汉肺炎、新冠肺炎)疫情封关后,两人一猫相
隔台中与广州,陷入无尽等待。
《报导者》采访这天是七夕,四四烦恼着要送件好看的裤子给钧翔,但见不到本人,不知道
版型是否合适;钧翔则手绘一张两人的“婚纱照”送给妻子,两人没来得及拍婚纱就分别,
四四先与好友拍一组“闺蜜婚纱”过干瘾,钧翔看着照片中的美丽新娘,一笔一画想像出两
人换上西装、礼服的幸福模样。
思念却不得见的七夕夜,两人开着视讯,各自忙家务、追剧,想到有趣的事就和彼此分享,
网络成为虚拟鹊桥,牵起遥远的陪伴。这样的日子,他们已过了8个多月。
来不及拿到居留证,新婚陆配的漫长等待
https://i.imgur.com/fHfZbZT.jpg
钧翔(右)与一起接受采访的四四(左)。新婚第一年,绝大部分的时间,他们只能从平板
电脑的萤幕看见彼此。(摄影/杨子磊)
2017年,四四独自从中国来台湾旅行,在台中认识钧翔。钧翔以在地人身分介绍台湾的美好
,短短一天,两人无话不聊,很快建立好感。
为了留住这份特别的感觉,钧翔第一次一个人出国,到广州找四四。交往2年多来,每2个月
见一次面,四四很喜欢台湾,日月潭、台中、台南等地都有两人足迹。
分隔两地的远距恋爱,没有挡下他们继续走下去的决心,今年1月3日在广州登记结婚,且已
对婚后生活达成共识:钧翔想在台湾工作且已在台中买房子,四四则决定跟着钧翔为爱走天
涯,搬到台中一起生活。结婚登记后,钧翔返台办理四四的入境手续,四四则放弃中国升职
加薪机会,辞去稳定工作,将所有积蓄和嫁妆投入装修两人在台中的家,并将全部家当寄到
台中。
突来的疫情打乱计画。1月23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通报移民署,对居住地为武汉的中
国籍人士拒绝入境,并陆续扩大境管范围。2月6日,台湾对中港澳封关,中国籍人士除了持
有居留证的陆配,全面暂缓入境。
疫情之下,一度“没有开放时间表”
“那时疫情真的满严重,想说等吧,经济损失就忍了,等到4月应该就没事,”最初指挥中
心宣布两岸航班至4月29日前限缩至5个机场,四四以为之后就能相聚,然而4月23日,指挥
中心宣布延长禁令,“何时解禁,仍待视疫情状况才能决定”。
那天以后,相聚变成一场没有尽头的等待。四四眼见广州的社区慢慢解封、工厂也开始复工
,却始终没有可以去台湾的消息。钧翔无数次询问承办陆配来台团聚申请的移民署,答案都
是“现在不受理申请”。
四四突然从带着家人朋友祝福、准备成家的幸福新娘,变成人生陷入停顿的无业者,暂居父
母家,担心随时会开放入境又不敢找正式工作,只能偶尔接案。
他们每天致电移民署、寄信给卫福部和陆委会陈情,答复千篇一律。时光在分离的苦痛与无
助中一天天拖磨,四四出现情绪问题,“很焦虑、睡不着,到医院拿了药,爸妈劝我尽量别
吃,不然会有依赖。”
“主要是人家(指挥中心)都说了,没有开放时间表,这真的让人绝望。”
2月封关时,约2千位新婚陆籍配偶在“团聚”阶段卡关
基于两岸关系特殊性,中国籍配偶取得台湾身分,流程远较外籍配偶繁琐。若中、台新婚夫
妻要结婚,就注定开启比别人更辛苦的申请之路,得先在中国完婚后,两造婚姻依法成立,
但若要完成全部结婚手续,就得为陆配申请“来台团聚”,取得“团聚”入境资格后,在台
跑完登记结婚流程,才能取得居留证。
而办理“团聚”需要经过海基会验证结婚公证书,以及向移民署申请赴台证件、国境线面谈
等关卡,至少要2个月;整个结婚流程都跑完,至少耗时4个月。《报导者》从海基会婚姻公
证书验证的份数估算,约有2,000对两岸新婚夫妻在封关时处于团聚阶段的不同关卡,未取
得居留证而不得入境。
https://i.imgur.com/pzUo5qc.jpg
在深圳工作的台干维佳(化名),中国籍妻子已在今年1月拿到团聚入台证、未取得居留证
,无法入境。维佳非常想让怀孕的妻子回台生下台湾囡仔,但四处陈情碰壁。
不过他发现,3月19日全面禁止非本国籍人士入境之后,尚未取得居留证的外籍配偶以及未
成年子女,仍可向我驻外馆处申请特别入境许可来台。这样的待遇落差让他感到疑惑:“同
样没有居留证,为什么外配能来,陆配却不能来?”
6月底,台湾松绑外籍人士申请来台探亲、洽商、打工度假,团聚陆配产生更强的差别待遇
感。他们跟进有类似感受的“小明”与小明父母,开始在电话陈情之外透过社群软件串连,
出面敦促政府开放家庭团聚。
陆配子女入境争议,“小明”的心声
https://i.imgur.com/HjlNsfW.jpg
疫情封关期间,有一群长期在台湾生活、读书,却仍在等待台湾身分证的陆配子女“小明”
们,被政府境管政策封关、无法回台。随着家属陈情和疫情变化,他们卷入国家认同问题的
舆论风暴核心。(摄影/杨子磊)
人数2,000人左右的陆配子女“小明们”遭遇与团聚陆配略有不同。他们已持有在台湾合法
停留的证件,部分在台湾生活、读书多年,却因疫情的境管措施无从入境。
2月11日,陆委会宣布基于家庭团聚及人道考量,开放持“社会考量专案长期居留证”或“
长期探亲证”的国人或陆配子女入境,入境后须居家检疫14天。由于当时中国疫情持续升温
,加上首班武汉包机出现确诊个案,一宣布就引发强烈反弹。24小时内,陆委会接连增加“
未成年”、“在中国大陆亲人无能力照顾”且“父母皆在台湾”3个条件,陆委会主委陈明
通还说了“小明的故事”,试图解释哪些陆配子女符合回台资格:
“有台湾人在大陆经商、娶中国配偶后,生一个孩子叫‘小明’,后来一家人回台,小明也
在台湾受教育、使用健保,并利用专案长期居留或居留探亲在台生活,这次过年小明回中国
,因为禁止进来,但这些小孩本来就长期在台居住,只是没有户籍不能回来,只针对这部分
让他们回来。”
陈明通并强调:“小明在台湾生活很久了,绝不是开放陆配的大陆亲人来探亲。”
~~~~~~~~~~~~~~~~~~~~~~~~~~~
哪些人是“小明”?
成年之前的陆配子女,依法能以以下方式取得台湾身分:
台湾人与陆配的孩子:
满12岁前,可直接在台湾申请“定居”取得身分证,名额不限,不必排队。
12岁以上、未满20岁的子女,则需先申请“长期居留”,名额不限,不必排队,通过后需连
续在台湾居住2年,每年居住天数超过183天,才能取得身分证。
陆配前婚生子女(成年之前):
需先排队申请每年共372个名额的“长期居留”,连续在台湾住满2年、每年居住天数超过18
3天,始得申请“定居”。排队期间以“长期探亲证”在台湾合法停留,一般来说,历时6~
8年以上才有身分证,也有人花了10年左右。
~~~~~~~~~~~~~~~~~~~~~~~~~~~
只是,反对的舆论烧得更旺,防疫指挥中心指挥官陈时中隔天撤回这项开放措施,并表示:
“我们一开始是可以选择国籍的,已经选择国籍而没有选到台湾的国籍,现在就要自己做安
排、自己承担。”
矛盾的是,根据移民署公告,和小明一样持居留证,过去14天有中港澳旅游史的外籍人士却
可以入境。“只看国籍,不看来处”的境管政策曾引起质疑,却在支持指挥中心决定的赞好
声中被迅速淹没。
“中国不友善”民调升高,社会氛围反对境管松绑
什么原因让小明父母没在一开始就帮小孩选择台湾户籍?一名资深上海台干对《报导者》表
示,最常见的状况是,当下夫妻两人的生活重心都在中国,让孩子入中国籍,纯粹为了生活
、上学的方便,而且不是人人都有本钱请长假回台待产,最后才让小明先入了中国籍。没料
到一场疫情,却让这些原本在私领域的家庭抉择,与防疫发生关联,不仅被抛入公共讨论,
还牵扯到敏感复杂的国家认同问题。
今年初总统大选后接连着疫情爆发,台湾社会对中国的不满来到近10年最高点,根据陆委会
今年3月的民调,有7成民众认知中国政府对我政府不友善、6成认为对台湾人民不友善。另
据中研院社会学研究所今年6月的调查,73%台湾民众不同意“中国大陆政府是台湾的朋友
”创历史新高,也是过去一年来极明显的民意变化。
对中国反感的社会氛围,加上连环发生台商居家隔离期间上舞厅、武汉包机出现确诊案例,
以及对中国疫情不透明的怀疑,不断加深“开放中国籍人士入境,会造成台湾防疫破口”的
印象,并卷起庞大的舆论海啸,让政府不得不改弦更张。陆委会副主委邱垂正接受《报导者
》专访时即提到,收回小明入境措施的原因之一是“社会支撑力不足”。
“历史尘埃于我如巨石”
这些舆论走向,成为许多两岸家庭难以承受的蝴蝶效应。7月31日,立法院有一场呼吁开放
小明、陆生与团聚陆配的公听会,在台湾读大三的阿维(化名)透过视讯出席。他是中国籍
母亲的前婚生子女,2012年起来台生活、上学,已经8年,终于来到申请台湾身分证的最后
阶段,今年在台湾待满183天就可成为台湾人,却因为过年随母亲探亲回不了台湾,恐无法
如期入籍。
阿维对各种谩骂小明的网络留言感到难受,“我早就选择台湾,只是在排队等身分证。不是
来避难,是回到原本的生活。要用这场疫情否定我多年努力,扣上‘自己选择国籍自己负责
’的帽子很不公平。”
他平常会当桥梁,帮中国与台湾的家人朋友厘清对彼此的误解,不料这次自己却卷入争端核
心,深深感到“历史尘埃在我们身上却是巨石”。
另名出席公听会的台商王克安与中国籍女友育有6岁女儿,原先因事业忙拖着没结婚,为了
让女儿回台上小学,赶紧办结婚手续并举家搬回台湾。追认王克安为女儿生父的流程较长,
他还来不及完成并让女儿入台湾籍,女儿就因过年随妻子探亲,遇到封关成为“小明们”。
“形容小明是陆配子女只说对一半事实,小明也是台湾家庭的小孩,”他表示,许多小明们
的父母是因为认同台湾政治理念与民主价值,决定带小孩回来读书。他以为两岸政治氛围不
会影响因婚姻与血缘结合的家庭,现在却变成只要牵扯和中国往来,不论是非对错,都被视
为政治不正确。
境管政策的各方考量、优先取舍,该是说清楚的时候
https://i.imgur.com/zxvsEtQ.jpg
200多天的封关期间,“小明”们的父母不断透过陈情、召开记者会等方式,希望早日与家
人相聚。新婚陆配的台湾籍伴侣后来也加入陈情行列。(摄影/杨子磊)
部分陈情者试图将讨论拉回法律层面,他们主张,除非团聚陆配或小明已确诊,否则无从依
《大陆地区人民进入台湾地区许可办法》禁止来台;而限制小明入境,更有违《宪法》保障
的家庭团聚权,以及已国内法化的《儿童权利公约》。
《儿童权利公约》第9条第1项:缔约国应确保不违背儿童父母的意愿而使儿童与父母分离。
限制团聚陆配与小明入境,法律学者质疑侵害基本权
铭传大学公共事务学系助理教授张志伟是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博士,专研《移民法》、移民
与整合。他指出,这段时间对团聚陆配与小明的入境管制,已侵害他们的基本权利。
对于父母其中一方是台湾人的小明,张志伟从台湾对国籍认定采“属人主义”为主,“属地
主义”为辅解释,只要父母任一方为中华民国籍,小孩就是中华民国籍,这称作“生来国籍
”,与选择无关。至于户籍、身分证等,都是用来证明国籍的行政管考文件,无论有无,都
不影响生来国籍的事实。
另外,陆配前婚生子女这种情况,则需在入境后经过长时间居留、定居才能取得身分证与户
籍。没有前端的入境,就没有台湾户籍的取得,“不能反推回去,颠倒说必须有户籍的人才
有资格入境,”况且入境权也不限于具有户籍者为限。
张志伟指出,《欧盟法》与德国的《移民法》中,从申请入境到取得身分的等待期,移民都
有不同类型的基本权利保障。这次台湾限制小明、团聚陆配入境,已是对其婚姻与家庭团聚
基本权利的侵害,若要符合《宪法》主张,就要符合比例原则,而婚姻家庭的团聚权,在《
宪法》公益目的评价上,应比开放商务人士通行自由来得重要。
虽然疫情期间有《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防治及纾困振兴特别条例》可做为境管政策的法源,
但张志伟认为,除了授权基础未必符合《宪法》要求的明确具体,在无法证明团聚陆配与小
明都确诊的情况下,指挥中心就通案式地禁止具特定国籍者入境,已是基于特定国籍所做的
差别待遇。
“中华民国是宪政国家,基本精神是平等保障每个人的自由权利,若以国籍为由限制有婚姻
与家庭团聚需求者不得入境,是有问题的。”防疫方面,他认为可透过提供阴性检验报告、
入境隔离等风险行政手段控管,“我们要对抗的是病毒,不是人。”
公卫专家指中国疫情资讯不透明
舆论反对放宽团聚陆配与小明入境的主要理由,是担心随之而来的防疫风险。不过在7月31
日的立院公听会现场,疾管署防疫医师林咏青即回应:“从防疫角度,国外进来的,我们原
则就是14天检疫,至于他的性别、年龄、身分,其实不是我们对传染病风险的考量。”
林咏青说明,“对方从哪来”才是风险考量依据,来自高风险国家的旅客,限制会多一些,
武汉包机就是一例。“做好居家或集中检疫,期间如果被感染的几乎都会发病,无症状者,
14天后不具传染力。”
制定传染病大流行期间的境管政策,一般会看哪些指标?台湾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秀熙
说明,首先会检视当地的疫情风险分级,其次可用该地的康复人数与致死率计算“解封指数
”,“第三个最重要的是,有些国家的防疫资讯始终不是很清楚或值得信赖,资料可信度也
要列入考虑,包括伊朗、俄罗斯、中国等都有类似情况。”
陈秀熙表示,疫情大流行后,最难防的是大流行过后的区域无症状感染,因为从大流行区域
来的这群无症状者仍有传播风险,但中国后来改变确诊定义,不再将无症状感染者计入确诊
。若无法确实溯源找到目标族群检测、隔离,感染者很可能不自觉将病毒带往他国,“除非
中国当局提出有力说明与证据,否则我们很难确定无症状感染是否仍在中国的社区传播。”
陈秀熙表示,指挥中心考量无法判断中国风险等级,保守开放确实有立论基础,毕竟要证明
中国安全,得有清楚科学根据。
“当时要对两岸家庭放宽开放,仍是有法可解,”陈秀熙表示,若不信任中国数据,就以紧
急者优先,分批限额少量开放。旅客须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入境后再比照现行对菲律宾
的做法,无论有无症状都须于机场完成采检,再做集中检疫。若感染率确实不高,再逐步调
低疫情风险、放宽入境人数。
指挥中心:防疫向来只针对疫情而非特定族群
https://i.imgur.com/WTXB0eB.jpg
除了防疫、法律、人权,民意与两岸因素,也增加了台湾对中国籍人士境管措施的复杂度。
(摄影/苏威铭)
“指挥中心对边境的管制一直是针对疫情,从来没有针对特定族群,”回顾200多天来的境
管决策,指挥中心副指挥官、内政部次长陈宗彦表示,当然民意与中国因素不可排除,但最
终回归到防疫量能优先。
“重点在中国疫情不透明且只对世界卫生组织(WHO)通报,其他国家的相互通报都很畅通
,”他表示,无从得知当地风险,为确保安全当然要对中国人流采取管制。
为何以国籍而非旅游史限制中国籍人士入境?陈宗彦说明,这是因为从出入境资料,无从完
整得知中国籍旅客的过去14天旅游史,“比如一位从日本入境的小明,我们不知道他是否在
14天内去过中国,除非他主动申报。”
虽后续台湾疫情稳定,陈宗彦强调不能让边境开太快,毕竟两岸旅客占台湾入境人流量的最
大宗,“开放多,境外移入病例到一定程度,仍会影响社区安全,要依防疫能量节制处理。
”
为何无居留证外配又能申请特许入境?陈宗彦强调,到6月前,除非有特殊人道考量,否则
就算申请也不会准许;同样地,陆配有特殊人道需求也会审酌开放,“所有防疫措施都是一
致的。”先开放外籍人士洽商而非小明与团聚陆配,是因为台湾需要恢复国际经贸往来,这
是政府团队考量社会需求的优先级做出的决定。
主管两岸事务的陆委会副主委邱垂正也指出,虽有“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但我方
不易取得中国详细疫情,有管道可问,却时常无法提供需要资讯,“甚至叫我方上网自己看
。”其次,中国维持低确诊统计,从科学角度照理说应逐步松绑境管,不过中国非但没松绑
还趋严,“专家无法判断这到底怎么回事。”
邱垂正表示,200多天来接到很多强烈陈情,也觉得要从人道角度去争取他们回来,不过在
疫情不明下,能做的就是管理人流。“说禁这些不合理 但人道跟防疫要两全其美很难。
”
“讲标准一致,社会两极化声音就出来了”
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副教授张五岳则认为,台湾对外籍与陆籍的防疫机制明显有落差,
原因是缺乏政治互信,两岸公权力难在防疫上有效合作,防疫资讯传达不畅,台湾势必对中
国采取差别待遇。但政府未把这个原因对人民解释清楚,还不断强调防疫标准一致,都是以
疫情为首要考量。
“讲标准一致,社会两极化声音就出来了,”张五岳说,一种是感到受骗,尤其是中国后来
的疫情已“看似”不像2月那么严峻。另种坚信在防疫第一前提下,法律、人道问题都可以
暂时退却。浓厚对中国不信任情绪,让后者更显高张,不只中国籍人士,想入境的小明、台
商都受强烈抨击。“这让任何想依据人道、必要性进行的务实开放措施遭受很大压力,也是
为何‘循序渐进’开放中国籍人士的脚步拉很长,有许多一波三折。”
张五岳表示,政府若说明“因为两岸现在没有互信”、“这个政权对台湾有威胁”、“双方
公权力无法取得及时有效的互动合作”,因此须采较严入境标准,人民都可以理解,但政府
却未厘清这些症结。
政府没有明讲,是担心刺激已如履薄冰的两岸关系?张五岳不这么认为,因为从多项发言可
见,防疫部门并不避讳刺激北京,在台湾参加世界卫生大会(WHA)受阻、社会反中氛围与
防疫优秀成果的背景下,台湾社会也给这样的做法很高的支持。
他观察,这次疫情让两岸政治高层分歧加深甚至恶化,政治有分歧不足惧,忧心的是两岸人
民间的误解、仇恨、对立也在上升;台湾防疫成果极佳,政府对两岸家庭循序开放值得肯定
,“不过一开始其实能做得更完善,降低台湾内部两极化对立,避免两岸人民误解上升。”
“两岸关系中,我们看到中国的政权特色,却在无形中想用那个政权擅长的方式跟它互动,
会失去台湾本身可以掌控的利基跟优势,”张五岳表示,台湾拥有多元包容、比中国更开放
的社会,以及与中国政权不同的人道诉求与民主涵养,要和中国比较对各个方面的控管成效
,台湾绝对赢不了,但要比谁有多元声音,中国必不如我们。
张五岳指出,由于美台关系强化,中国加大对台湾外交打压、军机绕台施压、还有中国极端
媒体的耸动言论,都让台湾民众感到不友善。但到底什么样的两岸关系最符合台湾人民需要
?他提出一个反思的观点:美国已提出将中共政权与中国人民在策略上做区隔待遇,那么,
台湾对中政策是否应做出适度、细致的区隔,针对与台湾友好且关系密切的中国人民,要与
中国政权一体还是分开看待?
普世价值不适用于特定族群?
长期研究婚姻移民的社会学者认为,疫情只是更凸显原本就存在的不平等制度,以及渐趋严
重的国族意识形态。
世新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夏晓鹃指出,近年来出现的新住民论述与新南向政策,旨在将
曾经被视为“低劣他者”的东南亚配偶转变为社会资产,以共同对抗作为“邪恶他者”的中
国,其背后对婚姻移民的歧视并没有改变。台湾的移民政策充满阶级主义,针对中国大陆与
东南亚配偶的限制远多于已发展国家人士,这些制度上的不平等,碰到疫情,就演变为对特
定族群的差别待遇。
20年前就投入陆配研究的东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赵彦宁认为,陆配作为台湾的准公民,是台
湾人实践亲密关系的重要分子,也是台湾家庭生产和再生产的当事人,国家原本应该要对其
予以协助,但这段时间以来的境管政策却反而有点像把他们当成人质,而处罚到本国人的利
益。“我们所声称的民主、进步、人权这些自由主义的普世价值,却独独不适用于某些人。
这样的决策没有意义,只有伤害。”
如何看待民意对开放中国籍人士入境的抗拒?赵彦宁表示,网络时代快速传播的特性,让一
些需要时间去辨认真假的讯息,透过网络的发酵,更容易让人把两岸关系不满的情绪转移到
他人身上,台湾社会更难被说服去接受中国人是国人可以建立亲密关系的对象。
“当社会拒绝理解真相,而乐于去伤害某些特定人群时,就会造成可怕的危机。如果我们拒
绝了解中国人,哪怕是和台湾人有亲密关系的中国人,拒绝了解这些复杂的他者,那么我们
正在走向拒绝相互理解的方向。”
那些无从弥补的日子,与新展开的人生
https://i.imgur.com/nj0T9wU.jpg
在9月23日、团聚陆配开放那一天,钧翔立刻赶办手续,希望早日与四四相聚,弥补8个多月
来未能相伴的时光。图为钧翔将四四穿婚纱的照片设为电脑桌面。(摄影/杨子磊)
8月24日,教育部全面开放陆生来台,包括在台读书的小明。阿维对长住台湾的自己被归类
为“陆生”有点疑惑,却也终于顺利返校,并持续向移民署陈情,希望能让这段时间无从入
境的他如期取得身分证。王克安的女儿终能回台,不过高中以下的小明们以往不会以“陆生
”身分在台就学,繁杂程序导致欠缺因应经验的学校一阵忙乱;他的女儿9月17日终于能回
台隔离,却也错过开学典礼。
9月22日晚上,钧翔与四四已因8个多月的分离身心俱疲,他们商量以23日作为节点,若没开
放,钧翔就辞职,两人先一起在中国生活一阵子。这晚四四整夜没睡,在网络上搜寻中国入
境隔离和租屋资讯。
隔天,指挥中心宣布开放团聚陆配,已取得团聚入台证的666名陆配可从9月24日起入境,移
民署也恢复团聚签申请与面谈。
“激动到哭了,打字手都在抖。”四四第一时间告诉婆婆这个好消息,钧翔也立刻向主管请
假,隔天一早向移民署递交团聚申请。
但有些错过的人生已永远无法弥补,维佳的太太在疫情封关时刚怀孕,解封至今,肚子里的
宝宝超过32周,经风险考量后决定留在中国生产。“团聚陆配开不开放,对我们已经没有意
义,就等小孩出生后再一起回台湾,”维佳难掩失望地说。由于两人还未在台湾登记结婚,
小孩入籍得准备6份公证书,还要做DNA亲子血缘关系鉴定,增加许多申请程序。但再怎么无
奈,肩上那块不得不扛的命运大石,已帮他们全家做了选择。
5.完整新闻连结 (或短网址):
https://www.twreporter.org/a/cross-strait-marriage-during-covid-19-lockdown
6.备注:
“我早就选择台湾,只是在排队等身分证。不是来避难,是回到原本的生活。”
“我们要对抗的是病毒,不是人”
“历史尘埃在我们身上却是巨石”
“我们所声称的民主、进步、人权这些自由主义的普世价值,却独独不适用于某些人。这样
的决策没有意义,只有伤害。”
“指挥中心考量无法判断中国风险等级,保守开放确实有立论基础,要证明中国安全,得有
清楚科学根据”
“专家无法判断这到底怎么回事。”
“防疫向来只针对疫情而非特定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