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rpg1510 (八分之三)
2020-09-29 13:21:20※ 引述《fantasy14 (我可以看见吗)》之铭言:
: 台湾为何变成炒房天堂?答案是,
: 台湾囤房与买卖房屋的成本,
: 和许多先进国家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
: 以同样价值的房子来说,
: 在日本一年的持有税是台湾的四十二.五倍
: 美国则是台湾的二十五倍
: 建商 财团 银行跟 政府勾结
: 一起吸食年轻人赚的辛苦钱
: 不是无法打房 是根本不想打房
: 连实价登录都做不到了
: 你还能期待什么
说得好 实价课税 是解决高房价最有效的方法
为什么实价课税,会让建商痛、投资客痛、自住客也痛,让全部持有房屋者都痛?
因为实价课税能实际增加"持有成本"
房屋的持有成本有哪些?
自备款 + 房贷本金 + 房贷利息 + 装潢成本 + 维修费 + 管理费 + 水电瓦斯费
+ 买房房仲费(2%) + 卖房房仲费(4%) + 代书费 + 履约保证费
+ 房屋税 + 地价税 + 土地增值税 + 契税 + 印花税
没错,真的认真算的话,凡是跟持有房子后,衍生出的成本都可以算在持有成本内
但房子做为可交易的商品,在台湾高房价,一般消费者很难有门道可以买到跌价的房屋
大多数人的房子都是买贵了,被上一手屋主抬高房价后剥了一笔
为什么上一手屋主,要用高房价把房子,卖给下一手屋主?
请记住这6个精华的字“转嫁持有成本”
消费者所买的高房价中,是在替上一手屋主
付那些本该就是房屋持有者,理当付出的持有成本
既然持有成本,是能透过房屋交易转嫁的
在会计法则中,能转嫁的持有成本就不是持有成本
所以为什么黑心的建商、黑心的投资客、黑心的自住客
他们卖房子能赚到钱?因为他们转嫁持有成本,将房子用高房价卖贵给下一手的买方
然后就形成恶性循环、共犯结构
房子买贵的消费者,继续用更高的房价卖给下一手的买方,继续将持有成本转嫁出去
才能弥补他自己买贵时的损失
所以,为什么房贷利息、实价课征持有税(房屋税+地价税)
会触动房屋持有者的敏感神经?
因为在那些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持有成本项目
房贷利息、实价课征持有税(房屋税+地价税)
可是实实在在的,根据房屋实际的购买价
每年跟房屋持有者,收取房屋购买时的房贷本金1.5%(银行收)及房价1~3%(政府收)
ps.当然会随着房贷本金越还越少,房贷利息会越低
房屋会随着屋龄,房屋税越收越少 (但地价税可能越来越贵)
其实一般消费者 (自住客) 不清楚房价到底是如何计算的?
为什么相邻的不同的地段,房价可以相差一倍不止?
例如台北市内湖区的电梯大楼,一坪60万
新北市汐止区的电梯大楼,一坪30万
“租金行情”是反映房价最实际的计价公式
用租金,可以反推回房屋应该有的合理房价
一般消费者 (自住客),最常被建商、投资客误导的风向:
“实价课征持有税”会导致租金更高,会被屋主转嫁持有成本
当租金可以租更高,房价回推回去就可以更高
实价课征持有税,会导致租金变贵、房价更贵
但一般消费者有注意到什么重点吗?
租金涨、房价涨,薪水没有涨
那租金、房价凭什么涨?
是的,可支付的居住成本,大约是月薪的1/3
当“实价课征持有税”,屋主能转嫁成本到租金吗?
告诉一般的消费者,屋主涨不动的
当屋主大幅调涨房价,租屋者自然就会退租原本的房子
流到他们薪水1/3可负担的租屋市场层级中
到最后,屋主还是想将房子租出去
即使微幅的调涨房租,还是无法填补实价课税后增加的持有成本,所产生的财务损失
投报率变低,甚至变成负的
那要重新让投报率 (租金/房价) ,恢复到实价课税前的正投报率
既然租金涨不动 (和消费者薪资没涨有关),那就只能房价下跌了
因此,“实价课征持有税”到底能不能打房?
100%能让你及你的后代,能买到更便宜的房子!
最后想补充的:
居住是天赋人权,也同意居住不是不劳而获
是需要付出居住的成本 (租屋者付租金、购屋者付持有成本)
但合理的租金(薪水1/3)、合理的持有成本(本利摊还+各项费用摊平+持有税) (薪水1/3)
是一般消费者,所能负担的居住成本
一般消费者(自住客),要共同团结反对的
是无止尽的房价飙涨
国际QE疯狂印钞,到底关我们什么事?
薪水又没涨,凭什么房价涨?
政府的确且必要拿出魄力和做为
推动“实价课征持有税”,来让房价回归房屋应有的‘合理价格’!
不要再说自住客只想用腰斩价,买到蛋黄区的房子
现实就是,实价课税也买不到蛋黄区的房子啦
因为蛋黄区的租金行情,可以支撑蛋黄区的房价!
一般消费者 (自住客) 要锁定的目标是:
那些跟着蛋黄区一起疯涨的蛋白区、蛋壳区
然而“实价课税”
正是可以将这些跟风飙涨的蛋白区房子、蛋壳区房子的房价
打回原形的最有效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