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purue (purue)
2020-09-13 21:49:12吃菱角救水雉宝宝!水雉园区携手全联,“官田菱雉菱”护农顾生态
上下游记者 林怡均 on 2020 年 09 月 10 日 in 吃好吃, 种好田
5,558分享
保护水雉而生的友善菱角,在全联就买得到!二十年前全台水雉剩不到五十只,经过民间团
体、林务局及地方政府大力复育总算来到一千多只,不过水雉最爱栖息在菱角田,要保育水
雉,就要同时振兴菱角产业!
水雉在田间面临许多危机,包括菱农作业时误伤巢蛋,雏鸟掉到水沟爬不出来,或是被菱农
撒石灰洒到眼睛等等。水雉生态教育园区主任李文珍表示,水雉的地域性很强,会彼此竞争
地盘,需要更多友善菱角田才能让水雉继续安居。全联超市则表示,这次的合作并非一次性
而是长期合作,未来友善菱角若增加,也会在更多门市铺货。
凌波仙子水雉,腿长如同志玲姐姐,筑巢独爱菱角田
继“老鹰红豆”之后,全联超市今年9月9日再推出“官田菱雉菱”,由水雉生态教育园区和
屏科大黑鸢公主林惠珊合作、友善菱农提供,全台100家门市上架,共有2款无毒菱角,来自
台南官田的友善菱角田,也呼吁大家“吃菱角,救水雉”。
有着凌波仙子美名的水雉,以菱角田为栖地,是名符其实的“菱角鸟”,会在菱角叶上筑巢
产卵、孵育及觅食。其他浮水性植物如莲花、布袋莲等,水雉较少利用,菱角因叶有分层,
适合水雉筑巢,因此水雉最喜欢在菱角田生活。
品牌取名“官田菱雉菱”,意即为水雉和菱角相依而生,此外,凌波仙子水雉也像台南籍女
艺人林志玲一样有着纤细长腿,在水上漫步时十分优美。然而,美丽的水雉鸟在二十多年前
,因为菱角田减少、农民的惯行耕作方式,全台一度剩不到五十只。
水雉蛋与雏鸟(摄影/吴铭)
菱角田面积年年缩减、农药毒害,水雉生存岌岌可危
来到台南,走出隆田火车站第一眼就能看到菱角意象的地标,然而由于菱角种植辛苦费工,
面积不断在萎缩,据农委会统计,民国90年全台菱角种植面积为738.68公顷,去(108)年仅
剩480.46公顷,有408.19公顷都在台南,其中官田区更是全台最大产区,菱角种植面积有32
2.21公顷,产量为3497公吨,占全台产量的68%。
官田菱角最常见的是四角菱和二角菱,两者生长时序不同。以台湾三节时间来看,过年时四
角菱种下,端午节四角菱开始采收、二角菱种下,中秋节时四角菱采收完、二角菱开采,此
时正是四角菱采收的时间。
菱角田的萎缩意味水雉的栖地减少,水雉中毒也时有所闻。菱农多采用惯行农法,有些会将
稻谷浸泡加保扶,制成饵食以防制鸟害及鼠害,并在田间施用福瑞松,曾造成大量水雉中毒
。1998年高铁兴建时,路线经过葫芦埤及德元埤,将水雉栖地切割,使得水雉的生存更加岌
岌可危。
菱角是浮水植物,叶片分层适合水雉筑巢(摄影/林怡均)
遍洒石灰、田边U型沟,水雉雏鸟一出生就危机重重
官田因菱角产业的存在,成为水雉鸟仅存的避难所,但水雉从孵育到长大成鸟都相当不容易
。
春夏交替时,是水雉鸟求偶繁殖季,水雉母鸟交配后会产卵,由公鸟孵育,公鸟会在菱角田
中筑巢,由于水雉地域性极强,会互相争夺地盘,一分地通常至多两巢,一巢内有3至4颗蛋
,孵化率约八成,成功孵化后,田间的生存也充满考验。
走近官田菱角田,可以看到许多田区白花花的,仿佛下过一场雪似的,不过,这些菱角叶上
的不是雪,而是石灰粉。种植菱角超过20年的张先生,下身着防水装,拖着装满石灰的盆子
边走边撒,“石灰粉是要帮菱角田‘清水’,水太脏,菱角会长不好。”采收前,菱农约两
周会洒一次石灰粉清理水质。
然而这石灰却是水雉的一大威胁,刚孵化的水雉雏鸟常在此时遭石灰波及而导致失明,甚至
死亡。此外,菱角田四周都是水泥U型水沟,沟壁面又陡又深,田中许多生物如水雉幼雏、
斑龟等若不慎跌落,难以爬出。若水流湍急,有的生物被冲走后再也无法回家。
以惯行农法耕种的菱农,会使用石灰粉来清洁菱角田,使水质清澈(摄影/林怡均) 被
石灰喷洒到眼睛的水雉雏鸟(摄影/吴铭)
雏鸟常掉进水沟出不来,园区志工每天巡逻救援
2000年为保育水雉,水雉生态教育园区成立,现任园区主任李文珍表示,菱角田和水雉的生
存可谓唇齿相依,水雉要复育,前提是菱角田要留下。台南市政府为保育水雉祭出奖金,菱
角田内水雉巢蛋若有孵出雏鸟,便奖励菱农。
园区志工吴铭每天都会骑车巡菱角田,记录巢蛋数量及位置,另一大任务就是救鸟。他只要
看到掉落在U型沟内的幼雏会记下座标,待园区同伴前来后一同救鸟,“救鸟其实不容易,
有的水沟很高,雏鸟不会移动不好找,幼鸟又很怕人,看到我们会一直闪躲。”吴铭表示,
救鸟需要从两侧围堵,鸟救起来后会做标记,若可以确定亲鸟与环境安全会原地野放,不确
定亲鸟的话会带回园区标记照顾长大后野放,有时在巡逻时也会看到戴色环的熟悉水雉。
田边的水沟是水雉雏鸟的死亡陷阱(摄影/吴铭) 掉落水沟爬不出来的雏鸟(摄影/吴
铭)
吴铭对每片菱角田的巢蛋、水雉生长情形了若指掌,一到菱角田边,不用望远镜,远远的就
能看到田里有哪些鸟。他对水雉鸟的习性也相当熟悉,“水雉身形优美,很多人靠近拍,水
雉爸爸会叫出声,那其实是警戒音,要叫宝宝躲起来。”
许多菱农发现水雉巢蛋,第一时间就会通知吴铭。这样每天顶着太阳巡逻,累不累?他笑说
,“能看到优美的水雉,心情就会好起来,把水雉救起来,看着牠们好好长大、回到菱角田
生小宝宝,我心里很满足。”
绿保菱农不用石灰改用菌清田、田埂加宽留草让生物更宜居
李文珍表示,目前全台水雉虽然复育到1741只,但友善菱角田到去年为止,仅有12公顷、17
农户。本次在全联上架的菱角来自农民林丙火,今年49岁、种植24年菱角的他,9年前接触
到林务局推动的绿色保育标章,开始走上友善菱角的种植之路。
林丙火目前种有一甲多菱角的友善菱角田,走进他的菱角田,可以同时看到五六只水雉翩然
展翅或在菱叶上行走,“看到水雉越来越多,心里很高兴。”
林丙火表示:“菱角水上有鸟害,水下有鼠害跟虫害,菱农的传统观念会认为这些会影响收
益,只要留下菱角就好了,其他会影响收成的生物就是杀杀杀杀。”而采取友善种植后,林
丙火的工作量增加不少,“没有人知道怎么种友善菱角,我要到处拜师问问问。”
为了在种植菱角的同时兼顾生态,林丙火下足了功夫,他以高成本的枯草杆菌取代石灰来清
洁水质,以免误伤水雉。他更特地将田埂加宽,刻意让野草长高,“一来是我没空去除草,
但主要是有一次台风天去巡田,看到水鸟、斑龟都躲在草丛里避风雨,从此就决定在田边留
草,让生物可以在大风大雨的日子有地方躲。”
菱农林丙火不仅保护水雉更为田间其他生物营造安居环境(摄影/蔡佳珊)
采工剥工难寻,友善菱角超高成本
问起产量,林丙火笑了笑,“友善种植有收就不错了,有次采工来我的田,劈头就问:‘你
是不是都没在顾田啊?’”不用农药和化肥,水下的菱角会被菱角金花虫、田鼠吃掉,曾让
他很苦恼,但后来发现田鼠也会吃掉福寿螺,就不跟田鼠计较了,“牠帮我抓螺,吃螺吃饱
了就不会吃菱角了。”而水下丰富的生态,也为水雉提供充沛的食物来源。
友善菱角田不易照顾外,因农村人口老化,采收菱角工人也难寻。林丙火表示,若采惯行农
法,菱角收入其实相当可观,但现在采工很难请,“采收的时候要跪着,很多菱农即使赚得
多,也不希望孩子回来种菱角,年轻的菱农很少。”他表示,自己原先种三甲,但照顾不来
、找不到采工,才因此缩到一甲多。
剥菱角的包装工人也同样难寻,林丙火说明,友善菱角过去通路多为有机店,而有机店的卫
生要求较严格,因此包装工人必须全身包得严严实实地到加工室中作业,“我要花比别人更
高的工资,才能找得到人。”
菱角富含膳食纤维,简单调味超涮嘴
菱角含有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B1、B2、B3、C,以及磷、钾、钙、铁等矿物质,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仁爱院区中医师周宗翰曾表示,菱角可补脾健胃,从营养学来看,菱角是
低GI高蛋白质的食物,且富含膳食纤维,可促进肠胃蠕动。
李文珍及林丙火不约而同回忆道,过去农村社会里,菱角是农村孩子的零嘴,现代饮食习惯
改变,吃菱角的人少了,许多人不懂得怎么吃,但其实只要简单的把菱角煮熟,撒点盐巴就
非常美味。若要入菜,也可将菱角和排骨一起熬成汤,这次上市的菱角就有已去壳的,希望
能让消费者更方便食用。
泰式凉拌菱角海(摄影/雪伦情报局,照片来源/官田菱雉菱)
黑鸢公主大力推荐,全联承诺长期合作
本次促成合作的另一位推手──人称黑鸢公主的屏科大研究员林惠珊表示,“官田菱雉菱”
的理念和老鹰红豆很像,都是从保护鸟类生态出发,可以让田间生物和作物共存。而且菱角
是非常特殊的湿地景观,消费者透过吃来支持这些友善农民,同时参与了保育生态和优美农
业地景。
李文珍表示,这次和全联的合作早在去年洽谈,但考量到友善菱角田产量不足以供应全台门
市,当时没有立即合作。直到今年讨论其他模式,以在特定门市销售解决供货量的问题,全
联的物流系统也能让菱角在采收后第三天就上架,让消费者吃到最新鲜的友善菱角,“友善
菱角的口感比惯行菱角更好也更香,吃过会爱上。”
全联超市表示,“这次合作并非一次性,而是长期的。”今年九月上旬到年底会持续贩售,
预计会销售掉2100包的四角菱以及5500包的带壳二角菱。全联超市承诺,会尽全力销售友善
菱角,让更多人认识菱角,若后续友善菱角产量提高,也会在更多门市铺货,现阶段以生鲜
菱角为主打,后续有机会开发熟食及调理包。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37102/
基本上是类似老鹰红豆的概念 为了保护这些生物惯常利用的水田 不要被农药破坏当地的生
态
希望水雉菱角也能够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