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是过誉,倒不如说是戳破大家对台湾的公卫圈的幻想跟过度期待而已
以我自己北医公卫学士4年+硕士2年+现在博7的废物生涯来看,台湾的公卫圈有几个很根
本的问题,从训练到就业那些都是,分几个讲:
1. 课程设计脱离现实
以台湾的状况来说,公卫系的存在应该要是比较属于“技能加值性质”的,实际上台大公
卫的发展历史也是先有研究所后来才开大学部,这跟台湾的医疗环境发展需求与轨迹有关
,因为民国早期在建立整个台湾卫政体系的时候需要这些专业,所以开设研究所来让既有
的医护人员进修公卫,才能对医疗跟公卫环境的建置有助益,这是合理的规划方式,但是
等到环境够成熟之后,系所却没有转型,才衍生一堆问题(然后大家又不承认)。
以大学的部分来说,专业科目是以政策设计与评估性质来设计的,除了统计以外,主要有
例如食品药物管理、妇幼卫生、社区卫生、卫生教育、慢性病防治、病媒防治、预防医学
概论...etc,不是说这些科目不重要,但问题来了:第一,你毕业生不可能大学毕业去当
政务官,轮不到你,第二,评估与规划政策类的知识说穿了就是“理论”,没有实务连结
这导致公卫系大学部的实习就短短一两个月而已,因为你也不知道要学生实习“学些什么
”,很多学校会把学生主要安排到卫生所或是健康服务中心,然后就变成打杂专员,跟你
学的东西沾不太上边,因为这些卫生单位要从事的核心工作通常要有医护相关证照,也轮
不到你一个大学生来帮他做分析跟写政策报告。
学了一堆政策的东西,结果对台湾整个医疗体系的运作与卫生环境与系统的运作一点都不
熟悉,不觉得这很奇怪吗?
2. 就业/从业方向不明确
延伸前一点,既然原本是加值性质的科系,那么,原本应该要可以期待这些来"加值进修"
公卫的人才们,本身具备有既有的本职学能,不管是医师也好、护理师也好、营养师也好
、或者是擅长统计的分析师也好,透过进修公卫,让他们对于公卫环境建置与运作更有概
念,学会运用流行病学、生物统计、政策规划与设计等等的专业去辅助他原有的职业,扩
大既有能力与视野,但这并不代表你把这些加值知识凑在一起就可以变成一门专业,就像
你买了10个文明帝国6的DLC结果没买主程式,那堆DLC也不能玩一样。
为什么台湾的公卫系底下要分一堆组,就是因为不同区块的课程之间有很大的性质差异,
环境与职业卫生是一块,流行病学是一块,社区卫生与卫生政策是一块,个人健康行为与
健康促进是一块,而且现在里面有比较明确出路的就甲乙安卫人员这块而已,所以多数公
卫系毕业生出来是转跑道或是去医药相关产业做一些比较低阶的工作,要不然就研究人员
。
并不是说今天搞一个公卫师法,这些问题就不见了,公卫师法本身就是一个幌子,原本一
直被立法院打回票的原因就是“从业范围界定不清”,结果今年来个疫情,莫名其妙就蹭
个疫情热度过关了,然后呢?还是一样模糊不清啊,第13条业务内容写的什么规划推动或
评估,具体是做什么、要评估什么、现在是谁在做、实际上现在的工作流程是什么,有人
交代清楚过吗?讲白了,不管是他写的食安调查、疫调、环境风险评估那些,现在都是政
府卫生单位的职责,与其搞一个公卫师法,倒不如直接保障公卫系本科生在政府机关内的
专职专用之地,不是像现在一直疯狂跟护理系抢名额,那还比较实在。
如果公卫系的出路需要有证照保障,那也应该是依照不同专业领域区块去细分出专技职证
照,环安领域已经有一大堆环职安的证照了,其他领域应该比照办理,即使是什么分析师
、规划师都好,不是搞公卫师法,这样才能让从业方向变明确
3. 学匠一箩筐
延伸前两点,别说台大公卫了,整个台湾的公卫系所圈圈因为环境现况,就只有做研究这
块比较能生存,但你越往研究钻进去,就越超脱现实,更别说学匠当久了,满脑子剩下的
是怎么发高影响力高IF的Paper,怎么升等,怎么好申请计画,实际上做出来的这些研究
结果美其名是追求学术与知识的真理,讲难听点就是做我有兴趣的研究然后发完Paper自
己爽一下而已,真的有多少连结到政策、影响到台湾的整个医疗卫生体系吗?至少公卫系
没有,反而是生医领域、医牙药护领域的临床研究对于医疗品质与政策的贡献还比较大。
此外,因为公卫学科领域广又差异大的关系,比较有良心一点的公卫专家不会说自己每个
公卫领域议题都专精,尤其当你一直往特定研究议题钻研的时候,就尽量不会去侵犯其他
更专业者的领域,那,问题来了,你詹长权本来的专长是空气污染那块欸,六轻那些做最
大的,你讲话没人会质疑你,但你对防疫到底有多了解?陈秀熙的学历是生统+流行病学
欸...看数据报告那些是很厉害啦,但防疫实作面呢?微生物免疫那些呢?传染病防治那
块呢?真的很懂?
所以到了这次疫情,才有一些人满心欢喜的以为议题终于到了自己主场了,结果为了蹭热
度,又眛著自己良心跟专业说话,台湾的防疫政策很成功,防疫小组专业够、能做出好的
政策跟决定,就给予认可不就好了吗?非得要跳出来“建议”,结果讲出来的又不专业,
不管是普筛建议还是缩短检疫隔离天数的建议,或是跳出来呼吁无症状感染者怎样的,那
不是逆不逆时中的问题,而是把整个防疫小组的专家团当白痴的问题
普筛与否那跟疾病盛行率还有检验工具的性质、特异度有关,检疫隔离要设定几天跟病毒
学跟微生物免疫学
有关,不懂就不要挂著自己是公卫系学者的光环出来乱蹭热度,连公卫师法这种意义不明
的鬼东西都被蹭过了,不就纯粹图自己的学术利益甚至政治利益(假如有的话)
这次彰化万人普筛的案子也是,一件事情可以从完全两个不同角度来看,你说叶彦伯在彰
化耕耘十几年,建置很完善的卫生筛检系统那些,这代表什么?代表那边超好收案啊,民
众对你开出来的筛检收样会有高度意愿配合,根本是一块做各种公卫研究的肥田,但这不
代表你可以随便欸。
从医疗角度来说,筛检并不是越多越好的,单纯只有筛检也不代表什么,例如四癌筛,筛
出有问题,如何辅导民众就医,如何协助民众去改变健康生活习惯以降低慢性病风险,那
些才是整个公卫医疗体系该努力的方向。
当这次疫情下万人普筛的案子吵出一个人体试验伦理的问题(没有跟被抽血者清楚说明、
确认他们了解这是什么研究案那些,不知道我在说什么的,可以回头看8/20的郑知道了,
有对民众的call in访谈),那接下来该回头质疑的是,你彰化过去做的大量筛检与收案,
有没有在违背IRB的规范下操作数据(例如随便让民众签受试者同意书没解释清楚、有没有
收了数据之后结果申请的是数据库分析但实际上收案时是未经知情同意的),这才是最恐
怖的问题,没事最好,有事的话就不是什么台大公卫过誉或跌落神坛了,而是整个公卫学
术圈被几个人玩坏。
本来我们是不需要去质疑他的努力的,但炸开一次有人体试验伦理疑虑的问题之后,到底
这些年的耕耘是不是立意良善,还是另有所图,就该好好思考了,至少可以问个问题吧:
所以,这些年下来,彰化有变成全国最健康的县市了吗?(例如慢性病盛行率最低、健康
人年最高等等)
反正这次事情炸锅了,接下来就是看有没有违法、有没有违反IRB规定,该怎么办就怎么
办,但是对于台湾公卫圈来说,真的该努力的是怎么贴近民众,而不是只剩下自称是政策
分析师在那边打嘴砲的能力。
公卫的本质是预防胜于治疗,在一段二级的筛检跟特殊保护之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健康促
进,这是台湾整块都没有的,退一步讲,在疫情期间努力跟民众沟通也是公卫人该做的事
情,该帮着阿中部长去解释为什么不应该做全体普筛,而是先区分对象风险来做高风险国
家入境者普筛、解释为什么隔离检疫是设定14天,用简单易懂的方法让大家可以理解,从
而愿意遵守,那才有公卫人的意义与价值,至于以后?我觉得在医疗第一线让公卫人做健
康行为辅导与医病沟通这块是比较实在的吧。
以上,长文伤眼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