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Assisi (Francesco d'Assisi)》之铭言:
: 大家午安唷
: ☺ ☺ ☺ ☺ ☺
: 相信大家在读书的时候
: 都认得牛顿、爱因斯坦、特斯拉、达尔文等伟大的科学家
: 不过上面提到的都是带着GG的男性
: 如果不靠 Google 的话
: 有办法说出三位有 Wiki 的女科学家吗 ??
: ☺ ☺ ☺ ☺ ☺
今天先来聊聊一位有 Wiki 的女科学家。
芭芭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 1902.6.16~1992.9.2)是美国遗传学家,
她在1931~1951年进行玉米的染色体的实验,提出“移动的控制基因学说”。
获得1983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想要更深入了解的乡民,请自行搜寻keyword:
jumping genes, crossing-over, transposable elements, Epigenetics
很多科学家(例如:如马克士威的电磁理论、普朗克的量子理论、爱因斯坦的
相对论、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所提出的理论都是超前当代太多、太创新,一般
学者根本无法接受。芭芭拉的理论完全异于当时的遗传学理论,最终科学界
花了整整30年才得以追上她的步伐。
ps.孟德尔则是在他死后16年,分别由三位学者同时独立地“重新发现”他
著名的的遗传定律。
芭芭拉出生于康乃狄克州一位医生的家庭,家中共有四个小孩。她不像其他两位
姐姐老是黏着母亲不放,反倒是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独立个性:“母亲为我在地上
舖了一个坐垫,随手扔给我一个玩具之后,就放心地做她自己的事。被母亲
放置play的我,不会哭喊或是要求任何东西。”
当时她的名字还叫作“爱莲娜(Eleanor)”,这是一个很女性化的名字。在她
四岁生日时,父母亲决定不以这个太秀气的名字来称呼她,而是改成念起来
比较man的芭芭拉(BarBara)。
这个改名有一部分的理由是父母亲想要一位男孩子。如同“招弟”、“盼弟”
、“来弟”这类台湾早期为了祈求生男而取谐音的名字,靠着来自东方的神祕力量,
果不其然,就在她改名不久后,家中便新增了一位男性成员。
不久之后,芭芭拉举家搬到纽约,她也在1919年进入康乃尔大学就读。在康乃尔
大学的这段期间,最初,芭芭拉过得非常快乐,她加入一些社团,并且是一年级
姐妹会的会长。只不过频繁的约会加上与同学之间复杂的人际关系让她觉得心烦
不己,从小习惯独处的她开始觉得反感,也找不到自己需要依赖他人的理由,
最终她拒绝所有的社交活动,也不再和任何人产生感情上的关系。
芭芭拉并不在意别人对她的看法,她做事只看重一件事,就是为自己的需要而活。
例如,在大二时,她毅然决然地剪去长发,只因为她觉得梳长发是一件浪费时间
的事。二年以后,她在当研究生时,为了能在玉米田里工作方便,不喜欢穿裙子
的她穿起了宽大蓬松的灯笼裤(plus fours);由于当时的女生都穿着束腰的裙子
并留着长发,芭芭拉一身引领风骚、潮到出水的装扮在大学里刮起了一阵不小的
风暴。
如同意大利知名设计师Sit Down Please的龙虾装,不久之后,校园内的女学生
开始顶着一头短发。ps.灯笼裤也在20年代逐渐成为男女之间时髦的服饰。
到了大三,芭芭拉选修了遗传学课程。授课的教授发现这位对于遗传学情有独钟
的学生,变推荐她去修习专为研究生开设的其他遗传学课程。芭芭拉的好学也
引起植物学系夏普教授(Lester W. Sharp)的注意。他在每周六帮芭芭拉
个别指导细胞学,特别是染色体结构与细胞在有丝/减数分裂上的行为,这为
芭芭拉奠定了札实的理论基础,也确定了她日后研究的目标。
(ps.芭芭拉便在该系攻读研究生,夏普教授成为芭芭拉的指导教授。)
当芭芭拉在1927年获得博士学位时,遗传学已是一门显学,这一切归功于被后世
称为“现代遗传学之父”的摩根(Thomas Hunt Morgan)。他在对黑腹果蝇遗传
突变的研究中,首次确认了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还找出了多个突变基因在
染色体上的分布位置。(Wiki)
以显微镜观察染色体为遗传学研究带来一种新方法,它取代了肉眼来研究
遗传现象。据说年纪轻轻的芭芭拉因为精通显微技术,让她在美国细胞遗传
学家之中居于执牛耳的地位。她并未选择果蝇作为研究对象,而是一种
印第安玉米(maize,学名:Zea mays)。这种玉米的特征是玉米粒有红黄斑点,
而且具有装饰性非常强的色彩变换,作为追查遗传法则的秘密是再适合也不过了。
为了能将杂交实验的结果与显微镜的观察报告结合再一起,她将玉米的染色体
分类并表明其特性(例:玉米上的色纹)。1931年8月,芭芭拉与另一位同事
克莱顿(Harriet Creighton)证实了当生物体产生生殖细胞时,遗传讯息会
伴随着遗传物质的交换。简而言之,染色体会发生互换(crossing-over)。
这个实验的难度在于如何区别单一染色体与其他染色体,而且要证明一个染色体
的确在两代之间发生了改变。多年之后,当芭芭拉被问到这个问题时,她只是
淡淡地说:“仔细、认真地倾听自己研究的生物(玉米)的声音,并且与它
培养出一份真挚的感情。”
赞曰:这是如此的勤勉啊!!!是爱啊!!!!!
芭芭拉一定是爱...爱的信徒!
啊...大脑在颤抖抖抖抖抖!!!
隔年,在国际遗传学大会上芭芭拉报告了这个结果,获得了在场的学者相当高
的评价。虽然如此,康乃尔大学仍是拒绝了系主任的推荐,反对授予她教授的
职位。当时的美国,甚至是全世界,对女性存在着社会和职业的歧视,难过的是,
就算是女性本身,也会把自己局限在家庭,相夫教子。即使在提倡给予女性平等
机会(这只限于求学;至于教授职位...只能说没天理,不姐寺,莓胜算,尽梨了)
的康乃尔大学,就算她的成就再高,也只能成为一名助理教授。
(康乃尔大学一直到1947年才做出改变。)
Sorry,暂时离题。先不算授予组织、文学与和平奖,自诺贝尔奖设立(1901年)
以来,女性科学家获得物理、化学、生理与医学奖一共只有18位,约占
自然科学领域获奖科学家的3%。
1936年,芭芭拉离开康乃尔大学,在遗传学界三巨头之一的斯塔德勒(L.J.Stadler)
介绍下前往密苏里大学任教。虽然她在新学校发表了多篇的论文,但她对于教学
不感兴趣,而且为了照顾她在康乃尔大学的玉米(虽然离开了康乃尔大学,但学校
仍为她保留了她的玉米田),她得向学校请假,直到玉米田收割为止;有时会
赶不上开学,学校因此必须为她安排代课老师才行。种种特异独行的作风,
引来了其他教授的不满。出于无奈,芭芭拉向学校请了长假。
1941年,她以卡内基研究所(Carnegie-Institute)会员身分来到位于冷泉港
(Cold Spring Harber)附近的实验室工作,一直持续到她登出人生online。
在这里,她有一间专门的实验室与玉米田,不用负责教学、穿着俗随兴,完全
可以自由地从事研究工作,真是让她如鱼得水。
从1944年到1950年,她专心投入对玉米粒颜色基因的研究。她认为这些基因
会有一些不寻常的变异(或突变),而且说出现就出现,没规则可循。不过,
当时普遍认为每个基因在染色体上都有一个固定位置,叫基因座(Gen-Locus)
也称为“基因位点”或“位点”(或是Loci(Locus复数)。
芭芭拉研究了玉米中可改变的基因位点的来源与特性,发现玉米某些基因是
活动的、可被迁移的,能够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上,甚至
可以从一条染色体跳到另一条染色体上。她称呼这种自发转移的基因为
“跳跃因子”(jumping gene)。这种跳跃因子还可以控制其他基因的开关与
其频率,所以又称为“控制因子”。上述这样一个遗传现象的理论被称为
“转座理论”。
1951年,芭芭拉在冷泉港举行的研讨会上,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
主席:“关于芭芭拉女士的报告,有人要提出任何问题吗?”
却见台下一阵沉默,主席尴尬地摸摸鼻子:“下面一位。”
没有一个人提问,是因为大家都有听没有懂!5年后,她又在冷泉港的研讨会
上再次宣读她的理论。只是同样的杯具再次上演,现场与会的遗传学家、
生化专家没人可以理解(也不想去理解)她在说什么,因为基因怎么可能在
染色体上到处跑、从这一个跑到另一个?
在场的她所受到的冲击是如此的巨大,内心阴影面积算不完,不得不让
她觉得自己彻底失败,甚至有一位著名的分子生物学家公开嘲笑说:
“她只是一件在冷泉港被放置play好多年的老旧手提包。”
“Just an old bag who'd been hanging around Cold Spring Harbor for years”
即使如此,这不会浇熄她对玉米棒子的热情,也不会变成跟鬼王达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