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卦] 古代人有挖出过恐龙化石吗?

楼主: KoujikiOuji (古事記王子)   2020-03-09 14:33:27
※ 引述《teeheehee (软尾抛抛翔(′・ω・`))》之铭言:
: ㄤㄤ
: 刚刚看joke板突然想到考古
: 想到古代人484也挖到过恐龙化石过
: 不知史书上有没有记载
有很多相关记载。我转两篇文章吧,第一篇是古书纪载中
的化石纪录,很多被拿来药用;另一篇讲的是清朝的猛玛象化
石见闻,你可以看看古人是怎么理解化石纪录的:
▁▁▁▁▁▁▁▁▁▁▁▁▁
https://cimonnomis.blogspot.com/2018/06/blog-post_24.html
龙骨以外的药用化石
古生物的化石当中被中华文明充作药用而最有名气的,当属龙骨,其次还有龙齿。龙
骨、龙齿虽然美其名为龙,其实在现代的古生物学分类中,这些骸骨主要是新生代以后的
哺乳动物化石遗存,包括犀、象、牛、鹿、三趾马等等,大部分与爬行动物无关;所谓龙
齿亦复如是,主要是哺乳动物的牙齿。龙骨具有镇静剂安抚不安、治疗失眠的效用,还能
“益肾”、“固精”,是“金锁固精丸”的成分之一,能治心肾两虚 。为了滋补龙阳而
来发掘龙穴阴宅,也算得上是采阴补阳、吃龙补龙了。
虽说龙骨大多是哺乳类,不过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一当中的记载的化石“蜿蜒如
龙蛇状”、“鳞甲皆如生物”,倒可能真是大爬虫的遗骸:
“治平(1064-67)中,泽州人家穿井,土中见一物,蜿蜒如龙蛇状,畏之不敢触。久
之,见其不动,试扑之,乃石也。村民无知,遂碎之。时程伯纯为晋城令,求得一段,鳞
甲皆如生物。盖蛇蜃所化,如石蠏之类。”
此条当中虽说乡民无知,把龙尸都给粉骨碎身,只不知是否是拿尸臭换铜臭,作药去
也。除了龙骨之外,沈括还在同卷当中记述了其他类型的化石,动植物都有,甚至有整片
竹林的遗存:
“近岁延州永宁关大河岸崩,入地数十尺,土下得竹笋一林,凡数百茎,根干相连,
悉化为石。适有中人过,亦取数茎去,云欲进呈。延郡素无竹,此入在数十尺土下,不知
其何代物。无乃旷古以前,地卑气溼而宜竹邪?
婺州金华山有松石,又如桃核、芦根、鱼、蟹之类,皆有成石者,然皆其地本有之物
,不足深怪。此深地中所无,又非本土所有之物,特可异耳。”
沈括在北宋时已然猜到古代或许有气候变迁的事,不过从文中历数“桃核、芦根、鱼
、蟹”成石者都属当地土产来看,所有证据似乎还不足以令古人推想到演化史上曾经有过
的剧变。明代陆深也记录了一些化石资料,不过只说是“造化变幻,何所不有也” ,并
未窥破其中奥妙:
“郿县河滩上有乱石,随手碎之,中有石鱼,长可二、三寸,天然鳞鬣,或双或只不
等,云藏衣笥中能辟蠧鱼。…又大同山中有人骨,在山之腰,上下五、六十
丈皆石耳,惟中间一带可四、五尺,皆髑髅,胫节龈龈然。关中之山数处亦尔。余闻之陜
西举人张守,后以访之士大夫,云果然。造化变幻,何所不有也。”
陆深此处所记似乎还包括灵长类的遗骨。至于石鱼,那似乎更是普遍,早在北魏郦道
元的《水经注》当中就有记载,湖南湘乡县正有山名“石鱼山”的:
“石鱼山下多玄石,山高八十余丈,广十里,石色黑,而理若云母。开发一重,辄有
鱼形,鳞鳍首尾,宛若刻画,长数寸,鱼形备足,烧之作鱼膏,腥,因以名之。”
上述的化石遗存种类虽多,某些甚至可说是数量丰富,但除了龙骨、龙齿之外几乎没
有被收入药典的。主要的例外是石蟹与石燕。先说石蟹。《本草纲目》记载 :
“〔集解〕〔志曰〕石蟹,生南海,云是寻常蟹尔,年月深久,水沫相着,因化成石
,每遇海潮,即漂出。又有一种,入洞穴年深者亦然。皆细研水飞,入诸药相助用之。
〔(苏)颂曰〕近海州郡皆有之。体质石也,而都与蟹相似,但有泥与粗石相着尔。
〔时珍曰〕按:顾玠《海槎录》云:崖州榆林港内半里许,土极细腻,最寒,但蟹入
,则不能运动,片时成石矣。人获之,名石蟹,置之几案,云能明目也。复有石鰕,似鰕
,出海边;石鱼,似鱼,出湘山县。石鱼、鰕并不入药用。《一统志》言:凤翔汧阳县西
有山鱼陇,掘地破石得之,云可辟蠹。”
李时珍此条目约略将石蟹的由来、产地、效用带过,并且附带提及石虾、石鱼,明白
表示后两者不作药用。石蟹虽说近海地方皆有,似乎以海南岛崖州出土为大宗,可说是当
地名产。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十三〈石蟹〉条说:
“环琼水咸,独崖州三亚港水淡,故产石蟹。石上有脂如饴膏,蟹食之,粘螯濡足而
死,辄化为石,是为石蟹。取时以长钩出之,故螯足不全。”
从李时珍与屈大均的记述来看,石蟹蟹形蟹状,除非说他就是螃蟹所化,否则造物再
如何鬼斧神工,也不至于石头作的螃蟹能纤毫并具栩栩如生。石蟹者由蟹化为石,古人几
乎没有疑义,尽管这种“化石”还不能就说是现代古生物学定义上的化石。
不过,并不是所有古生物遗存都像蟹类那样从古到今长相差不了太多;其中许多都是
已灭绝的物种,到底原来是怎么个尊容,令人猜不透。石蟹之外,还有一味药材就属这类
──石燕虽名为“燕”,其实是古人的误解,而也早就已经被古人所驳倒。与石鱼一样,
早在《水经注》当中就已经有了“石燕”的记载,而且也在湖南附近:
“石燕山…其山有石,绀(蚶)而状燕,因以名山。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其雷
风相薄,则石燕群飞,颉颃如真燕矣。”
不过郦道元已经说了这其实应是类似蚶贝之类的生物。李时珍引述的说法又更明确。
《本草纲目》记载:
“〔集解〕〔李勣曰〕石燕出零陵。
〔(苏)恭曰〕永州祁阳县西北一十里,有土冈,上掘深丈余取之。形似蚶而小,坚重
如石也。俗云:因雷雨,则自石穴中出,随雨飞堕者,妄也。
〔颂曰〕祁阳县江畔沙滩上有之,或云生洞中,凝僵似石者佳。采无时。
〔(寇)宗奭曰〕石燕如蚬蛤之状,色如土,坚重如石。既无羽翼,焉能飞出,其言近
妄。”
苏恭为唐代人,可见在唐朝时华人就已经不信“石燕”是禽类之属。石燕其实是已灭
绝的腕足类动物,与蛤、蚌较接近而与燕、鸟无涉。
最后要来谈一下琥珀。龙骨、龙齿、石燕、石蟹都是作药材的化石,琥珀则有些不同
,本身就是一种药材,只是其中有些琥珀包裹住了生物遗骸,因而形成化石,倒不是说此
种化石具备医疗效果。琥珀是一种“珍贵”的金疮药──琥珀本身就是一种珠宝,所以名
贵──南北朝时宋武帝刘裕曾收到赠送的琥珀枕,“得之大喜,命碎擣分赐北征将士”,
就是因为“琥珀治金创”的缘故 。不过作为一种珍宝,含有小生物的琥珀化石似乎比其
他琥珀、其他化石更具玩赏价值,价格也就水涨船高。明代的《古今事物考》提到了各种
琥珀,都说没那么值钱,只有“其中有蜂、蚁、松枝”,出产于日本、朝鲜的琥珀例外:
“松木精液,多年化为琥珀,出南番、西番,其色黄而明莹润泽,若松香。色红而且
黄者,谓之明珀。有香者,谓之香珀。有鹅黄色者,谓之腊珀。俱价轻。深红色者,出高
丽、倭国,其中有蜂、蚁、松枝者可爱。”
而清初王士祯的《池北偶谈》中就有一则卖琥珀化石的故事:
  “又有持琥珀求售者,中有蜘蛛,形状如生,索直百金。(王)延喆谓:‘蛛果生耶?
’曰:‘然。’‘然则碎而视之,果尔即偿百金,否则一钱不直。’手碎之,果有生蛛自
内跃出,行几上数巡,见风化为水。”
故事中的王延喆是明代人,由此可见明代对于琥珀当中有生物者如何珍视,以至于价
值可值百金;要不则一文不值。百金如是指白银百两,那确实价值惊人;明代普通人一家
三口过一个月也只需银一两 ,一百两银足可八年不愁吃穿。只不知这故事结局中蜘蛛风
化成一摊死水,这琥珀还能值那许多钱否?
▁▁▁▁▁▁▁▁▁▁▁▁▁▁▁▁▁
https://cimonnomis.blogspot.com/2018/03/blog-post_24.html
冻原下的大鼹鼠
徐锡麟、钱泳所辑《熙朝新语》第四卷评论到康熙的学问,记载了两篇上谕以为佐证
,然后赞叹道“圣学渊深,非管窥蠡测者所能拟议矣”(所以这不算拟议,只算溜须拍马
?)。其实在今人看来,与其说康熙博学,不如说他事必有验的实证精神更令人赞赏。像
是古人有囊萤读书的典故,康熙就真的抓萤火虫作照明测试:
“又云‘囊萤读书’,朕曾取百枚,盛以大囊照书,字画竟不能辨。此书之不可尽信
者。”
当然,流言终结者的实验不完全是终结流言,也有可被证实的。康熙的那两篇上谕《
清实录》都记录在案,我们且略读一读:
“(康熙表示:)书籍所载虽不可尽信,然亦有凿凿可凭者。…亦有似乎荒谬而竟实有
其事者。东方朔记北方有层冰千尺,冬夏不消。今年鄂罗斯来朝云,其地去北极二十度以
上,名为冰海,坚冰凝结,人不能至。始知东方朔所云不谬。…《渊鉴类函》有云:‘磎
鼠有重至万觔者’。今亦有之,其身如象,牙亦似象牙,但稍黄耳。此皆与古书相符者也
。”
“自古帝王因不学问,任彼书生訾议。朕自幼读书,凡此等处,无不研究。…书中云
北方苦寒之地,冰结十丈,春夏不消。今果有其地。《神异经》云:‘北方层冰之下有大
鼠,肉重千觔’,名为鼢鼠,穿地而行,见日月之光即死。今鄂罗斯近海北地有鼠如象,
穴地以行,见风日即毙。其骨类象牙,土人以其骨制捥碟梳篦。朕亲见其器方信为实。”
在这两道上谕中康熙都提到了极北的冻原与冻原下的巨大鼠辈。听起来很不可思议,
尤其是重万斤(6公吨)、千斤(600公斤)的大鼹鼠(古人称鼹鼠为鼷鼠或鼢鼠)。康熙所说记
载大鼹鼠事蹟的《神异经》托名为汉代东方朔所作,实际上大约成书于西晋,而清初记载
类似谜之生物的书籍实际上也不只有这一种。同时期在中国任官的西方传教士南怀仁著有
《坤舆图说》,该书中也有若合符节的内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就写道“又《神异经
》曰:‘北方层冰万里,厚百丈,有磎鼠在冰下土中焉。形如鼠,肉重千觔,可以作脯,
食之已热云云。’此书(《坤舆图说》)记此物全与相合” 。但是老外说的话就比较可靠
吗?康熙信誓旦旦的说“朕亲见其器方信为实”,可见他信的不是无凭口说而是如山铁证
。这个实证来源之一恐怕是康熙五十一年至五十三年(1712-1714),出使中亚各国与俄罗
斯的图理琛使节团的收获。图理琛在记录此行的《异域录》中写道:
“北地最寒,有一种兽行地内,遇阳气即死。身大,重万斤,骨色甚白润,类象牙,
质柔不甚伤损,每于河滨土内得之。俄罗斯获其骨,制碗碟梳篦用之。肉性最寒,人食之
可除烦热。梵名麻门橐洼,华名磎鼠。”
图理琛说战斗民族拿这种大鼹鼠的骨头作碗碟,大概就是康熙所亲见的碗碟。比较有
趣的是图氏还说明此种谜之巨大生物的“梵名”为“麻门橐洼”。其实这不是梵名 ,很
有可能是俄语的Мамонты──“猛犸”。
无巧不成书,关于冻土下发掘出的、未腐败的猛犸象肉冰棒的俄文记载,最早就是由
俄国出使中国(在1692-1695年间)的使节伊台斯(Evert Ysbrants Ides,他其实是荷兰人)
所留下的。伊氏的记载就十分清楚详尽了:
“犸猛的长牙和骨骼。怎样沿河岸寻找它们。 在离这里不远的东北方的山里,可以
找到犸猛的长牙和骨骼;特别是在叶尼塞河、图鲁汉河、曼加泽亚河、勒拿河沿岸和雅库
次克附近一直到北冰洋的广大地区都可以找到它们。春季,当克特河上的冰层解冻时,大
块浮冰顺着上涨的水流冲击著陡峭的河岸,整块整块的悬崖便崩塌下来。随着土地的解冻
,冻在地下的完整的犸猛躯体就显露出来,有时只露出长牙。陪我前往中国的我的随员中
有一人每年都去寻找犸猛的遗骸,他向我讲了如下的真实情况。
犸猛的粗大的腿。 有一次他和同伴们在一大块塌落的冻土中发现了犸猛的头。他们
挖出头部后,发现大部分肉已经腐烂,犸猛的长牙同象牙一样直接从嘴里伸出来。他们和
撬下头骨一样很费劲地把长牙撬了下来。慢慢地他们挖到了前肢,把前肢也卸了下来,然
后将其一部分运了图鲁汉斯克。犸猛的约有成年人的腰那么粗。颈部骨头上有一块像血一
样红的东西。
有关犸猛的各种说法。有些人以为,犸猛生活在地下。 关于这种动物的说法不一。多神
教徒如雅库特人、通古斯人、奥斯加克人断言,犸猛终年生活在地下,尽管冬季酷寒,犸
猛终能在地下自由行动。据他们说,他们观察到,当犸猛在地下走过时,这里的地面会隆
起来,然后又沉下去,成为一个深坑。
犸猛死亡的原因。 他们还说,如果犸猛接近地面,鼻子一嗅到空气或一见到光,就
会立刻死去。犸猛常常不小心在河岸上露出来,这就是人们能在陡削的河岸上找到犸猛的
尸体的原因。多神教徒关于犸猛的传说就是这样,实际上谁也没有见过犸猛。
当地俄罗斯族老住户近乎情理的见解。 与多神教徒相反,常住西伯利亚的俄罗斯老
住户认为,犸猛是和象一样的动物,只不过它的牙比象的更弯曲,两牙相拒更近。据他们
说,大洪水以前这里曾有过犸猛,那时气候较为温和。沉没的犸猛尸体被洪水冲到地下,
大洪水过后,气候转冷,从此犸猛就被冻结在地下,只要不见到天日,尸体就不会腐烂。
不能认为这种说法不合情理。主要的问题不在于大洪水以前气候较为暖和,而是淹没大地
的洪水会把犸猛的尸体从几百德里外的地方冲到这里。毫无疑问,长牙整个夏天都暴露在
河岸上,完全变成黑色并干裂了,因此也不能利用;而那些被找到的完好的长牙,质量并
不次于象牙。这些长牙运销莫斯科国各地,用以制作梳子和各种工艺品,并且充作象牙出
售。
一对很重的长牙。 前面提到的那个人还对我讲,有一次他找到了犸猛的头,一对长
牙重约十二俄国普特(1普特约16.38公斤 ,近200公斤),即四百德磅。由此可见,犸猛应
该是一种庞大的动物,虽然有时找到的长牙小得多。我问过许多多神教徒,谁也没有见过
活的犸猛,谁也说不出犸猛究竟是什么样子,因此人们谈论犸猛都只是根据猜想。”
伊台斯的记录一方面可以佐证康熙等清代人的情报无误(由于他曾出使中国,或许他
也是康熙关于猛犸的情报来源),另一方面则很好地说明了西伯利亚的原住民是怎么理解
猛犸这种生物的──在地底爬行、见光死──恰好也是华人对于鼹鼠的理解。值得注意的
是,虽然俄罗斯人把猛犸视为大象的观点是正确的,关于这种生物尸体来源的解释却是基
于错误的假定,也就是,圣经当中关于大洪水灭绝生物、以及诺亚方舟等故事背景。在西
方,许多已灭绝的古生物化石都被当作是这场大洪水的证据。相对的,华人对猛犸的生物
分类尽管明显地不符合现代生物学的分类 (虽然它可能符合古代较粗糙的生物分类),却
是基于、忠于当地人之中流传的说法,并不偏听一面,然后放在华人故有的典籍的脉络当
中,作为证言古已有之,现在更有证物的确凿知识。
常言“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史学最讲究证据,但罗列、累积证据,并不意味着
真相就能自然呈现,当中往往有证据如何理解的问题。而作为理解这项行为的主体,人,
总是在其有限的知识范畴中,借用这些资源来弄清楚他身边混沌复杂的世界──在本文中
,有着不同经典文本的人们对同一种生物的分类产生歧异,尽管他们所见所闻的是同一件
物事──他所属的知识体系已经限制了他所能达到的理解。
: 如果是中国人早就磨粉泡中药了吧?
不一定,化石有很多种,有足迹化石,也有被琥珀包裹起来
的古生物,药用价值就不同。(琥珀本身就有药用价值)
比较好玩的是江西龙虎山上有一些因为地层变动使得恐龙脚
印看起来像印在崖壁上的手脚印。这种化石就保存得很好,因为
当地道士认为这是张天师的掌印。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