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Aloee (柯粉)》之铭言:
: 本省人的水准完全体现在宫庙文化上
: 宫庙在台湾是什么水准大家也都心知肚明
: 本省人的宫庙文化是不是都在扯台湾文明进步的后腿?
: 外省人有带宫庙来台湾?
1979年5月20日,蒋经国就职满“总统”满周年,
照惯例前往慈湖恭谒蒋介石,随后绕到大溪老街
普济堂,见到供奉的主神是关圣帝君,便提到自
己书房内也有一尊从故乡浙江奉化带来的关公青
铜神像,还一口答应要致赠珍藏神像,同年的 7
月16日,由昔日的“国策顾问”魏景蒙亲捧神像
到普济堂。
马英九提到,台湾很多庙是从大陆分灵,例如大
甲镇澜宫是从福建湄洲妈祖庙分灵过来,台湾分
灵到大陆的很少,但也有分灵到日本及法国大溪
地,关心神明事多半是善男信女,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hk/doc/1051/9/5/9/105195995.html
以下文长慎入
台湾现在的庙里面的神像,尤其历史久远的,
很多当初都是从对岸特别请来的,
不然就是明清时期移民过来的时候带过来的。
二战结束后逃来台湾的国民党带了故宫一堆珍贵器物过来,
那些器物之中有一大堆根本就是几千年来对岸宗教祭祀上使用的器物,
你觉得国民党带故宫宗教器物来,有可能会忘记带神像过来吗?
既然知道要带文物过来就是有重视文化保存,
怎么可能在移民的时候遗忘宗教?
明清时移民台湾的人不会忘,
就只有战后移民过来的人会忘了要带?
根本没有所谓什么本省人宫庙文化,
台湾现在大多数人知道的宫庙文化就是从对岸发源过来的。
不只是神像,连建材也是,讲究的地方人士会特别从对岸调珍贵建材过来。
另外像庙宇本身的雕刻跟装饰还有色彩使用以及诗词题字,
也都是有特别花时间耗费来往旅途以及金钱,
考究了对岸的宫庙文化才去设计建造的。
直到日本人来统治台湾之前,
台湾的宫庙是各地方的行政以及教育中心,
是各地市镇村庄的发展中心。
以前的小孩子去上私塾就是去庙里面上的。
有没有听过大庙兴学?
以前建庙的人跟开设私塾并且从对岸带老师过来教书的人,
很多时候会是同一个人(同一个家族领导村民办庙兴学)。
以我知道的一北一南两个家族为例,
日治之前他们家里都是在有在开庙同时有在开私塾教书。
南部那个家族在日本人来之后,申请公学校也是他们家申请的。
因为有平埔族血统,附近平埔族部落里面的公学校分校也是他们申请的。
战后他们家里面要不是出台大毕业的就是出医科不然就是去美国深造,
这样有扯到文明进步的后腿吗?
高学历知识分子毕业之后通常会留在都市或国外工作,
毕竟都市又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
当然其中也有人会回到乡下贡献,
但不多,通常会是退休之后才回去。
战后义务教育普及,交通便利,导致到外地求学工作变得更方便。
家里资源够又有心向学的年轻人会搬迁到都市追求更好的教育资源及工作机会。
家里资源不够的年轻人没办法住外地或通车,
战后那个年代有本事住外地通车上学的家境不是现在一般人所想像的。
资源不够或家里急需收入帮忙或有老病需要照顾的人,
就只能留在乡下打拼,义务教育结束后就从事农工服务业。
对那些乡下人来说,村庄聚会中心跟精神认同象征就是那些当地宫庙。
也许从你眼中看来那些没读多少书,只能留在乡下工作的人是扯到文明后腿,
也许的确其中有些信徒刚好是不爱读书只爱打架,
可是对于当地宗教信仰的虔诚是一样的。
如果你真想知道是不是本省人害宫庙文化变成这样,
建议你先去了解以下这个问题:
战后国民党来台湾,
对大多数台湾人来说等于是必须重新学习一个新的殖民文化。
你知道战后台湾青年有机会学习中文到听说读写流利程度的是哪些人吗?
是怎么样学习的?为何他们工作上有机会使用?
反过来说是怎样的人会没有学习中文的机会?
你知道二二八跟三月清乡的时候被杀害的那些日治时代知识分子,
原本还活着的话会是有能力教村民中文的人吗?
我阿公的村子有一位日本国立大学毕业的陆军翻译官,
在三月清乡时被杀害,为什么知识分子被杀害时居然人在偏乡?
因为他被杀害时正在当村民的中文老师。
因为出来帮忙口译结果被抓去杀掉了。
他的学生们前几年跟我说老师被杀之后,自学困难,
后来只能选择做不需要使用到语言的劳力工作了,
原本战前有受六年公学校教育,本来的职业有使用到日文的。
像他这样资源不够的人就是只能在战后,
以十九岁的年纪待在乡下做工,
然后每次地方上的宫庙办活动的时候一定会去帮忙参加。
还会帮忙演奏宗教音乐并且受邀到其他县市表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