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或许会有疑惑
为什么差不多的课程,其他国家15周没问题
台湾却要上18周?而且还不见得比别人强
理由很简单
因为台湾多数的大学在18周里
被迫排一些无关学术,没必要列为必修的必修课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体育、服务学习、班会,还有某些学校的国文
以体育来说
设体育课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读书之余,还能强身健体、保持健康
立意当然是良好的
不过,大学已非义务教育
每个系的学生、以及每个学生个人,情况差异相当大
像有些“大一新生”可能是重考进来的社会人,年纪4、50岁了
因为自我实现、生涯规划或热爱知识而重返校园
还要求他们上体育课实在没太大意义
又,那些同样是高中刚毕业的18、19岁新生
某些科系可能一年级就有繁重的实验/实习课
另外一些科系则可能很凉
要所有人、所有科系的同学都在一、二(甚至三)年级必修一样的体育课
似乎不合理吧
至于服务学习,那种东西就更没用了
真的有体验到“服务学习”的话倒还好
像某些学校好像有校外服务的选修,去帮助弱势家庭,那是有意义的
但就我个人听过的例子,几乎都在校内扫落叶啊干
比中小学的打扫时间还废
去掉这种要在户外定点集合的课,每学期可以多出3到4学分吧
拿来补少掉三周的基础科目刚好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