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nnnn (大刀剜心)》之铭言:
: 1644年,满洲人入主中原
: 随后消灭南明,中国正式灭亡
: 满洲人一同殖民中国、蒙古、新疆、西藏等政权
: 统治下的民族与疆界之辽阔,当时只有鄂图曼土耳其帝国可以与之相辉映
: 满文被满清政府定为国语,公文也是满汉文并行
严格上来说不只满汉文,而是满汉蒙回藏文
回文是指察合台文,算是今天维吾尔文的前身
: 因此满文的公文体系几乎遍布全东亚
: 结果到了清末,连满清皇室都不会讲满语了,满语可说是绝迹了
也不完全是这样
: 还有什么官方语言最后沦丧消逝的例子吗?
先讲官方语言的部分
清朝谈到的“国语”当然就是满语
不过当时通常不称满语,而是“清语”
讲到公文书的用语,其实必须要谈到清朝皇帝的多重角色
在汉文里,当然把北京城里那位穿龙袍的先生称为“皇帝”
但在满文和蒙文中却用了han这个字,对,就是“大汗”
你看皇帝的玉玺“皇帝之宝”
https://i.imgur.com/hzd067E.png
旁边的满文就是han i boobai
所以汉人看到的是“皇帝”,而满蒙游牧民族面对的则是“大汗”
到了西藏、尼泊尔等藏传佛教的区域
他们又把北京城那位穿龙袍的先生称为“文殊菩萨大皇帝”
就是说呢,达赖喇嘛是观音菩萨的化身
班禅额尔德尼是阿弥陀佛的化身
而清朝皇帝则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所以同一位统治者在面对汉人时,他是皇帝
对于游牧民族,他是大汗
到了藏传佛教,他又成了转世菩萨
这种多重角色,说明了清朝对于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会采取不同的统治方式
在汉人的区域沿用行省制
满人继续使用八旗制、蒙古人一样用蒙旗制
西藏嘛,比较复杂,但乾隆年间之后也大致确立授权达赖喇嘛来治理
总之,各个民族各因其俗
扯了这么多,这跟清朝的官方语言有什么关系?
有的,就是各主要民族的语言都是清朝的官方语言
所以清朝的皇子们从小课业压力就很大
各种语言都要会
公文书不只是满汉文并行,而是满汉蒙藏语的公文都会出现
到了乾隆年间征服天山南北路以后还多了回文
甚至到了清末,光绪皇帝和宣统皇帝还要学习英文
至于这么多种语言的公文,其实多半不会出现翻译对照
当然还是有啦,有的奏折可能满汉合璧
一些重要的谕旨可能会用上三四五种语言等等
但对于一般的官员而言
汉官可能只会汉文,他写的公文当然就只有汉文
他不需要也没有能力来个满汉并行
只是说各个不同民族的官员所撰写的不同语言公文同时在一个帝国里运行
所以我一直觉得这个帝国可以维系这么久真的很强大
尤其在没有电报的时代,从云南发一份奏折到北京大概就要一个月才会到
皇帝看了看奏折批上意见,又要过一个月才会回到云南那位官员的手中
不论从空间或是人文条件上看来,可以维系长期的有效统治真的很不简单
至于满人对于满文能力的退化,其实要看是哪个地方的满人
最明显的当然就是关内跟汉人混居的那批
到了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一直要满人恢复“国语骑射”
你就知道当时的状况悽惨到连皇帝自己都看不下去
但皇室不可能不会讲满语,因为从小就要学
这是溥仪小时候的英文笔记
https://i.imgur.com/vYoEGiN.png
他学英文是用满文来拼英文发音的,怎么可能不会讲满文呢?
他在“我的前半生”里说自己只会“伊立”(起立、平身)应当只是自谦
清代皇子教育中,汉满蒙文绝对是基础必修课
所以不可能有皇帝不会讲满语这回事
光绪皇帝有时也会收到满文奏折、有时也会用满文批奏折
但在其他地方,满文可是活跃了很长的时间
到了十九世纪,仍然有满文圣经的出版
https://i.imgur.com/K6iDzwQ.png
左边那两行是“我主耶稣基督降示新约第二册”
这段是马可福音
到了清末,普鲁士外交官穆麟德
在1890年代出版了给西方人看的满文教科书
并且发明了用罗马拼音拼写满语的“穆麟德转写”
这是以穆麟德转写拼写出的尼布楚条约
https://reurl.cc/15Qnp 不过很显然还没KEY完就是了XD
到今天都还是最主流的满语转写方式,这也显示满语一直到清末仍有一定的活跃性
现在在中国东北的三家子村,还有一些耆老是满语的母语人士
另外,今天的新疆有个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锡伯族是乾隆年间被派往新疆驻防的八旗官兵后裔
他们至今仍使用锡伯文,而且跟满文非常相近
其实基本上就是互通的,只是有些词汇不一样,大概有点类似英语和美语的关系
所以也可说满语其实至今都没有真正没有消亡
这是当地的报纸 https://i.imgur.com/acXoQXv.png
左下角大标题是“习近平调研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
打着打着不小心成了一大篇而且还搞到凌晨了
明天还要上班(崩溃)
看完还可以的话给个推吧
不然半夜写长文没人看真的蛮空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