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不是新东西。
众所周知,导弹难防难击落,原因在于它的终端速度太快。可是这个高速是由位能转换来的,而这么高的位能,是靠慢吞吞从地面爬高,逐渐累积下来的。于是在地面爬高的这一段(一般称为上升段),变成最容易最好打弹道飞弹的时机。甚至有个专用缩写BPI, Boost Phase Interception。
你知我知隔壁大胡子也知,问题是发射地点远在敌境深处,你打不到咩。
2005年前后,美国开始发展空载雷射(那架试作机YAL-1还是跟华航买的二手货机)。用光速克服距离,想起来就觉得爽。飞机飞起来了,雷射也打到了。然后计画结束。
关键是人生究竟不是科幻片。雷射打到导弹,并不会像电影演的马上爆炸,而是慢慢的把弹身加热。如果照得够久,也许真的会怎么样,问题是你不可能把雷射光恒定的盯在移动的飞弹上,而且还隔着几百公里。
美国不是笨蛋,在YAL计画开始不久,就想到万一这个太飞跃的计画失败,最好先准备个备胎。
第一个跳下来玩的叫做NCADE。弹道飞弹发射是很容易探测的,因为冒出这么猛烈的火燄,巨量的红外线非常容易看到,特别是在高空甚至太空,因为极低温(以F-15的六万呎巡航,约等于20公里高,进入平流层但温度尚未升高,约在-50C左右)特别有利于红外线侦测,就好比要看远方的一个灯光,晚上绝对比白天容易。如果我要打上升段的弹道飞弹,绝对要用追热寻标头。问题剩下如何把弹头送到导弹边而已。
NCADE的构想简单到像是开玩笑。它把一个AIM-9X的寻标头装在一颗AIM-120上。只花了9百万镁就做出飞弹而且试射成功。
NCADE完全沿用AIM-120的支援设备(而且还更简单,你根本不需要操心精密的雷达导引段会不会故障),F-15C不用改装就可以挂到八枚。提议中的F-15X不就可以挂到22枚了?
AIM-120D的有效射程宣称是超过160公里。假设这是在三万呎打出来的数据,那么到了六万呎,给他加一倍好了,也不过三百公里出头。明显不够远。
(这个东西要是成功,台湾就嗨了。这些技术台湾都有,剑一+剑二等于,各位观众:新剑三)
第二位挑战者是爱国者PAC3,换上追热弹头以后,称为ALHTK。PAC3的重量约是AIM-120的两倍,让F-15背是没什么问题,不过接口不好弄。洛马的提案是把飞弹装在两个副油箱改成的荚舱里,与机身的接口就延用原来油箱的得了。但是我还是找不到任何关于ALHTK射程的数据。
这个计画后来还是无疾而终了。三四年前我还能在洛马网站上看到,现在也拿掉了。
https://youtu.be/OnVHEmROaMM
当初使用F-15,有两个问题。一是F-15除非祖坟冒青烟,很难在第一时间看到发射时的巨大火燄,要靠其他的卫星等系统支援,讯息一来一往就消耗掉珍贵的时间,特别是越早打,目标越低,飞得也越慢。再来就是没法飞近,飞弹射程又够不到。
恰好这两点F-35都自带解答。我上回在这里写F-35的EOTS/EODAS时,乡民的反应是:这不就是钢弹的驾驶舱吗?以往战机带的红外线镜头,都是锁定在往前的视角。但是F-35看的是全周天。用这个来看地面的火光简直是杀鸡用牛刀。
但真正让F-35出线的原因,还是匿踪性。因为更不易被敌方雷达发现,所以F-35可以比F-15更靠近发射地点。
可是也只是更靠近而已,是不是足够近了,还很难说。
不过ALHTK应该是不可能了,因为F-35的弹仓很小,装不进去。F-35最多能带四枚AIM-120,就能带四枚NC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