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记者张茗喧台北4日电)人工智能不仅能辨识人脸,还能辨识“蚊脸”。国家卫生研究院耗时一年半研发出智慧型捕蚊机,可在捕到蚊子后0.07秒内辨识是否为登革热病媒蚊,有助预测登革热高风险地区。
国卫院今天举办记者会,会中分享最新的蚊媒传染性疾病防治研究成果。
参与研究的国卫院生医工程与奈米医学研究所助研究员廖伦德受访时表示,近年登革热、兹卡病毒成防疫重大考验,传染媒介以埃及斑蚊、白线斑蚊等斑蚊属的病媒蚊为主,但过去捕蚊器材大多以灭蚊为主要目标,不仅无法辨认是哪一种蚊子,抓到的蚊子也是死的,无法检测蚊子体内是否带有病毒。
国卫院研究团队耗时一年半,结合传感光电影像科技和人工智能技术,透过辨认不同蚊子的飞行、降落模式,研发出具“蚊脸”辨识技术的“智慧型多膜态捕蚊机”。
廖伦德说,只要蚊子一飞进仪器入口,仪器会在0.07秒内拍摄1万800张照片,辨识是无害的家蚊还是有害的斑蚊,再放置于不同的区域,辨识准确度达9成以上,每台成本仅新台币2000元至4000元。
他表示,过去捕捉蚊子大多以黏蚊板为主,捕到的蚊子大多已经死亡,也可能黏到蟑螂或其他昆虫,但最新研发出的捕蚊机不仅只吸引蚊子、省去辨识的功夫,捉到的蚊子更是活的,可以透过检验蚊子体内的血液,得知这只蚊子叮过哪些物种、是否含病毒等。
此外,捕捉到的蚊种经过辨识后,也会第一时间将辨识结果回传系统,配合地理资讯系统套叠,可望提前预测登革热高风险地区,有助前线防疫部队提早启动防疫措施、降低疾病蔓延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