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外漂泊三年半回家了 江宜桦:坚信理想,长风破浪
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44858
2014年底选战后,江宜桦辞阁揆,飞往美国担任访问学者,随后转往香港任教。他在外漂
泊,除了与台湾保持距离,更让自己思绪沉淀。这个夏天,江宜桦带着理想回家了……
再见到前行政院长江宜桦,他还是任内那身夏日下乡必穿的白短袖衬衫配黑长裤,说起话
来一样温文儒雅,谈吐也始终条理分明,但神情却显得轻松许多。
因为已在海外漂泊三年半的他,终于能够回台定居,让他精神大好。
2014年底九合一选举,国民党大败,江宜桦负起政治责任闪辞阁揆。隔年3月飞往美国,
先后在哈佛和史丹佛大学担任访问学者。一年半后,获聘到香港城市大学担任人文社会科
学院教授。
从来没想过到香港任教的他,因为香港跟台湾有点近、又有点距离,符合他的心境,因此
接下三年聘书。没想到才过了两年,他却提前返台,今年暑假过后将转赴嘉义中正大学战
略与国际关系研究所任教。
父母相继离世 更珍惜家人
过去三年多来,江宜桦虽然人不在台湾,却常被“点名”,指他将接任国民党副主席、备
战台北市长,甚至还被列为2020总统大选人选。
面对各种揣测,江宜桦不愠不火地回答,“提前回台湾,主要是想跟家人团聚。”
他坦言,当初前往美国,打算暂时远离台湾政治的纷沓尘嚣,后来选择到香港执教,也是
想和台湾保持一点距离,没想到时间一久,竟萌生漂泊的感觉。
“有一次在校园碰到他,他主动跟我提及,他的太太和孩子都在台湾,他很想家,”香港
城市大学校长郭位这样说。
“才过一年半,我就想回来,跟家人每天生活在一起,即使只是聊天打闹,也是很重要的
价值,”江宜桦说。尤其父母都是他不在国内的这三年半接连过世,让他更珍惜和家人相
处。
来自基隆暖暖,没有显赫家世,但江宜桦一向是缔造纪录的人,他的沉稳,总让人忽略他
的年纪。
2008年以前,江宜桦是台大政治系最有学术声望、最受学生欢迎的年轻教授之一。
拿到耶鲁大学博士后,1993年江宜桦返母校台大政治系任教。当年教过的学生回忆,当时
学生间流传,系上来了一个认真的新老师,学问好,为人谦和,每年学生票选台大政治系
最受欢迎的教授,都是江宜桦。他总能把抽象的西洋政治哲学讲得很清楚,开的课每学期
都爆满,往往前一天就要排队登记。
同时这位老师很亲切,学生私下称他“小熊维尼”。 “学生说我很像小熊维尼,因为总
是笑瞇瞇,看起来又很好抱,”语毕,江宜桦自己都不禁开怀大笑。
自从有了社群媒体后,他的大头贴还很长一段时间是“小熊维尼”照片,直到自行车环岛后
才更新为骑脚踏车照。
任教十年内,江宜桦四度拿到台大教学优良奖,更在41岁那年一举摘下教学杰出奖,也当
选台大“十大经师与人师”楷模。
“这不容易,能从台大几千位教授中脱颖而出。这些奖项通常都由资深教授囊括,江宜桦
算是很年轻就当选,”当过七年台大学务长的台大社工系暨研究所教授冯燕分析。
“三好”老师 备受推崇
由台大学生采访集结成册的《经师与人师》一书,就引述中研院院士、台大政治系教授吴
玉山对好老师的定义,“好老师可分成三种,一种是在学术研究上表现特别突出;二是对
学生特别好;三则是对学生训练很严、让学生有所成就,”吴玉山接受采访时说,“要求
一个人同时具备这三种特质谈何容易,但江宜桦就是这种老师。”
不过,江宜桦最让台大老师群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他的论述能力。冯燕印象深刻,每次校
务会议,众人争执很久之后,都会有个年轻的声音发言,就是江宜桦。印象中,他的头脑
思路清晰,三、两下就整理出脉络,不偏不倚做好结论,“虽是在场年纪最轻,说话却很
有说服力。”
冯燕跟江宜桦同在台大任教时,彼此并不熟。江宜桦担任行政院长后,冯燕好几次为了卫
福部整并儿童局的问题,和许多儿福联盟去跟江宜桦陈情,谁知道后来竟被邀请入阁担任
政委。
2006年台大参考美国作法,成立教学发展中心,当时台大教务长蒋丙煌指派江宜桦担任主
任,并拔擢为副教务长,希望他针对教学做变革。
“台大后来出了不少像叶丙成(台大电机系教授)般的好老师,又把通识课程创意化,评
比是各校中最好的,教育部还要台大到其他学校分享,江宜桦功不可没,”一位台大教授
说。
行政能力被看见后,虽然没有政党色彩,但在台大政治系学长高朗推荐下,江宜桦开始为
马英九撰写政策白皮书,2008年马英九当选总统,延揽他担任研考会主委,就这样踏入政
坛。
谁也没料到,江宜桦入行虽晚,升迁速度却少人能比,短短五年从研考会主委,接管天下
第一大部内政部,再到行政院副院长。接下行政院长那年,江宜桦才53岁,是50年来最年
轻的行政院长。
组织改革 认真倾听民意
外界总爱把江宜桦平步青云的官运,归功于前总统马英九的赏识。也有不少人称他是“小
马英九”,因为高学历、做事缜密、一丝不苟、谦恭有礼的作风,简直就是马英九的翻版
。
但不少人肯定,江宜桦认真的做事态度和说到做到的执行力,才是升迁快速的真正原因。
前总统府副祕书长、今年底国民党台北市议员参选人罗智强,对江宜桦有近身观察,发现
江宜桦不像一般关在象牙塔的学者,能结合政治理论和实务,“最特别的是,他总能合适
的表述,让民众了解问题的本质。”
因此,马英九总将最棘手的问题托付给他。在研考会主委内任,他接手已推动22年,历经
8位行政院长和6位研考会主委的组织改革,也把马英九19项竞选政见列册追踪落实。
“坦白说,一个学政治理论的博士,对于交通、社福、建设、年金、长照、农保等领域,
绝对不是专家,但他很用功,用心倾听,在会议上都不会显得无知,做出结论也都能让现
场服气,”冯燕观察,他聪明而不自负。
前政务委员、理慈国际科技法律事务所创办人蔡玉玲,也对江宜桦的专注倾听印象深刻。
“只要资料准备齐全,他认为这件事对国家好,马上拍板执行,完全不拖拉。”
她犹记,2014年7月底的经贸国是会议,为了回应太阳花学运诉求,会前她建议网络直播
,虽然不少与会者反对,但江宜桦全力支持。国是会议召开时,他即时观看线上留言,轮
到江宜桦发言,开口第一句话是,“有个网友说我摆笔电只是做样子,根本没看,但你的
意见我听到了。”
只是,江宜桦虽深受长官青睐,一路走来也争议相随。尤其太阳花学运,让他满身是伤。
不像其他阁员,卸任后大多回原校任职,江宜桦才下台,就有台大政治系师生校友抵制他
重返台大。其实江宜桦借调任期早在2012年就期满,他放弃台大教职,接受行政院副院长
一职,就已经不是台大政治系老师,自然也就无校可返。
山不转路转,江宜桦转往国外名校,这几年,他慢慢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感觉。
哈佛和史丹佛可说是美国东西两岸的学术重镇,全世界重量级政要、学者、名人或诺贝尔
奖得主,只要访美,都免不了在这两间大学演讲。待在哈佛费正清研究中心时,每周至少
就有五、六场演讲,他就听过澳洲前总理陆克文、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马凯硕
、美国前国防部助理部长约瑟夫奈伊(Joseph Nye)等人的演讲,受益匪浅。
在美国时他有一个很深感触,就是以“中国崛起”为主题的演讲,超乎想像的多,可见这
议题对美国太重要了。
两年前江宜桦转往香港执教,除了想了解香港的本土认同,他也想观察香港回归大陆后的
状况,从中思考台湾的未来。
今年3月底,江宜桦应邀前往大陆参访。这是卸任阁揆后,首次入境大陆,距离上回已十
年。
搭平台 理性讨论公共政策
他赴上海交通大学、北京清华大学演讲,也参访几个学术机构、青创基地和科技工业园区
,“我没去的这十年,刚好是大陆成长最快、变化最大的时期。”
这趟大陆行,江宜桦不免俗会晤大陆涉台机构和学者,“他们很明白告诉我,现在两岸的
沟通管道全部中断,而且是非常严格地执行,”他叹了一口气,两岸关系等于退回到十几
年前。
江宜桦的身分变了,但对公共议题的关心丝毫未减。
“他每次在校园和我不期而遇,都追问我,PM2.5对台湾的伤害,他对公共议题很感兴趣
,而且也有点研究,”出身台湾、知名核安专家郭位忆及,他是在出版《核电关键报告》
新书发表会上认识当时的阁揆江宜桦,感觉到他对公共议题十分关注。
过去三年多,江宜桦尽管不在台湾,仍心系台湾未来。有感于台湾总是吵吵闹闹,无法理
性讨论事情,他决定结合民间力量,号召成立了“长风基金会”。希望搭建理性讨论公共
政策的平台,也帮年轻人连结国际。
取名“长风”,是江宜桦的想法,灵感来自于李白《行路难》第一首的诗句“长风破浪会
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我从年轻时就很喜欢的意象,”江宜桦陶醉地说。
李白透过这首诗,描述他在政治上遭遇到的种种困难,正好贴切形容台湾最近十年的处境
。
虽然苦闷,却不能失去信心,如果能够汇聚众人之力,形成一股强劲的长风,总有一天会
乘着长风破万里浪,到达理想彼岸,“有了这个基金会,我相信长风破浪,指日可待,”
江宜桦说。
结束三年半漂泊,回台湾后的江宜桦将不会闲著,除了嘉义任教,他会花更多时间主持长
风基金会的发展,希望他的理想成真,让台湾变更好。
=====
远见杂志到底是多蓝??
还有 不只大肠花
高雄气爆时 他的三不政策
“不立专法、不设专责机关、不编特别预算。”
他好像前50年的好名声 全都在2014年败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