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FB] 柯文哲-电动公共汽车首次上路囉

楼主: ThisisLongID (长哀滴)   2018-11-03 01:01:28
※ 引述《LukeSkywaker (路克天醒者)》之铭言:
: FB卦点说明:
: 柯文哲市长特别感谢民进党议员王闵生的质询督促,让电动公共汽车可以在台北市首次上路
:
: 推 mithralin: 高雄都已经营运了台北市拖到现在才做 111.241.137.23 11/02 22:52
: → dostey: 高雄台中已经实行多年 台北慢被kmt郝拖的 218.164.16.136 11/02 22:53
: 推 cheetahspeed: 落后高雄多久了 117.19.7.100 11/02 22:55
: → tony15899: 冰冰会说是他规划的 又在割稻尾 59.115.139.142 11/02 22:56
: 嘘 dslite: 别的县市都跑几年了 丢脸耶 36.229.36.204 11/02 23:05
其实台北市不是第一次用电动公共汽车
且双北电动公共汽车推得比较慢之前已经有文章分析过了
懒人包结论: 翅膀比人硬 诱因不足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1214
五都有200辆电动公共汽车,台北市为何一辆都没有?
台湾入冬,PM2.5 污染问题再度引起民众重视。移动空气污染源有三成来自大客车,以电
动车替代燃油车被视为改善空气的途径之一。交通部计划十年内增加一万辆电动公共汽车上路
,每年减少百万吨废气排放。全台湾已有257辆电动大客车,然而台北市有3800多辆公共汽车
,其中却没有一辆电动车,为什么?
根据智慧电动车办公室最新统计,目前全台有257辆电动大巴士挂牌,营运数量比较多的
有台中市(48辆)、新竹市(45辆)、桃园市(43辆)、高雄市(27辆)、台南市(18辆
)。还有阿里山的观光接驳车业者,以及台积电的中巴,都拿到经济部的补助采用电动车

而人口最多、公共汽车路线也最多的台北市与新北市,目前却只有少到不行的2辆,其中有一
辆还是在大学校园内营运,根本没有服务大众的电动巴士。为什么?(延伸阅读:台湾第
一辆无人电动巴士 为何高雄能抢先上路?)
首先就是先前的失败经验。巴士文化研究者张凯闳认为,电动公共汽车数量成长缓慢,主要是
因为之前技术不够成熟,因此业者抱持观望态度。他指出,台北市在2012至2013年间,曾
试用过电动巴士,但营运情况不理想,所以并未扩大采用。新北市也在2011年补助台北客
运购买2辆电动巴士,但妥善率与续航力不佳,让大家一开始没有信心。
其次,则是跟成本诱因有关。交通部一年匡列5亿元预算补助客运业者汰换燃油大客车。
一位熟悉客运业生态的学者指出,一辆传统燃油巴士购置成本约300至400万元,交通部最
多可补助到一半也就是200万,有些路线还有亏损补贴,行驶愈多补助愈多,业者自备现
金需求不高、风险低。
相较之下,一辆电动公共汽车购置成本高达900万元,就算补贴一半,业者还是得自掏腰包450
万。两相权宜之下,客运业者根本没有诱因把燃油公共汽车汰换成电动公共汽车。
第三,这也跟各县市公共汽车路线饱和度有关。工业局智慧电动车推动办公室负责辅导台湾电
动车产业的科长童建强指出,桃园、台中、高雄等地原本公共汽车路线密度就不高,仍处于扩
张阶段,再加上地方政府对政府推广电动车政策积极响应,愿意多编列预算加码支持,规
定新增路线必须要采用电动车,迅速提升电动公共汽车能见度。
再者,则是跟客运业的生态有关。一位业界人士指出,大台北地区的客运业者本身也经营
车体打造,但其他县市的客运业者跟车体业者关系没这么密切,较有诱因采购别家公司的
电动车。
车体零件来自中国大陆,维修效率差
张凯闳指出,全台各地的既有业者对电动公共汽车偏保守,因此目前已有电动公共汽车制造厂商自
组客运公司使用电动公共汽车。例如唐荣车辆科技自组四方电巴,在台中和台南营运,而引进
比亚迪(BYD)的凯胜绿能跟路得宝交通有相当紧密的合作关系,路得宝交通旗下有捷顺
交通、云林客运、太鲁阁客运跟阿里山客运,今年更将投资另5家客运公司。
童建强不讳言说,因为台湾电动公共汽车产业起步晚,目前在台湾路上跑的电动公共汽车电池,甚
至许多车体零件都来自中国大陆,因而让车辆故障或需要更换零件时,本地无法自行维修
,导致车辆妥善率并不佳。
但他强调,工业局有决心推动本土电动车产业,目标希望两年内打造出本土的电动大客车
电池,但需要一点时间。“就像有机转型期的稻米,一开始一定要补助,等到他们自己茁
壮之后才可能退场,”他说。
三年前开始,工业局开始积极辅导本地客运业者采用电动车。包括桃园、台中、高雄、台
南等地,地方政府积极配合。就连国光号也跟进,去年在苏澳启用3辆几米彩绘电动大巴
士,就是采用国产的华德动能电动大巴。
有鉴于刚起步的产业需要更多扶助,工业局更积极协助。童建强指出,去年8月在屏东建
厂的纪旸工业就是其中之一,政府要补助纪旸在台湾落地生产,目标是希望让技术与生产
在台湾落地,创造就业机会。
台北市也总算动起来,工业局在1月表示,台北市今年已释出20辆电动巴士额度,供各家
客运业者申请,最快今年上半年有望在台北市区看到电动公共汽车在路上跑。
只不过,工业局过去三年补助款仅约2000万,如果交通部仍持续每年补助燃油车5亿,只
会持续让业者缺乏投入电动车的诱因,不仅本土产业难以发展,移动污染源也无法改善。
(责任编辑:洪家宁)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