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天线宝宝说你好:“人才丁丁”的幼幼儿教

楼主: AsamiImai (今井麻美)   2018-11-01 20:22:53
天线宝宝说你好:“人才丁丁”的幼幼儿教,T for Teletubbies
蓝天蓝,白云白,天线宝宝要出来玩囉!
1997年3月31日早上10点,首集《天线宝宝》(Teletubbies)在BBC2上播出,取代了原本播了将近9年的儿童节目《玩乐时光》(Playdays)。原本没料到会引起太多注意,甚至连公关都不知道该怎么进行宣传的《天线宝宝》,却成为BBC最成功的文化输出品之一,不只小小孩爱看,连大学生也为之深深着迷。究竟这四个毛茸茸的可爱家伙有何魔力呢?
90年代末,BBC邀请“布娃娃制作公司”(Ragdoll)为新的儿童节目提案。在科技产品日渐增加的环境下,儿童究竟该如何自处?这是制作人安.伍德(Anne Wood)很有兴趣的课题。布娃娃制作公司团队当时才参访完美国史密森尼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编剧安德鲁.戴凡波特(Andrew Davenport)对于登月计画的介绍异常着迷,不过让他觉得好笑的是,穿上太空装的太空人实在很像包著尿布的学步儿:大头、短腿、还兴奋地在月球表面跳来跳去。
他们以此为灵感画了一本科技宝宝图文书参与提案。在BBC的招商简报中,还提到节目应该要纳入真实孩童的游戏影片片段,但天线宝宝已经是庞然大物,比如丁丁就足足有260公分,如果考虑到节目的拍摄效果,所有的布景道具都要跟着放大。最明显的例子是后来在节目中跳来跳去的兔子,就是从欧陆进口的特别品种,因为英国的兔子没有那么大。
由于实在不知道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播放比较适合,戴凡波特灵机一动,决定将电视萤幕安在天线宝宝的肚子上。这个想法的有趣之处在于,孩子从电视中收看《天线宝宝》时,天线宝宝也从自己的萤幕里看着孩子。虽然其他的11家对手均有备而来,甚至带了许多华丽的科技设备来竞标,相较之下《天线宝宝》的提案作品实在显得阳春,不过其中的大胆与创新最终还是获得BBC青睐,赢得一百集的委制。
拿到案子之后,一向坚持在户外实景拍摄的布娃娃制作公司,第一项挑战便是寻找拍摄地点,因为找不到符合场景设想的碗状地形,团队只好自己花15万英镑挖一个出来。
他们在英格兰华威郡(Warwickshire)租了一片农地开挖,不料先前有其他拍摄团队与当地人起过纠纷,伍德经过重重申请,再三向当地人保证这是个“低调”的儿童节目,不会有人注意,才获得当局许可。伍德事后回想,还好申请有通过,否则花了15万英镑把一块地挖空,又得再花另外15万英镑填回去,实在很难跟BBC交代。
在选角上,伍德向演员强调,不是要装娃娃音耍幼稚,而是要回想自己还是孩子时是怎么说话的,才能吸引孩子的目光。
节目播出后不久,有家长很快注意到这节目不寻常的风格,写信向BBC抱怨,怎么会拿这种“垃圾内容”来取代“深具教育意义”的《玩乐时光》;《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和《每日邮报》(Daily Mail)也开始用“传统与新潮教育大对决”的角度来报导这则新闻。当然,这四个长得奇形怪状的家伙也顺理成章地成为箭靶。
往后几个月,毁誉参半的《天线宝宝》成为新闻焦点,可以确定的是,这绝不是伍德当初宣称的“低调”儿童节目。1997年夏天情势升温,小报狗仔开始行动,目标是拍到脱下头套休息的天线宝宝,为此甚至还出动了直升机。制作团队只好雇用全天候的保全,并搭建演员休息专用的帐棚,试图不让狗仔们破坏天线宝宝的奇妙形象、毁了孩子的童年。一直到戴安娜王妃过世,媒体焦点转移后风头才缓和下来。
风波之后,大家还是想知道,《天线宝宝》究竟是危害幼童身心健康的乱源?还是经过仔细设计的学龄前幼儿教育法?
根据美国儿科医学会(AAP)的建议,两岁以下的小小孩不应该看电视,但《天线宝宝》的目标客群明确锁定在一岁以上的学步儿。1999年,两者间的冲突随着《天线宝宝》在美国大受欢迎而加剧。当然,每个父母对于“看电视”这事都有不同的看法,《天线宝宝》只是刚好在浪头上成为讨论焦点。
另一个造成媒体喧腾的原因,则可能来自于《天线宝宝》独特的呈现方式。多数“大人”第一次看到这个节目,心中都会冒出无限的问号,想着“我刚到底看了什么?”这样的经验也可能下意识套用到幼儿身上:
如果给我的孩子看这种节目,会不会反而害了他们?
事实上,这样的节目形式来自于大量对于学龄前幼童的观察。
本身主修言语科学(speech science)的编剧戴凡波特主张,学步儿年纪太小,根本无法接受正式的指令,因此《天线宝宝》的节目宗旨便着重刺激孩子学习沟通规则。戴凡波特表示:
说话仅仅是沟通中的一小部分,退一步来说,天线宝宝的语言还是有某种文法结构,对学步儿来说是有意义的。要说半小时节目就能对小孩的语言发展造成损害,完全是胡说八道。
1999年,英国皇家儿科与儿童健康学院(RCPCH)发言人哈维.马可维奇(Dr. Harvey Marcovitch)医师便在受访时表示,他认为《天线宝宝》针对幼儿心理仔细地经过设计,适合学步儿观赏。
后来一些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这点。比如说,研究指出幼儿的视觉处理能力和成人相比缓慢许多,如果画面过场太快,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片模糊,因此节目中大人觉得缓慢到不行的步调,其实是比较适合小小孩的。又比如说,简短、几乎只剩单词的语言结构,才是小小孩能够理解的形式。
除了语言之外,极简的形式也符合学步儿的认知期待:比如说风车转动时,代表有事情即将发生;当天线宝宝说“再一次!再一次!”所有的动作都会再重复一次。此外,太阳中的婴儿笑脸是最容易让婴儿有反应的符号,收看的孩子也会意识到这是个欢乐的节目。
最让成人无法忍受的大量重复,则是为了让孩子能预期故事的发展,并且有时间做出反应。在布娃娃制作公司专属的游戏工作室中,每当有天线宝宝踩进水坑,就会有孩子大叫“恶!”,踩得越多次就有越多孩子加入,而且“恶”得越大声。戴凡波特把这样的观察放进节目里变成一种游戏,让天线宝宝轮流踩水坑,显然对电视机前的宝宝们也有相同的效果。
这种不解释不说教的风格,迥异于以往的儿童节目。就连美国知名的儿童节目《芝麻街》(Sesame Street),还是会试图放入一些大人看得懂的文化符码,甚至是“圈内人笑话”(inside joke),让陪小孩看电视的大人比较能够接受。天线宝宝们相形之下,不但语言发展有限,就连行为动作也让大人们看了直摇头:食物永远会洒出来、一直跌倒、常常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
而最让人忧心的,是里面竟然没有像样的“大人”帮他们打理生活,并且教导他们适当的规范,仅仅透过一个不知道哪里来的广播系统,以及一台管家型的吸尘器,天线宝宝们在神奇岛就过著无忧无虑的生活。有些评论者甚至认为,这是“恶托邦”(dystopia)的终极进化版本。
节目独特的风格与文化的陌异性,也吸引到另一种客群:恶搞的大学生。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就曾在校园活动行事历上,印上《天线宝宝》的播出时间与“精采内容”。节目甚至成为一种大学生的“邪典”(cult),认为天线宝宝很ㄎ一ㄤ,甚至是药物文化下的产物。有些电音派对中的DJ,也会使用《天线宝宝》的主题曲当样本混音,成为夜店最爱。台湾也有人拿《天线宝宝》当素材,谐仿结合电玩《魔兽世界》的“天谴宝宝”或结合《真.三国无?》的“丁丁是个人才”等恶搞佳作,让人不禁想说:“不管嗑了什么,都给我来一点。”
当然,成人的世界除了反讽与谐仿,也不乏各种无端的超译解读。1999年,美国保守派电视福音布道家杰瑞.法威尔(Jerry Falwell)便公开批判丁丁的性倾向,认为丁丁不只是紫色的,还拿着显然是女用的红色手提包,而“紫色是同志游行的颜色,头上的三角形天线则是同志游行的标志”,丁丁想必是同志代言人。为此,BBC发出正式声明,表示“丁丁只是个拿着魔法包包的科技宝宝。”制作团队后来也说,制作时并未考量、也没有必要考量天线宝宝的性别。
面对这些“超译”,制作人伍德说,他们只是想呈现一种专属幼儿的纯真与傻气,将孩子面对世界的经验反馈给他们。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年代,物品会说话、发光,还会团团转。大人可能觉得“神奇岛”很假,但难道从小孩眼中看到的真实世界不是这样吗?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充满惊奇、无法解释的奇幻世界。硬要用大人的眼光填塞他们,会不会适得其反呢?
如果商业上的成功可以当成某种指标的话,《天线宝宝》无疑达到了其目的。2013年,加拿大上市公司DHX Media以1亿7,400万镑的代价并购Ragdoll Worldwide,取得《天线宝宝》与同制作公司作品《花园宝宝》(In the Night Garden)的播映权,《天线宝宝》显然是史上最成功的儿童节目之一。伍德谦虚地表示,他们只是凑巧捕捉到这个变化世界的时代精神。
2014年,BBC新拍了60集的《天线宝宝》,制作团队表示:
其实天线宝宝很单纯,很活在当下。要说到底节目主题是什么,也许是爱、拥抱与摇摇晃晃的屁股。
在愤世嫉俗的成人世界里,如何学着用孩子的眼光重新看世界,《天线宝宝》或许是块很好的试金石。
http://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3440268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