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德国天龙人?巴伐利亚邦的“尊爵不凡”之

楼主: AsamiImai (今井麻美)   2018-10-13 12:49:44
德国天龙人?巴伐利亚邦的“尊爵不凡”之谜
http://uc.udn.com.tw/photo/2018/10/11/99/5382603.jpg
“我‘巴’我骄傲。”图为一名“典型”的巴伐利亚人。 图/路透社
外国人讲到德国,通常除了提到位于北部的首都柏林以外,几乎都会说到来自南部的巴伐利亚文化:传统服装与音乐、超大的啤酒杯、酸菜与烤猪脚(Schweinshaxe)、“童话国王”路德?希二世所建的豪华城堡新天鹅堡等等,偶尔甚至把巴伐利亚独特的文化符号想像成整个德国的传统与文化。
最明显的就是源自阿尔卑斯山农民服装的连衣裙(Dirndl)与皮裤(Lederhose)。这些原本是巴伐利亚、奥地利与位于北意大利南提洛地区(S?dtirol)的传统服装,因为慕尼黑啤酒节的国际知名度而变成外国人眼里的德国代表服饰,但其实德国其它地区也不乏自己的传统服装,如黑森林的女性传统头饰大绒球帽,或者并没有固定的传统服装。
在部分外国人的印象中,慕尼黑啤酒节也变成全德国“放荡玩乐”的“国民庆典”(Volksfest)。这对德国人来说其实很不是滋味:巴伐利亚人通常以自己的文化为傲,不少外国人却把自己的文化看成美国电影《霹雳娇娃》或《麻辣女王》中,女主角穿上Dirndl、刻意展示“性感”,那样“好笑”的Cosplay;而巴伐利亚邦以外的德国人,也不喜欢外国人总是以为巴伐利亚文化也是他们的文化,反而对德国其他地区的文化没什么兴趣。
http://uc.udn.com.tw/photo/2018/10/11/99/5382783.jpg
“干杯(Prost)!”在部分外国人的印象中,慕尼黑啤酒节也变成全德国“放荡玩乐”的“国民庆典”(Volksfest),甚至把巴伐利亚独特的文化符号想像成整个德国的传统与文化。 图/路透社
对于德国比较了解的人可能会发现,巴伐利亚邦在德国16个邦中,特殊又矛盾的地位:首府慕尼黑经济良好,附近有山有水的郊区之美,让许多德国人选择搬到这工作;但同时却又觉得巴伐利亚人骄傲又嚣张,对巴伐利亚独有的基社盟(CSU)也持有负面印象。巴伐利亚不只给邦外人这样复杂的感受,连对巴伐利亚出生长大的我来说,这个地方、这些人也还是个谜。
但是,巴伐利亚文化为什么在“德国文化”中如此特立独行?这个问题得从德国历史上,巴伐利亚与其他地方的关系说起。
中世纪时期,德意志地区的神圣罗马帝国事实上早是个名存实亡的国家,辖下各个小国的国君——也就是国王或选帝侯——都相当独立。在宗教改革之后爆发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中,天主教的巴伐利亚公国与以瑞典为首的新教派作战。200年后,德意志虽然在普鲁士王国的领导下统一,于1871年成立德意志帝国,但由于在文化上与巴伐利亚最接近的?匈帝国,选择脱离德意志势力继续独立,因此巴伐利亚就变成了新德国中少有的天主教地区。
http://uc.udn.com.tw/photo/2018/10/11/99/5382682.jpg
“传统又嚣张的巴伐利亚人(误)。”图为巴伐利亚明辛(Muensing)传统的赛公牛节。 图/路透社
当时的巴伐利亚也不像现在一样,被视为德国国内的“先进”地区,反而因为“童话国王”修建城堡的狂热,害得王国破?,而让德国北方地区的人有点看不起“落后”的巴伐利亚人。加上现今德国所说的“标准德文”(Hochdeutsch)以北方口音为主,巴伐利亚人明显不同的口音,甚至是某些极为难懂的“极端方言”(Extremdialekt),当时也被跟“落后”的刻板印象绑在一起。
两次世界大战以后,巴伐利亚在德国的地位开始有所改变:1918年,全德国君主制被废除,巴伐利亚王国变成了今日的“巴伐利亚自由邦”(Freistaat Bayern);到了1945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BRD,当时即西德)决定以联邦制,抵抗威玛共和国因制度所导致的专权,因此包含巴伐利亚在内的所有联邦州,都拥有相当的政策自治权,如教育、警察制度等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巴伐利亚的执政党——基社盟——更让该邦在德国显得特立独行。
http://uc.udn.com.tw/photo/2018/10/11/99/5382679.jpg 图/路透社
1945年建立、以天主教价值观为核心的基社盟,是巴伐利亚邦70多年来的执政党。该党很早就决定不与以新教价值观为核心的姐妹党——基民盟(CDU,德国现任执政党)——统一。他们不只单独决定巴伐利亚邦的政策,同时也想影响全德国的政策。在联邦议院总能听见基社盟政客自信、大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全德国的人都知道施特劳斯、斯托伊贝、杰霍夫...这些基社盟的政治家,而他们习惯性地跟基民盟作对的行为,也让大家觉得很烦、很不爽。
另外在经济层面上,德国面积最大的巴伐利亚邦,在二战后的美国占领时代,经过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的产业结构转变,在“经济奇蹟”中快速成长,尤其仰赖机械制造让巴伐利亚的经济超越其它邦的发展。
到了1989年“铁幕”慢慢被打开、1990年两德统一以后,巴伐利亚从一个“西方世界”的边陲地带,变成位于欧洲中心的商业枢纽之一。基社盟的政治家常常强调:“我们漂亮的巴伐利亚”,正是因为结合了传统与现代、“手提电脑身穿皮裤”(Laptop und Lederhosen)才能那么成功,并以此为傲。
http://uc.udn.com.tw/photo/2018/10/11/99/5382733.jpg 图/美联社
但其实巴伐利亚人自己也很清楚,这样的经济发展并不“雨露均霑”:除了像慕尼黑、纽伦堡那样的经济中心以外,邦内其它乡下地区依然发展落后。譬如,很多地方的网络到现在还是收讯很差,尽管邦首长索德(Markus S?der)一直强调宽带扩建(Breitbandausbau)的未来计划,但目前依然?有具体的发展。
而慕尼黑的市民也常把这个市政府口中“有心脏的世界之都”(Weltstadt mit Herz),自嘲说成是个守规无聊、俗气“土豪”的“百万乡村”(Millionendorf),与“贫穷却性感”(arm aber sexy)的首都柏林形成对比。
从这可以发现,巴伐利亚人其实也很喜欢讽刺与批评自己的邦。每年3月在慕尼黑诺克亨堡餐厅(Nockherberg)举办的“吐嘈政客大会”(Politiker-Derblecken),就是政客们最讨厌的传统。在这个电视节目中,政客们必须承受当面被嘲笑的侮辱,却又不得不参加,以免被选民看不起。
http://uc.udn.com.tw/photo/2018/10/11/99/5382726.jpg 图/路透社
不只如此,整个巴伐利亚邦的内在关系更加暧昧。
巴伐利亚有7个行政区:上巴伐利亚、下巴伐利亚、施瓦本、上普法尔茨、上法兰克尼亚、中法兰克尼亚与下法兰克尼亚。一般人印象中的巴伐利亚文化多来自上、下巴伐利亚地区,但其实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与方言,尤其是北方的法兰克尼亚地区。
这个地区比较晚跟“旧巴伐利亚”(Altbayern)地区统一,在19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维也纳会议以后,才变成巴伐利亚地区之一。到现在,法兰克尼亚的习俗依然保有独特性,他们的方言跟巴伐利亚话不一样,没有传统服装;下法兰克尼亚地区也不太喝啤酒,反而更流行喝自己栽培的葡萄酒。
这就像巴伐利亚文化在外国人印象中,常常代替德国文化,以上、下巴伐利亚为主的文化,也常常代替巴伐利亚邦其他地区的文化,而慕尼黑又是其中最突出的象征——如果巴伐利亚是德国的“天龙国”,那慕尼黑大概就是天龙国中的天龙国,甚至连慕尼黑以外的巴伐利亚人有时候也会觉得慕尼黑人太过自以为是。
http://uc.udn.com.tw/photo/2018/10/11/99/5382774.jpg
“谁跟你自以为是。”如果巴伐利亚是德国的“天龙国”,那慕尼黑大概就是天龙国中的天龙国 图/路透社
要说这个邦为什么会让其他德国人“不爽”,也得讲到巴伐利亚人的性格:有自信、很骄傲、特别顽固、觉得自己很厉害;有的人也喜欢开玩笑地强调巴伐利亚跟德国的差别,用方言强调“我们是我们”(Mir san mir),好像巴伐利亚不是德国的一部分。
在14日即将举行的邦选举之前,于民调中日渐失去领先优势的基社盟,似乎也选择用这种“唯我独尊”式的巴邦印象,来号召选民。像是前邦长斯托伊贝(Edmund Stoiber)9号在访谈中语出惊人地表示:基社盟这阵子不好的表现,都是前几年搬到巴伐利亚邦的“德国人”的错。
现任邦长索德更在10月初,重磅宣布要发展巴伐利亚自己的“Bavaria One”航天计划时,背后沿用的计画徽章竟然还是邦长自己的头像,引来大批德国网友批评嘲骂。索德的过度自信与自恋,让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计划仿佛变成巴伐利亚与基社盟自大狂的象征。
这种印象有时候当然也对巴伐利亚人造成困扰,幸好稍微交流以后也就没事了。巴伐利亚邦是一个很复杂的地方,它与邦外的关系也很复杂,到任何地区都可以认识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巴伐利亚。我在这个邦出生长大,在上巴伐利亚与下法兰克尼亚生活共30年,对我来说,它到现在还是个谜。
http://uc.udn.com.tw/photo/2018/10/11/99/5382693.jpg
一张图惹毛德国人——“我在这个邦出生长大,在上巴伐利亚与下法兰克尼亚生活共30年,而对我来说,它到现在还是个谜。” 图/路透社
http://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341596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