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闻] 立委选区重划恐南北失衡 学者建议:加强

楼主: antiabian (强势回归─比企谷八幡)   2018-09-30 10:35:39
不知道要先针对本文回答,还是要针对前几篇推文的意见来辟谣
不过想了想,还是先针对之前的文章或推文资讯可能有误的地方来说明好了
至于比较学理上的问题,有空另外开一篇文来写,因为手头有点紧,想要赚些批币来用
Q:按面积大小决定席次可不可行?
Ans:
事实上,席次多寡和行政区域大小无关,区域立委部分仅保障各县市至少一席立委,
再来就是看人口数多少来划分席次,所以才会出现花东离岛都可以有一席立委,也被
批评说连江县那样一席、其他地方三十万人一席的“票票不等值”情形
考量面积大小来决定席次,大概是考量到立委选区服务的难易度,不过这是很重要的
宪政利益,可以作为修宪参考因素吗?我想不见得吧。
Q:以前一个县市选全部的立委?
Ans:
早期像民国八十一年的确是,当时整个台北县就是一个选区,之后在人口数众多的行
政区则是会再划分区域,像是北市南北区、北县一二三、高市南北区等等。
Q:立委席次数目是否合理,席次是否过少?
Ans:
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东西,怎么说合理不合理?
民国86年第四次修宪,为了因应省议会裁撤后省议员换轨的问题,国民党党对此交换
意见(73席议员1名卒于任上、张温鹰要选市长,所以还有71位将来的待业人口),对于
席次变化没有共识。
当时国民党的版本是200席,民进党则是250席,两者版本僵持不下,最后达成共识取
平均数为225席,从民国87年开始实施这版本,持续沿用到93年末代大选区选举为止。
之后减半的原因,则是在阿扁执政后面对府会新旧民意不一致的情形,当时有人认为
台湾的社会乱源在于国会立委人数过多,应该减半才对,于是某位精通断食健走疗法
的老先生就开始行脚之旅,最后达成第七次修宪,将国会立委席次减少为113席。
Q:阿扁执政后,国民党是国会最大党?
Ans:
有段期间的确是,这要分阶段来看。
在阿扁当选就职后到立委改选前,由于国民党在87年立委远举选得不错,即使之后部
分立委出走到橘子党,国民党在当时还是国会最大党。
90年选举~97年立委选举时,因为国民党分裂成亲民党、台联,若论单一政党席次,民
进党才是国会最大党,但是没有任何一个政党可以单独过半。
如果是用统独等立场来区分蓝绿,形成我们所称的泛蓝、泛绿,严格说来应该是在张俊
雄宣布核四停建案婊了连战之后,促成国亲新联盟之后的事了,不然之前反扁势力打得
有点像散兵游勇、各自为政。
在这之后,蓝绿势力才有比较紧密的运作,像是王金平就在国亲无盟的支持下续任院长
,副院长则是先后由江丙坤(国)、钟荣吉(亲)出任。
至于97年立院改选后至马英九上台前,这时候国民党又成了国会最大党,所以原命题没
有一个武断的答案,必须要分阶段来看。
Q:立委席次要400个才合理?
Ans:
有学者利用立方根法算过,大概落点会在284席左右,原本的225用这标准来看还太少。
不过这也是一家之言而已,至于多少才合理,有太多要考量的因素了,不过400是真的
太多了,国代改选后也没有到这数目。
Q:薪水跟全勤问题?
Ans:
我们的薪水算高了,只是在助理规模和经费上跟美国比还是不够。
至于出勤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有的立委选区很远或者是因为交通问题无法天天出席,像
前嘉义市立委江义雄那样要照顾病妻又要几乎天天搭高铁来回的案例很少见,即使是日
本也不会这样搞全勤,因为如果疏于经营选区,下次选举就沙悠哪拉了,管你做得多认
真。
就个人看法,应该要考量选区位置、分区或不分区、法案重要度、问政品质来评断,而
不是单纯地用出席率来判断会比较好。
Q:美国和德国议员席次?
Ans:
人家是联邦制底下的双国会,下议院(众议院)代表人民利益,行政区议员席次数目代表
人口增减;上议院(参议院)则是席次固定,代表地方利益,平衡大小邦(州)。
而两院制的设计多少有点制衡的味道,避免人口数多的大行政区利用人口优势去倾轧人
口较少的行政区,就美国而言,不管大小州,你在参议院都一样是两席参议员。
目前看到的大概就这样吧,至于比较详细的学理争议,就留待下回分解。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