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君山三会江泽民 致力统一
旺报 记者潘维庭/台北报导
近期台湾多位重量级学者离世,从本土心理学一代宗师杨国枢、宪法大师胡佛,到昨日病
逝的前清华大学校长沈君山,不但学术成就斐然,也在威权转型的关键时刻勇于发声,不
畏强权。胡佛、杨国枢成立“澄社”,批评国民党,更呼吁结束动员戡乱;沈君山则在美
丽岛事件中力呼枪下留人。在两岸主张上,他们都认为台湾应主动影响大陆、商议统一;
1990年国统会成立时,沈君山也出任委员。他们为党外发声,致力两岸和解,毕生寻求两
岸统一之路。如今民进党从党外到二度执政,为了选票,却对大陆改走切割、仇恨之路,
连谈统一都成了禁忌。
威权时期,国民党与党外对立严重,杨国枢、胡佛等学者被社会视为公正的“中介人士”
,或用现在流行词称“最大公约数”,调停、促成双方沟通;沈君山参与美丽岛大审,向
蒋经国力陈勿采极端手段,“血流入土地,再也收不回”,让台湾在民主化过程中避免更
大冲突。
为美丽岛向当局求情
政治上,他们真正“一路走来,始终如一”,主张自由主义的杨国枢、胡佛等学者,对国
民党威权多所批判,遭讽“毒草”,民进党执政后火力也未减。2004年11位院士挺身反对
6108亿军购案,2005年再提出“两岸和平论述”,希望化解两岸僵局,只可惜知识分子的
良心之声,却湮没在日日的政治攻防口水。
两岸上,这些学者提出的两岸论述,比起动辄以激化两岸仇视,用“对岸打压”做为选举
资本的消费性短视做法,谁才是真的“爱台湾”也昭然若揭。
在1990年代,沈君山跟当时大陆领导人江泽民前后见面三次,可见大陆对他的重视。最关
键的是1992年的第三次会面,沈把“一而后统”的观念具体归纳成五点:一、确认一个中
国原则,但这个中国是历史的、文化的、未来的,现在是分治状态。二、达到未来一个政
治中国的方式要分别尊重两岸人民的意愿。三、在这两个共识的情况下,维持双方体制不
变,但建立过渡性的架构,以推动两岸交流,并象征走向统一的途径。四、在过渡期间,
两岸协定不与第三者联合,做不利对方的事。五、切入建立过渡关系最有效的途径,是透
过共同签署终止敌对状态的协定。
前人忠告应深刻省思
2004年沈君山出新书《浮生后记》时,说当年提到的“本土化”已强化为“主体化”,以
台湾为中心看问题,但“台湾不是活在真空管之中”;美中台三方关系,原本理应最长的
“中─台关系”却直接发展成“中─美关系”,台湾角色削弱。14年后再看这些说法,当
目前执政者自豪台美关系史无前例紧密时,对这些前人留下的观察忠告,或应再深刻思考
。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913000092-26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