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专拐读书人:德国学界的“论文诈骗集团”

楼主: AsamiImai (今井麻美)   2018-09-12 12:40:07
专拐读书人:德国学界的“论文诈骗集团”
今年7月,德国媒体《北德广播公司》(NDR)、《南德日报》(SZ)、《西德广播公司》(WDR)与《德国广播电台》(Deutschlandfunk),根据《国际调查记者同盟》(ICIJ)的国际合作调查,报导了一系列德国学界的“假科学”问题。
报导的核心是“掠夺性出版社”(Raubverlage)的问题:指的是像位于印度的OMICS出版集团或位于土耳其的WASET...等出版社,“诱骗”各国大学的研究者投稿给他们旗下的开放取用期刊(OA),收了出版费之后却没进行允诺过的同行评审(peer review),或是编委会的编辑,在没有任何评审标准下就直接发表论文。
这些出版社也在世界各大城市主办假学术研讨会,不管学者的来历资格,只要缴交会议费,人人都能参加、发表,骗取也浪费了正派学者的时间和金钱。据报导,德国有大概5,000位学者上这些掠夺性出版社与假会议的当,付费投稿或参加。但学者们,为什么会轻易上这些“学术诈骗集团”的当呢?
▌学者为什么上当?
原因在于从事学术事业会面临的几种困境:首先,德国年轻学者的工作特别不稳定。
根据德国〈学术人员定期契约法〉,博士生或博士后学者在某一所大学的工作,各有6年的合约限制,6年后要嘛成功得到不限期的工作合约,要嘛要离开该所大学。但根据调查,德国初级学术人员(Akademischer Mittelbau)的职位,高达93%是有限期的约聘合约,而终身教授的职缺对年轻学者来说又供不应求。
这个问题其实存在很久了。2014年,柏林洪堡大学毕业的生物学博士安切.费舍尔(Antje Fischer)就曾向《时代周报》投稿〈正职在哪里?〉一文,描述德国年轻学者的困难。
当时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的她,因为德国大学的不限期职缺太少,于是决定先离开德国到国外找工作;她尤其害怕:如果在德国做了6年的博士后,还是拿不到教授的终身职位,是不是“形同学术职涯被就此封杀”(de facto Berufsverbot)?
况且,就算能找到博士后的职位,也不代表她一定能拿到6年的合约,像她一位在德国某大学任职的朋友,在职4年间内,每3到6月就得签一次合约,尽管这种短期合约在大学机构之外,已经是非法的了。那样“朝不保夕”(Existenzangst)的情况其实也对学者的研究动力与质量造成阻碍。
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公开的《国情报告:2017年的年轻学者》(Bundesbericht Wissenschaftlicher Nachwuchs 2017)中,也应证了费舍尔博士的看法:初级学术人员不稳定的职业生涯,导致大部分博士毕业生(81%)选择离开大学机构;留下来的学术人员约有一半因工作不稳定,也不敢养育下一代。其中女性学者有49%、男性学者有42%没自己的孩子。即使如此,要拿到终身教授职位,学者平均也得等到40多岁,才能知道他们的学术生涯能不能稳定继续。
而拿到教授职位的重要条件,就是出版足量文章,还有多多参加研讨会认识其他学者。德国学者因此常用一句英文来描述这个情况:
不发表,就等死。(publish or perish)
意思是,学者得在上博士班、做博士后期间写很多研究相关论文,然后最好在有同行评审机制的学术期刊刊登,否则很难争取到教授职位。
但像《自然》或《科学》那样世界有名、采取同行评审的学术期刊,接受的论文本来就不多,同行评审过程也相当耗时,因此很多学者们十分欢迎学术出版社主动联系。其中,若是收到掠夺性出版社邀稿的电子邮件,过去没受害过的学者也不多想,相信了他们所提的学术标准就放心投稿,等到知道自己上当时,通常已经太晚了。
而掠夺出版社刊登这些正经学者的论文,不但可以收到出版费,也可以借此提高自己的可信度;学术会议也是一样,主办出版社拿了学者的会议费之外,还可以顺便利用与会学者的名誉。
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的地理风险研究负责人彼得.霍普(Peter H?ppe)在《德广电台》的访问中,曾描述自己去年收到OMICS集团在杜拜主办的“世界代表大会”(World Congress)邀请,但参加后才发现参与者只有不到30人、会议品质差劲,受骗以后还发现自己的照片被放在主办网站上,当作今年活动的“活广告”。
可以发现,不只是年轻学者上这些“诈骗集团”的当,经验资深的教授们也不例外。但问题在于:受骗的学者通常因为觉得丢脸,事后也装作若无其事,不与同事们分享这些公司的名字和手法,让他们毫无防备。因此,已经存在好一阵子的掠夺性刊物,才会自2013年起,在德国暴增5倍(全世界则成长3倍)。
▌我们还能相信什么?“假科学”后的真问题
不过部分德国媒体这次针对“假科学”的报导,也遇到了很多批评。像是《北德广播公司》于7月23号报导的〈假科学:谎言制造者〉,漫谈式地把很多学术出版界的不同问题放在一起讨论,就需要很小心。
首先,该篇报导从2016年因乳癌去世的德国主持人皮耶豪(Miriam Pielhau)的故事说起,讲到制药企业如何利用掠夺性期刊为假药做广告,导致病人死亡;再来,报导介绍了掠夺性出版社与会议的“诈骗”手段,之后提到气候变迁怀疑论者的EIKE组织,其在掠夺性期刊刊登的文章,如何被极右派的德国另类选择党(AfD)引用。
第四部分谈到,德国学者用公款出国参加“假学术会议”,浪费纳税人的钱。第五,才是《国际调查记者同盟》对掠夺性出版社的大调查。第六,是记者们在德国林道市的诺贝尔奖获奖者会议访问中,发现连获奖者之中也有人曾经受掠夺性出版社的骗,并提到“不发表,就等死”的恶劣学术环境。最后,报导又回到皮耶豪的死以及骗她吃假药的公司。
报导在短短30分钟的节目中提问:
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但问题是,《北德广播公司》这篇报导,轻易将所谓的“假科学”和受骗学者的“正派研究”混为一谈,却没能深入探讨学术出版背后的真正问题。
例如,制药公司跟气候变迁怀疑论者,利用学术标准荡然无存的掠夺性出版社,出版支持他们观点的“假科学”,导致读者受骗受害,但其实这样的文章,交到像报导中的霍伯纳(Jutta H?bner)教授这种一般的正经学者手上,马上就能看出疑点。而这些报导,也没有提及皮耶豪自己不顾医生的建议,上网查询乳癌的治疗方法,进而把制药公司的假广告当真。
瑞士圣加仑大学(HSG)的贝舍纳(Thomas Beschorner)教授也在《时代周报》(Die Zeit)上批评,〈假科学〉等报导太过着重在一般学者很容易看出问题的掠夺性期刊,反而忽略很多科学研究工作真正面临的问题,像是同行评审过程过久、评委态度过度保守以及前文提到的“不发表,就等死”学术压力。
另外在德国,一般学者的出版费、参加会议的车马费与住宿,大部分来自税款——也就是国立大学、国立研究院或国立科学资助机构提供——因此如果有学者上掠夺性出版社的当,也就等于浪费公款。
著名物理学教授与电视主持人哈拉尔德.莱施?(Harald Lesch)在《德国公视第二台》(ZDF)的节目中表示:
当我们以税款资助大部分的学术研究社群时,科学家的责任不外乎真相。
意思是,无论是不小心上当还是故意的,当学者使用公款投稿掠夺性期刊时,便违背了一般人民;但其实,掠夺性出版社的兴起,和衍生的公帑浪费问题,背后也与传统学术出版社和开放取用期刊的不善环境有关。
▌掠夺性期刊的诞生:从传统到OA期刊
与许多国际间的大学一样,由于传统学术出版社“坑钱”的营销模式,德国近年来十分流行开放取用的出版模式。
像是爱思唯尔(Elsevier)等国际知名的出版社,为了提高利润,收取的纸质版和在线版订阅费用越来越贵,加上爱思唯尔的版权政策要求投稿学者把所有版权转让给出版社,但投稿者、评审与编辑工作却都是免费提供给出版社,条件并不公平。
批评者也认为,学者投稿的研究结果明明是公款补助,为什么又要被挡在付费墙之后,让学术图书馆再以公款订购?因此,英国数学家蒂莫西.高尔斯(William Timothy Gowers)在2012年便发起了抵制爱思唯尔的“知识的代价”运动,获得各国学者的支持;2017年起,德国学术大学也发起“DEAL计划”(Projekt DEAL),与爱思唯尔谈判订阅费用问题,僵持至今。
一般来说,如果学术图书馆没办法负担现行期刊的订阅费用,学者有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是利用像Sci-Hub或LibGen的非法线上数据库,免费下载他们需要的学术文章;第二则是把出版模式改成开放取用,将自己的研究结果刊登在智库、自己的学院或大学,或者投稿给开放取用期刊,让所有人都可以免费阅读文章。
由于其他学者都有机会免费阅读,这样的文章引用次数也比在传统期刊上出版的文章高出许多,即使学者在出版之前需要缴交可能是几百欧元,甚至几千欧元出版费,但若算上过去在传统学术出版社免费义务提供的编辑工作、安排同行评审等成本,这笔钱可说是值得。
但开放取用的出版模式也让掠夺性出版社跟着窜起,他们用类似“网络钓鱼”的方法,“诱骗”正在寻找期刊出版机会的学者,收了出版费后却又不进行应有的编辑工作或同行评审,结果又形成了如今媒体所称“浪费纳税人的钱”的情况。
掠夺性期刊这个严重的老问题,早在2008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奥拉瑞亚图书馆馆员杰弗里.比尔(Jeffrey Beall)就已在自己的部落格上指出,并发表了〈比尔的掠夺性期刊清单〉(Beall's List of Predatory Journals)。
此外,科普媒体《科学光谱》杂志(Spektrum)跟《Heise online》,不只批评原本的报导模糊、耸人听闻,更仔细地分析掠夺性期刊的问题,提出权威期刊过去的丑闻。像是2002年的舍恩事件,德国物理学家杨.舍恩 (Jan Hendrik Sch?n)研究结果造假,短短一年内在《自然》和《科学》发表的17篇文章,后来就有15篇被撤回。
其实这样的造假研究比起掠夺性出版社对学术界的震动多出很多,对很多学者来说,掠夺性期刊的名声已臭,他们阅读这些文章也很容易可以看得出来文章的内容是不是正确、造假或根本是广告。
但如前文提到的,《北德广播公司》等媒体的报导把受骗学者在掠夺性期刊出版的文章,或在假学术研讨会发表的真研究,一并说成“假科学”,忽略背后结构才是问题所在。
《科学光谱》评论,这样的标签就像美国总统川普频繁使用“假新闻”(Fake News)一词来称呼批评他的传统新闻媒体一样,导致部分的人不再相信这些新闻媒体;而部分德国媒体直接使用“Fake Science”一词概括研究工作的所有问题,也会导致一般民众对于科学抱持疑问态度,无助于让民众进一步认识科研工作与背后问题,反而恐怕伤害了学者与大众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报导,在批判“假科学”的同时,其实也不能说得上是个“称职的科学报导”。
http://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3341862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