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JRSmith (丁尺)
2018-08-27 07:02:511.媒体来源:
中国时报
2.完整新闻标题:
历史教科书去中 柏杨必无法认同
3.完整新闻内文:
创作历程被概括为“10年小说、10年杂文、10年牢狱、10年历史”,柏杨逝世10周年之际
,中国现代文学馆邀集国际柏杨研究学者共同举办“柏杨先生创作与人生学术研讨会”。
柏杨夫人张香华藉自己纪念绿岛之诗:“我们纪念那个岛屿、我们怀念那首歌”作为今日
共同怀想柏杨精神的序曲。
作为柏杨创作人生最后30年的伴侣,张香华忆及刚认识柏杨时“他永远在校稿”,对他勤
奋写作《中国人史纲》而备受感动,也“深知他多么珍惜要做一个中国人”。
柏杨老友,香港《明报月刊》总编辑,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潘耀明也指出,即使柏杨为追求
中国的民主自由而历经沧桑,但一如其文爱用“飞”这个字,认为他是带着箭伤奋飞的孤
鸿,在他眼中,“大陆可恋,台湾可爱,有自由的地方就是家园。”
北大中文系主任陈晓明指出,自己是80年代接触到《丑陋的中国人》,当时还是“到处挂
著牌子‘禁止吐痰,罚款5元’的年代”,柏杨作品中尖锐的批判正结合了知识分子对传
统文化反思的思潮,补强了大陆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断裂,“他渴望中国人自尊、自强
的批判,今日重读仍具开创性。”
日本国立三重大学名誉教授荒井茂夫表示,1985年《丑陋的中国人》问世,隔年便推出日
文版,他以文化学角度研究认为,柏杨和美、日写国家的丑陋面不同,后者是当作外交行
动的借鉴,但柏杨谈的是对中国文化的危机感,虽然也因批判性而一度不受欢迎,但实则
决心追求中国人的尊严。
前鲁迅博物馆副馆长陈漱渝指出,柏杨是平民史学家,《柏杨版资治通鉴》可说是他和司
马光抬摃的书,与司马迁《史记》针贬王道缺、礼乐衰有异曲同工之趣,即便因民主斗士
角色而遭难,他仍曾寄上明信片写道“谁怕谁!谁怕谁!”明志。
陈漱渝认为,当时在绿岛监狱中,克难地以纸板代替桌子也要写史的柏杨,必然无法认同
如今台湾历史教科书要将中国史并入东亚史的作法。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朱双一也指出,柏杨写《古国怪遇记》批判官场、政治文化,揭
露官场与威权统治弊端,但他从未自外于中国人,各种批判都是“爱之切而责之苛”,这
与现在台湾政府将中国史视之为“别人的”历史,恰成对照。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827000565-260115
中时怎么知道死人在想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