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北美馆长首谈:35年馆舍首度整修幕后缘由

楼主: Jeter (丁eter)   2018-08-21 17:42:12
35年的“家”,一旦想要整修,这将是一项何等大的工程呀!
面对台北市立美术馆创馆35年以来,首度史无前例的闭馆、长达9个月的整修,馆长林平
的态度令人叹服。
“我要感谢的是所有人的帮忙”。“我觉得这就好像是人生的契机,在对的时间、对的人
情况下,提出对的事,更获得许许多多的人支持”。林平说。
北美馆的主体建筑是在35年前盖,那个时候的设想与现在作为美术馆的用途,确实有很多
设施都不敷想像。北美馆近若干年空调都是以打带跑在因应,原因出在老建物有限的管道
间无法扩充设备!“所以,你可以想像当美术馆要将整个空调重新调置,这应该不会是我
到任才想到的事,应该是这10几20年来;前任许多位馆长都曾想要做的事”!“只是,库
房、展间…这些地方的空调要重新调置,工程部分对于温溼度的控制、美术馆对于空间美
学的基础要求,都会发生意见上的冲撞,都必须学习如何妥协与并融。北美馆此一遭应该
是国内公部门首度面对美术馆空调系统的大整修。这个前所未有的改善工程,确实是我们
缺乏经验的。面对此挑战和学习所获经验,我相信会给下一回无论哪个美术馆遭遇同样问
题时,一个很大的参考”。
北美馆空调设施要整修之前,林平同时也遭遇到另一巨大难题——美术馆面临新旧馆员交
接期。“还好这事是逐步发生在闭馆整修前,如果两件事是同个时间,很难想像会有多混
乱”。对于林平来说,美术馆是闭馆整修,而不是休馆。差别只在美术馆馆舍不对公众开
放、暂时在广场与友馆合作推出展务。
林平让美术馆更清晰落定在一个能够与时俱进当代博物馆性格上,这个美术馆或许无法一
步就彻底改头换面以吻合多数人期望,但却期许美术馆是个有机体,逐步转进;而不是一
个硬梆梆的结构。例如,已经规划设置的文献中心,正建立制度将美术馆过去策划的重要
展览和活动,因为发生的时代久远,所留下的图面都是幻灯片,这些幻灯片并没有随着时
间而全面走入数据化,甚至许多文献、纸本…也都还是原初模样。林平于是就利用闭馆期
,将回顾展、台北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等等展览各式文献、图档扫描完成,从
全面清理到逐步档案化。并且制定新规范——日后凡是承办的展务结案后,二年内就得悉
数交出所有文献与图档入文献中心。对林平而言,美术馆历史的书写,不仅仅只是推到台
前的展览;重要还在于美术馆的历史沉淀,更是在于展览背后那些文献所堆叠出来的厚度

藉著这次工程的改善,林平也一点一滴调整美术馆的陈规。
林平三年来接下馆长职务,面触的是台湾北中南三家美术馆最资深的北美馆员。我不禁好
奇问“您如何做到”?她的答案令人喷饭,却也让人反思。“资深馆员都是我的老同事,
我喜欢沟通,我很喜欢跟我的馆员沟通,有些事情我未必能够想得透、想得完全,但你一
定要学习去听她(他)们是怎样面对的。因为,她(他)们会打开我不同的思维方向。我们也
能在相互沟通与理解过程里面,为事情找出更方方面面的想法与做法。我觉得;我有一个
‘老师魂’”。“所谓‘老师魂’,也就是不会放弃任何学生,一次又一次;你会希望你
的学生能够真正理解”。
台北市立美术馆尽管已经有35年历史,可是,对所谓美术馆文化;台湾确实是学习过来的
。35年之前,台湾整个社会生态咸认为,美术馆不就也是个行政单位吗!美术馆依旧承袭
政府部门的资源供给、得沿袭公务员的任用制度、美术馆不就是公家场馆。在多任馆长与
馆员的努力之下,这个社会慢慢才把美术馆从场馆文化往学术单位的距离拉得近一些。
“从行政单位到学术单位,已经是个进步,但我觉得美术馆在当代更应该强调的是一个‘
服务单位’。“美术馆面对是两大族群,一、市民;二、艺术菁英。我向来不喜欢先以否
定来作为对人与对事的先决态度,我主张应该先相信。因此,当美术馆的前台与后台的馆
员,一旦讲话应对的口气、态度改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就有了不一样的风景”。
我发现您取消了美术馆洗手间不提供擦手纸的规定。“许多公部门确实不在洗手间置放擦
手纸,而都只是设置烘手机。可是,你应该有发现,洗手台到烘手机的地板,经常湿漉漉
一片,反而让洗手间令人感觉不舒服。一开始,我征询了总务组的意见,询问这样的设施
是否真不能更动呢?得到的结论是,没有说绝不能置放擦手纸”。“美术馆究竟不是一个
行政单位,它是一位美学的殿堂,它也是一个学术的平台,如果我们制度已经先假设到这
里来的观众会将擦手纸整包整包带走,那么,我们所抱持的态度势必是消极防堵的。当然
,我也不会说;这样的情况一定没有。可是,社会是通过学习的,如果连学习都没有,断
然武定认为是不可行,这确实也不是我的做事方法。我们也发现来到美术馆的人,都令人
感到他(她)们对这个空间的尊重”。因为有善意,也就会被回以友善。小事情,看出社会
的伦理,不就在此吗?
尊重艺术菁英的例子,则是在美术馆的申请展。“北美馆过去的申请展,都会被安排在地
下一楼展间、美术馆提供展览制作的费用是台币30万。但因为展间于地下一楼,相对经费
得花更多展墙增设,经费运用就更吃紧。于是,我们首先将申请展公开行销时定义为“艺
术家个展系列”。接着;将展览空间调至楼面的三楼;三楼的展间是各自独立,运用也就
更方便,不需要把经费分到增设展墙这个部分。第三点,制作经费从30万调升到每人40万
。第四点,展览放在同一个时段,既能增加艺术家间良性竞争;也能看出艺术家间差异性
,美术馆更能加强火力集中宣传。第五点,过去申请展的艺术家通过申请到展览,美术馆
发现展览作品与原初提案都有所改变。原因系出在从通过到展出,往往都有二年时间,很
自然就会出现作品显然有所不同。于是,美术馆调整时间差,一旦通过申请到展出,就在
一年内发生。第六点,过去申请展只开放本国籍人士,但现在经过艺术界委员建议,则放
宽只要在台湾居留超过五年的外国艺术家,也能提出申请,展现北美馆对当代艺术多元、
开放的视野”。
今年的四位艺术家个展系列,时间就被特意安排在台北双年展的期间。林平说“北美馆这
次的闭馆整修,假如要完完全全整修妥善,得要到11月间才能重新开放。所以,我们决定
采取分段性开馆,第一阶段先开放大厅与地下一楼,我视这个阶段的开放是‘欢迎台北市
民与艺术界人士回到美术馆’,接着逐步将楼层一个个开放,也就是到北双时,工程作业
完全告个段落。北双期间,也正好有许多国内外艺术家、策展人、馆长、媒体…都将会齐
聚于台北,我觉得;这是一个最好的时间段,正好可以藉著机会把年度生产的四位台湾艺
术家介绍给大家”。
另一个尊重艺术菁英的例子,林平提到关于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艺术家的推荐制度。
连续三届,威尼斯台湾馆似乎有一点历史回溯的迹象,艺术家个展成为主轴,外界解读这
样的选项似乎与现阶段台湾当代艺术发生没有直接关联,相对也把机会侷限放在单一个人
主体上。这是一项计划?抑或是…?
林平似乎算准我会提这个问题。“我是在1992年进北美馆,在我展览组长任内也正好规划
威尼斯双年展第一届台湾馆;那是1995年,我也就是做完这一届威尼斯台湾馆后离开北美
馆、转赴国美馆。三年前,我再度回到北美馆,碰上2015年威尼斯台湾馆正改变制度,以
单一艺术家个展为主轴的第一次。
威尼斯台湾馆的艺术家选项,不是美术馆所定,而是一个委员会来共同面对。你应该记得
吴天章首度参加威尼斯台湾馆是在1997年第二届吧!我觉得,20年来台湾的艺术环境彻底
足以涵养出代表台湾经验的当代艺术家,吴天章;距离他第一次参加威尼斯已经过了18年
。威尼斯双年展,不是赛;而是一个国家文化重点事务;是个足以视为代表的事件。当整
体的威尼双年展都倾向一个多元、专题或命题式的展览规划之际,何以台湾馆不能逆向操
作呢?何以台湾馆不能以单一就足以作为代表来呈现属于我们自己养成的、成熟的本土经
验呢?以一种纯粹思维来聚焦艺术生产,收获成熟、丰满、光彩的艺术家呢?
2019年,威尼斯台湾馆已选出郑淑丽,我们已经连续做了三届以单一艺术家个展为主诉求
的方式。担任馆长以来,我放弃投票权,只负责主持,美术馆在这个事件上,已经开始做
到彻底架设一个平台,由委员会来论述台湾馆所欲表述的特质,在评选过程,委员为推举
的艺术家从辩论到沟通、从对立到陪伴…,威尼斯台湾馆已经展现美术馆是个具有公共性
的核心精神,我们厘清其定位,并把操作的技术透过实习生分享,美术馆的专业团队成为
执行最大支撑后台”。“因为,只有把威尼斯台湾馆的文化目标定出来,技术分享,才能
做好事,历程档案化也才能让文献中心的意义更丰足”。林平也说到,现在所制定的推荐
方式,也未必在未来就不会更动。“美术馆对这些攸关公共性的议题,会因时代而改变,
我们不抗拒时代需求,以期能做到最有效”。
林平,绝对不是一位当了美术馆馆长之后,才学会当馆长的人。
20年前,她进入台北市立美术馆开始,或在她艺术管理与策展的教学研究历程中,她始终
没有一刻不去思考美术馆是什么?美术馆该如何适应时代?美术馆的定位在哪里?美术馆
与社会的关系又是什么?或许很少人已经忘记她是一位艺术家、拥有创作学位,她学的还
有艺术教育…。如果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说,她似乎从20年前就开始为自己增厚对于美术
馆与社会关系的认识。馆长,或未曾是她想过的生涯议题,但社会与艺术场域的发生,从
过去到现在;美术馆这个白盒子都不会是侷限她想像的框架,主要是因为她心底住了一个
老师魂,思索的重点会是在社会与艺术的价值,该如何真真确确回到人身上。
我最后问她:三年,您有没有一次因为在这个位置的角色,而被整到打到谷底过?您怎么
自处那个时候呢?
她以一双温暖但带着笑意的眼神看着我,严肃地说“有,不只一次!但我怎么过来的,怎
么能够在明天依旧在同个时间出现在办公室的呢?我想,那是因为我相信;我相信自己原
初因何而来的原因。我相信自己当初答应接这个位置时,当时的那个理由,并没有让我丝
毫怀疑过任何。因此,我能够还是以一个正向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角色”。此时,她笑意
满满补充说“这不是跟你一样吗(编按:唉,好一记回马枪呀!)”?
语毕,笑声穿堂。
那个20年前我就认识的林平,开朗、正面、善于聆听、温暖但又条理分明的展览组长;又
回来了。
https://udn.com/news/story/7037/3320911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