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去中国化 王德威:呈现宁夷勿华欲望
旺报 本报系记者李侑珊/台北报导
中研院院士会议3日迈入议程第二天,中研院院士王德威在进行主题演讲时表示,当代台
湾社会追求的去中国化运动,所呈现的是在汉族以内,追求“宁夷勿华”的欲望,而迈入
新世纪以来,纵然台湾论述充满求新求变的企图,“亚细亚的孤儿”发现自己是“台湾之
子”后,老牌血统论、身分论的幽灵仍挥之不去。
12年国教高中国语文课纲文白之争,去年暑假引发各界争论;对此,王德威3日在中研院
演讲,以“台湾:从‘文’学看历史”为讲题,说明文白之争、文体之辩及文化之别。
与中原文化间难以切割
王德威指出,当今所理解的中国文学,发轫于中国封建帝制末期,即在19至20世纪之际。
然而台湾1895年割让给日本,清帝国的政治统治倏然而止,但台湾与中原文化之间的传承
,却难以一刀两断;王德威举例,像是台中雾峰名士林朝崧与子侄同好林献堂等人,在
1902年成立“栎社”,为台湾日据时期三大诗社当中,最具批判性的诗社,一直到1920年
代末期,则由“传统中文”到“帝国汉文”。
王德威也提到,就在日语作为国语教育,且逐渐普及之际,在当时留学北平的台湾青年张
我军,受到五四运动影响,1924年发表〈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呼应陈独秀的文学革命
论,将国族复兴与文学进化合为一谈,“放诸文章,就是白话文与文言文,新文学与旧文
学的对抗。”
王德威说,不少台湾文人学者虽不以五四运动意识为然,却不自觉发扬由胡适、陈独秀等
人所发起的白话文运动,他们对文白二分法,竟然似曾相识,最近的文白之争,仍然延续
此一辩论。
华跟夷的定义不断变动
王德威指出,台湾社会在这400年来,出现前所未见政治扰攘,形成国族、地域、族群、
文化及意识形态的力量冲压挤撞,这些论述导向一个历久弥新的文化命题:即“华夷之辨
”,而华夷问题是华夏文明发展近3000年来,不断争执跟定位的过程,就像在商朝时,山
东被当作是“夷”,就是“非我族类”的意思,即呈现“华”跟“夷”的定义,不断在变
动。
王德威进一步指出,对于去中国化,进一步来说就是“宁夷勿华”,但去中国化的“中国
”是什么,“中国作为政治主权的实体不过短短100多年,但在之前的中国的定义,不是
国家主权严厉跟严格的代名词”。
王德威还说,中研院拥有众多人文著作,除了中研院副院长黄进兴的《哈佛琐记》等,他
还朗诵中研院院士管中闵青年诗作〈读史札记〉,并赞誉管是资深文青。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704000159-26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