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卦点说明:(繁体中文 20 个字)
台湾西南海域第一次实际采集到有可燃冰(甲烷水合物)
科技部小编的采访专辑
小编文笔真好~~~
FB连结:
https://goo.gl/DCyG44
FB内容:
【可燃冰特辑一:传说中的深海雪糕】
“喂~中山大学吗?麻烦快递一桶液态氮到海上,要快喔,我们发现传说中的可燃冰了!
”
“……什么?”
“对,我们打 core 打到可燃冰了,一大块、可以捧在手上烧的可燃冰!我们挖到两次,
但船上没有保存设备。”
“我马上连络渔船送过去!”
时间往前回到 6 月 21 日深夜。
凌晨时分,法国研究船“玛丽杜凡号(Marion Dufresne, MD)”在台湾西南海域钻探岩
心。一片漆黑的海面,唯这艘庞然大物兀自亮着。此趟航次有 33 个站点要采岩心,对大
伙儿而言,这天的岩心采样只是另一个例行工作。
突然间,总技术师觉得拉岩心上来的手感不太对。25 米长的岩心都埋到沉积物里去了,
拉起来的黏滞感不太一样,也量不到基本参数。
“当时他们很紧张,不知道打到什么东西,以前没这种经验。”台大海洋所副教授苏志杰
回顾。大家猜想着那根岩心大概采到烂泥巴,但还是把岩心送到甲板上一个小货柜,内有
精密仪器可以初步分析基本特性;同时再布放一根 35 米长的岩心。
第二根岩心拉上甲板后,也看不出什么端倪,一些临时支援的便回房休息,一些成员继续
处理,科学家回实验室讨论。
凌晨三点多,偌大实验室里只有两三个台湾科学家;甲板上还有一些人忙着将岩心切成小
段、分析成份。有些人已经近三十小时没睡觉。
一个成员拿着盆子,踱步进实验室,脸上没什么明显情绪。
“刚刚在岩心里发现这个,这好像是……?”
科学家们瞬间石化,全宇宙的时间暂停一秒。
“是 hydrate(水合物) 啊啊啊啊啊!!!”
“哇~~~~~~~~~~!!!”
“喔。”(显示为毫无概念)
“你还杵在那边干嘛?!快拍照!拍照!”
“还要点火看看!打火机呢,打火机~~”
“嗯?噢,噢,好喔!”
甲烷水合物不是端盆那位成员的专业,他还没完全意会眼前大咖科学家在亢奋什么。但看
他们如此激昂,也跟着慌张起来,端著脸盆跑来跑去,找相机和打火机,科学家们也跟在
他后头跑来跑去。
“把大家全部叫起来!不要睡了!!!”该航次全船近 40 个科学家,因这场深夜骚动而
惊醒、齐聚实验室,玩弄这块直径 10 公分、高 7~8 公分的“白雪糕”。
“它摸起来好冰喔,跟冰块一样 XD”
“但它重量超轻耶,跟泡棉一样!”
“我们来点火看看~”
“在这里开火,天花板的感应系统会洒水啦,到走廊去!”
大家挤在狭窄的走廊,百般尝试点燃这块甲烷水合物,但火苗一下就熄了。
“怎么跟学的不一样,不是点火就要‘轰──’的烧起来吗?”大家足足点了 20 分钟还
点不起来,比烤肉生火还难。最后,此航次首席科学家、中央大学地科系许树坤老师从底
部一个凹处点火,那里因为凹陷而累积较多甲烷气,整块可燃冰才真正燃烧起来。
“会不会烫啊……咦,不会烫耶!要是有三块,我就可以像小丑一样丢著耍了哈哈。”许
树坤老师几度探探温度又缩手,然后直接把燃烧中的可燃冰捧在手上。
这道火光将现场气氛推向另一波高潮,大伙儿像传圣火般,将台湾首块可燃冰一个传一个
,拍照留念。
早上八点多,船到下一个站点,又采到一小块可燃冰。团队相当振奋,但因事前完全没预
期会有此成果,船上只有4℃冰箱,没有可以保存的设备。老师们紧急联络距离较近的中
山大学,请大学雇用渔船“外送”一桶液态氮到 MD。
后勤人员不负所托,在下午送达液态氮。这无法完全保存可燃冰,但可以大幅减缓它解离
的速度。
团队继续往下个站点采样,这站是原本预期应该要有可燃冰的,不料却一无所获。航程最
后一天午夜,团队再度回到 6 / 21 当晚的站点,打算在相同地方采样。
团队虽然知悉上次样点位置,但实务操作总有误差,无法让新的岩心钻管分毫不差的落在
同个点。“知道篮框在那里”跟“投出空心球”是两回事。
“研究了十几年,第一次看到真的可燃冰,还那么大块,都快掉眼泪了!”中央大学地科
系副教授林殿顺回顾时仍觉感动。
采集到可燃冰的背后,是众多团队 15 年接力研究累积而来。
台湾对西南海域可燃冰存量的研究大概始于 2003 年,过去有种种迹象显示,该区域有极
高机率蕴藏可燃冰,但那些“迹象”都是声纳图、反射震测讯号、海床地形等等间接证据
。
这是第一次采集到真正的可燃冰,眼见为凭,再无怀疑。
=================
后记:所有“不具名”对话皆为小编设计对白,期间情节、过程、科学家的感受心得则来
自采访,是真实的。
“可燃冰小特辑”预计推出五篇,分从五个面向谈谈这次发现的意义。此篇让大家重回现
场,后续还会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