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kkman321 (风与叶擦身而过)
2018-06-23 18:51:42※ 引述《jajujo (尚未通过认证)》之铭言:
: 科举中国古代制度的名产
: 为了求得功名 大家都努力念科举考试科目
: 但是也导致菁英都去钻研经史子集
: 思考怎么答题才能得高分
: 最后失去独立思考跟创新ㄉ能力
: 所以r 科举484害惨中国人ㄌ > <
科举起初无疑是好的制度 是后人为了防弊 还有朱元璋设立八股文之后
才把科举变的荒诞不经
科举从隋朝创立之初 就是为了打破门阀世族 当初汉朝举孝廉 多少都会因为
选拔者个人主观想法而影响真正的选拔标准
到东晋的九品中正官人法 原本是要挑选有才能的 但是因为世家大族掌握权力
但最后又变成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族的现象 当时世家大族子弟即便不会骑马
、不甚识字都能当武官或文官
而寒门子弟就算出类拔萃 到30几岁也只能当个衙门小吏
所以隋朝建立科举制度 可以说是当代世界创举 借由考试制度 筛选人才
唐朝时期科举只考一次 考中以后就有当官的资格 但是不是考过科举就可以
还要通过一次吏部铨选考试 考 身言书判:
身:所谓身,即形体,需要五官端正,仪表堂堂,否则难立官威。
言:所谓言,即口齿清楚,语言明晰,否则有碍治事。
书:所谓书,即字要写得工整漂亮,利于上级看他的书面报告。
判:所谓判,即思维敏捷,审判明断,不然便会误事害人。
韩愈 大家几乎都听过 他就是考了几次吏部考试都没过 跑去当幕僚
做了10年幕僚后才被推荐当官 这个当幕僚推荐的制度就是为了一直无法
通过吏部考试者而设计的
起初科举考试是没有糊名制的 也就是说阅卷者都知道这是谁的考卷 甚至士子能在考试
前拿自己的文章给当时有名的大官或名人 也就是干投行卷
唐朝考试也会考策论啊 不是只是考单纯文章或诗文
科举制度是因为后来当权者为了防弊 才逐渐衍生出誊卷、糊名、入闱等制度
在宋朝的时候 科举制度真的选拔出很多优秀的文人
然后到明朝时 朱元璋觉得官员用字遣词太过修饰又讲究词藻华美 于是就设计出八股文
八股文出题都从四书五经里面出题 加上文章分成起股 中股 束股 后股 各股两段 就变成
八股文
因为八股文只从四书五经出题 所以变成考试者只看四书五经 然后有专人帮忙猜题 解题
又有人去买考中者的文章来看 结果这个现象也让某些猜中题目或很会背范文者考中
逐渐让读书人变成死脑筋
这个唐宋时期比起来 就差多了 那时候读书人不看史书 不念古文 只会一直研究四书五经
到清朝中叶后期 甚至变成书法考试 只要字写的不好看 或者一个字写错 都会落榜
总之科举在1千多年里面 也选拔出很多优秀者 例如苏轼 韩愈 柳宗元 王维这些人
而且考试公正 就算政权更替 执政者也是会善用这些通过科举的读书人来治理国家
比起靠关系当上总经理 当上政务官的 要公正多了
到后来科举在清朝被诟病 就是因为中国传统不重视科技发展 加上科举考试内容跟不上
世界潮流 才会被认为不好
我觉得科举一开始立意还是非常良善 只是随着世界变迁 变成考试内容有问题的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