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人说1920年中国人跟台湾人有什么不同
光看维基叙述 就知道当时中华民国跟台湾差距有多大
1920年代台湾实处于从启蒙到建立本土文化的“狂飙年代”(Sturm and Drang)。简
言之,属于台湾日治时期中期的1920年代台湾,避免忽略了政治权力与宗教的斗争,而专
精于教育、哲学与文学的发展。从而迅速于该年代建立有别于中国与日本殖民政府的台湾
文化与台湾民族精神。
确立之台湾文化
1920年代的台湾文化得以确立,最大功臣为台湾文化协会。以《台湾民报》做为协会宣传
工具,在台北、新竹、台中、员林、台南等地设立十余处读报社。并四处举办演讲。并举
办各种讲习会。除了邀请《台湾通史》作者连雅堂主讲台湾史和汉文、哲学博士林茂生也
曾主讲西洋历史外、身为医生的蒋渭水也下场主讲公共卫生。更有担任律师或学有所长的
会员主讲法律和经济学(如远从哥伦比亚大学回来的陈炘)等。据统计,在1925年、1926
年中的听众即达23万人之多。
风俗革新
台湾文化的确立,亦间接造成台湾风俗的革新。其中,剔除阿片(鸦片)为此阶段最大贡
献。这里面,除了台湾总督府的禁令之外,台湾民众党向国际联盟的控诉也是关键之一。
除了废止鸦片之外,台湾于1920年代所努力的目标尚有推崇节约的“文明婚礼”,去除重
鬼神的迷信观念,尊重女子人格等。这些目标虽未必全然达成,却兴起了新生活的启端。
除此,这些风俗革新运动过程里面,也造成了学潮、左翼运动、以及无政府主义的兴起,
这些社会运动甚至为台湾20世纪之间最蓬勃的左派风潮。
文学创新
1919年,在东京的台湾留学生改组原先的“启发会”成立“新民会”,展开这一阶段文学
革新。而伴随此过程而来的也有《台湾文艺》(1934年)、《台湾新文学》(1935年)等文学
刊物的相继发行。这些摆脱古诗的近代文学,为台湾白话文运动的肇始者,也被学者认为
与中国的五四运动或白话文运动息息相关。
西方美术
1926年,在日本内地就学的台籍学生陈澄波以一幅〈嘉义街外〉的作品,入选第七回日本
帝国美术展览会(简称帝展)。这是地处外地的台湾人首次以西画跨进内地日本官展的门
槛。其后他又数度入选帝展和其他各项展览,而这些成果让美术于台湾更容易推广。
真正让美术发轫于台湾的是日治时期官办展览的成立。1927年由台湾总督府与石川钦一郎
、盐月桃甫、乡原古统及木下静涯等画家创办台湾美术展览会[4]该展览,不但栽培了台
湾第一代西画家,其展览演变的台湾地方绘画风格,于战后仍深深影响台湾画坛,甚至美
术设计,工业设计等等层面。而此阶段期的西画家除了早已成名的陈澄波之外,尚有李梅
树、廖继春、郭柏川、陈进、郭雪湖、吕铁洲、杨三郎、颜水龙、林玉山、李石樵、叶火
城、陈永尧等等。
大事纪
1921年:向日本帝国议会提出第一次〈台湾议会设置请愿书〉(1月30日)。
“三一法”改为“法三号”(4月1日)。
由台北铁道株式会社兴建集资兴建的台北新店线铁路完工通车(4月17日)。
台湾文化协会成立,从事文化启蒙运动(10月17日)。
1922年:〈治安警察法〉在台湾实施(12月28日)。
1923年:《台湾民报》在东京创刊(4月15日)。
摄政皇太子裕仁(昭和天皇)视察台湾(4月16日)。
取缔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的“治安警察法违反事件”(简称“治警事件”)发生(12月16
日)。
1925年:桃园大圳竣工(5月17日)。
蔗农争取权益,发生“二林事件”(10月22日)。
1927年:台湾文化协会分裂,部份人士另组“台湾民众党”(7月10日),为台湾人第一个
政治团体,要求地方自治。
1928年:总督府设立台北帝国大学,为台湾大学前身(4月1日)。
“台湾共产党”(日本共产党台湾民族支部)成立于上海法国租界(4月15日)。
台北基隆间纵贯道路开通式于基隆隧道内举行(9月11日)。
1929年:台湾总督府开始刊行“台湾关系史料”。
1930年:嘉南大圳正式通水启用(4月10日)。
台湾民众党分裂,“台湾地方自治联盟”成立(8月17日)。
雾社事件。(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