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体来源:
中央网络报
2.完整新闻标题:
赵春山:民族大义不容两岸对抗
3.完整新闻内文:
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荣誉教授赵春山29日在中国时报发表专文指出,总统府祕书长
陈菊日前表示,对于两岸之间理解不够、互信基础不足的发展,她感到非常忧心。不仅陈
菊如此,我想两岸的许多有识之士也会有同样的感觉。在大陆接连挖我邦交国后,民进党
政府也扬言将采反制措施,无论执政当局手中拥有多少筹码,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我们
认为,冤冤相报的结果,最终受害的是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特别是无辜的两岸民众。
两岸在国际舞台上一直处在针锋相对的状态,台湾邦交国数目的增减则是反映了两岸实
力的消长。在马政府时代,“外交休兵”是因为对岸默认在“一个中国”原则下,让台湾
在对外关系方面也有代表全中国的一点空间;民进党政府不承认“一中”,对岸也就“名
正言顺”地在我邦交国中动手脚。我们不应把对岸的作为视为理所当然,但也不宜把责任
全部推给对方。毕竟,毛泽东就多次说过,“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责怪对岸
“不仁”,也要想想自己有何“不智”之处。
专文中说,面对大陆的外交打压,外交部长吴钊燮表示,政府不会和大陆进行恶性外交
对抗,会全力维系现有邦交关系,也会深化与美国等理念相近国家的实质关系,特别是在
经济与安全层面上建立更密切的伙伴关系。不与大陆恶性外交对抗,这是有“自知之明”
的说法,因为我们本来就没有对抗的理由和本钱;加强与美、日等无邦交国家的实质关系
,也是我国退出联合国后,历任政府推动务实外交的一贯政策。但重点是,基于本身的利
益,我们不能因“联美拉日”而陷于和大陆对抗的困局。
陈菊对于两岸的缺少沟通,觉得可惜,其实,不仅两岸,连朝野之间也缺乏足够的沟通
。没有沟通,当然就无法建立必要的互信。在台湾内部,“国家认同”是产生朝野“战略
互疑”的主要来源,形成“不知为何而战”、“为谁而战”的困扰。就个人而言,宪法和
相关法令已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大法官做出解释,大家依宪治国和依法治国就好
了!
专文认为,两岸缺乏互信主要是因为“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问题。大陆国家主
席习近平的对台工作思想,强调民族复兴和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对岸智库人士曾多次表示
,这为建立两岸互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换言之,只要对民族复兴有利的事就做
,不利的事就不做。如何在做法上相向而行,当然就需要有一个沟通的管道,两岸谈判也
就不可避免了!
最近美、朝筹办“川金会”一变再变,固然是因外力角力的结果,但南北韩当事者的谋和
意愿也起了关键性作用,其中,朝鲜民族主义应是主要的动力来源。韩国关心北韩的无核化
,但更关心半岛的和平统一,不愿北韩因拥核而受到国际经济制裁;北韩以拥核作为对外谈
判的工具,但不会以核武来对付自己的同胞。
专文强调,“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两岸经过长期的互动交流,彼此融合的程度早
已超过南北韩的关系。因此,民族大义当前,我们不希望两岸出现任何形式的对抗。(吴灵
芬编)
4.完整新闻连结 (或短网址):
http://www.cdnews.com.tw/docDetail.jsp?coluid=111&docid=104645980
5.备注:
兄弟阋墙骨肉相残真的是悲剧 台湾应该早点放弃敌视大陆 促进两岸和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