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卦] 孔子对民主制度的看法是什么?

楼主: KoujikiOuji (古事記王子)   2018-05-13 17:20:01
※ 引述《YEEman (YEE星人)》之铭言:
: 嘿对 就是那个干话一堆的孔子
: 没记错的话他觉得一个国家君王为重
: 但也必须要仁民 三小的
: 但他好像很注重下对上的礼节
: 要是让他看到今天的民主制度
: 他的看法是什么
: 有没有研究孔子的朋友来解说一下?
: 八卦?
呃。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政体可以大略区分为“广场”与“宫廷”两种类别。(参
考书籍请洽芬纳的《统治史》)这两种不同的环境导致不同的政治运作类型--在广场
这个类别中,政治讨论是公开透明的,透过有政治权力的人群之间(现在叫公民)彼此
交换意见、进行辩论来做定夺。这个讨论机制本身是政权合法性的来源。
在宫廷这个类别中,合法性来源则与人民区分开来,通常集中于世袭的或神授的
统治者身上。其他理论上没有合法性来源的人要参与政治,必须操控合法性来源,所
谓挟天子以令诸侯。因此在宫廷类别的政体中,政治运作的过程通常不透明,权力斗
争本身没有合法性,充斥着阴谋算计。
在广场政体中所发展出来的、典型的政策论辩,也因此与宫廷政体有很大不同。
在广场上向其他公民申说、并公开接受质询,需要的是可以接受各种层面公评的说话
艺术。在古典希腊时期,即所谓的雄辩术,以及能够颠倒众人的诡辩家。但在宫廷政
体中,以中国的东周时期为例,到战国时期发展出的是纵横家与长短书。纵横家与诡
辩家不同,他游说的对象是君王,而非群体大众;在诡辩家那里,说服性那里必需求
助所有人能够接受的最大公约数--理性与客观,但对纵横家来说,为了取得君主的
信任,游说只是了解君主兴趣癖好的方式之一;这种游说之所以能得宠,并不完全基
于客观理性,君主个人的意向更重要。
如果说政策讨论是广场政体的基础,那么在纵横家的圣经《鬼谷子》当中,口舌
之争只是“纵横捭阖”的环节之一。诡辩家必须不停、完整、充分的说,但在纵横家
那里,让对方说更重要--“捭”字的意思是开,说的是引诱君主尽量表达,好窥探
君主的真实意图。“阖”的意思是关,是偶而打断、总结、甚至进行反驳,好确认说
话者所说的话是否真实、是否说了反话,以及其中蕴含的感情。简而言之一句话,揣
摩上意。
(纵横家与诡辩家的区别,可参考法国学者于连的书)
民主的真实意涵、真正有价值的地方并不是投票表态,而是政策的理性辩论。西
方人的广场政体有很长的历史,因此他们都明白民主也可能演变成对民意的操弄、往
民粹的方向发展。孔子对民主会有什么看法,关于这个架空的问题大概是不可能得到
答案的;但是在几千年宫廷政体的薰陶之下,民主会被怎么操作,倒不难理解。
如果说报章媒体应该是提供一个政策辩论的平台,他也可以反过来被操作,变成
刺探民意的工具。在政策讨论中应该有的理性与客观,媒体却经常欠缺,甚至常出现
许多明显反智、不真实的报导与资讯,之所以如此,大概是因为许多媒体也沦落为“
捭”“阖”的工具了--试探民意,讨好人民,以便政客取得其合法性。
作者: nthulibrary (Entropy)   2018-05-13 17:44:00
原来如此 跟我想得差不多
作者: gundam0079 (随意挑选欢淫试插)   2018-05-13 17:51:00
推个有据
作者: prawinra (cybernetic)   2018-05-13 17:57:00
遴选制算不算是宫廷类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