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cgi0911 (å‹è€…çš„è¿·æ€)
2018-03-23 02:14:36※ 引述《jamie81416 (上等菜兵)》之铭言:
: 满州皇朝康熙帝
: 被赞颂是千古一帝
: 其御批:朕,知道了
: 更是流传至今,连故宫博物馆都出过这句话的纪念商品
: 电视节目还专门介绍过这句话,以此命名
: 鸠静这句话有什么魔力呢?
: 有没有卦阿?
其实也没什么复杂的。明清皇权极度集中的时候,皇帝自身一天要批
览的奏折可能上百,不可能像雍正皇帝一样天天在奏折上面跟臣僚打
笔墨官司。所以奏折上一定会有一些“套语”,用在一些不用很花脑
筋的情境,来节省皇帝的精神气力。
“知道了”是用在一些臣下例行奏报的事情,不需要多做回应。
“交部”、“交该部”就是一些皇帝不用马上亲自裁决,可以下放六
部议办以后再请旨的事情。
“如拟”就是军机、六部与诸衙门,针对之前的交办事件想好了办法
,奏请皇上裁决,皇上觉得可以就批如拟。一般来讲,各衙门奏报给
皇上的施政具体方法,是深思熟虑后只提一个方案,“两议”是提两
个方案,“三议”是提三个。但一般除非真的有十分把握,臣下不会
随便提两议、三议给皇帝去伤脑筋。
如果遇到皇帝年纪小连笔都拿不好,或是文化程度较低的像两宫太后
,要在折子上写得成篇文章,那就更难了。这时候还有个变通方法,
就是用指甲在折子上“掐”出一个暗号,是知道了、交该部还是如拟
,自有军机去承旨办理。
而官员人事出缺的时候,吏部一般要拟出一系列名单。这里有个惯例
是名单的第一位是最好的人选,皇帝自己也知道,所以九成机率会圈
选第一个。但也有极少数状况下皇帝会圈选名单中的其他人。
地方官员在递折子的时候,一般会附有请安折子。请安折子用的是黄
绫面黄纸,和议事折子用白纸不同。高阳《慈禧全传》里面就有这么
一段情节:送上来的折子,三黄一白,三黄是照例的请安折子,两宫
太后和同治皇帝一人一份,可以撇开不看;真正重要的是奏事的白色
折子。
但是批覆请安折子是有奥妙的。请安折子的格式很简单:“某某官某
某某奏(抬头)请(抬头)皇上圣安”,皇帝的批覆就有奥妙。一般
是批一个字“安”,这就是例行公事不置可否。对于圣眷较厚的大臣
,批两个字“朕安”,这对大臣来说是很有面子的事。而对于特别关
注圣眷优隆的大臣,还可以批“朕安。卿安否?”,那简直就是天语
褒奖,感激涕零了,抄件出来大家看了会眼红的。这某种程度上也是
清代中国皇帝与大臣之间的一种“密码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