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以前读建筑后来转理组,
营造业、事务所都做过几年,
说真的都更很多人搞不懂,
其实懂的人都太执著专有名词,
讲给不懂的人也是雾煞煞,
背后道理不难。
简单说
一块地多大,决定这块地基地面积多大(废话),
假设说1000平方公尺的地,
这块地上面可以盖建筑,
但是建筑物通常不可以把这块地全部都盖满满的,
必须保留一些空间让土地可以日照,
所以不同的地能盖满的程度不一样,
“盖满的程度”业界会称叫建蔽率,
假设说建蔽率50%,
代表建筑物最多只能覆蓋土地面积*50%=500平方公尺的面积,
实际覆蓋的面积可大可小,但就是不能大超过50%。
那房子到底可以盖多少面积,盖多高?
建筑物的总楼地板面积是多少?
其实就是把土地面积乘容积率,
假设说容积率是200%
那“建筑物的总楼地板面积”就是土地面积1000*容积率200%=2000
但是因为建蔽率不能超过50%,
要是想盖50%,一层楼最多盖500,
那2000/500=4楼
理论上你盖四楼刚好可以盖最多建筑楼地板面积。
上面解释国中生应该都可以懂,
接下来讲都更,
都更是什么?
简单说就是房子拆掉盖新房子,
所以都更这些事情必然一定会产生成本,
营造成本、请照成本、建筑...成本,
请建商来,他全包搞好出这笔钱,
最后怎么回本?
当然是新房子要有几间给建商,
所以一般来说当然不可能一坪换一坪还加车位,
否则建商吃屁是吧?
只有几种方法能解:
1.每个住户新房子住小一点,
可以多增加几间房子让建商可以拿走,
只是这样新房子会变小。
2.所以就出现了一个奖励方法,
为了鼓励都更,又让建商有利可拿,
政府让民间可以盖新房子盖更高,
代表总楼地板更多了,
所谓容积奖励就是这么一回事,
原本旧房子建筑物总楼地板面积是2000,
现在政府让你加倍可以到4000,
原来四楼可以盖到八楼,
是不是等于户数加倍?
建商可以把增加的户数全部拿走,
这样原住户就不用委屈让自己的家变小,
(当然土地持有所占比率还是变小,但至少居住不影响,这里不提)
很多人不相信建商,怕建商多在工程上灌水,
声称成本是不是合理也不知道,
建商拿走一堆房是不是合理一般民众也不知懂,
所以还有第三种:
3.都更成本原住户自己吸收,
当然每户应负担的钱是依照合理的方式去摊平,
只是这样就不是“免费得到一间新房”,
这种的就比较累,
住户自己要理解每个流程自己去找图找营造厂请照...等等,
当然也有建商帮忙处理但是只拿合理利润的,
只是这种状况不多,毕竟没赚什么钱,
回过头,柯文哲说不可能,
应该理解成,
如果你不愿意花一毛钱,
你又想要找建商帮你全部处理到好,
那坪数不变加车位当然不可能,
不然盖新房子的成本谁帮你处理?
不过就算有奖励,还是可能不够建商拿,
建商肯定能拿多少一定想办法拿最多,
所以很多原住户的新房子还是会变小一点,
这会让一般民众产生不爽,对建商是不是成本灌水质疑,
也是民众一直不信任建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