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phosita (phosita)》之铭言:
: 老实说,除了北北基桃跟高雄、屏东部份地区是0.22g外,
: 其他耐震标准都是0.33g。
: 其中又以台北市最让人不解。
: 台北市的房子比台中市的房子贵好几倍阿。
: 耐震标准不高一点就算了,
: 连一样都没有,还低不少呢?!
: 这是何故,全部拉平为0.33g很难吗?
看到很多人询问建筑物耐震能力
刚好趁这篇文章抛砖引玉,分享一些所学供参考:
1.所谓的耐震标准是什么?
我们在地震中经历的摇晃,这种来来回回的感觉其实就是一种水平加速度
为了给他一个标准,我们会取地表的水平加速度为基准
为什么要取地表?因为地震能量是由地基往上输入至建筑,所以各楼层的摇晃程度并没
有太大意义
原po所提到的0.22g,0.33g这些数字在耐震设计上叫"设计水平加速度"
也就是设计时建筑物应该要能抵抗地表在这个加速度下输入至建筑物的能量
2.加速度与震度?
因为加速度是个很抽象的感受,很难让乡民日常生活沟通...
例如:
"挖靠,刚刚的地震好晃,有0.087g耶"
"哪有,我觉得明明就是0.147g"
听到这种叙述乡民一定觉得满脸黑人问号
所以为了能让地震感受能够便于理解,就依照地表加速度的大小区间
以震度为区分让乡民好能能互相沟通30cm的滋味...阿错了...是地表晃动的感受
详细区分请参照中央气象局网页
http://www.cwb.gov.tw/V7/earthquake/quake_preparedness.htm
(其中1g=981gal, ex:0.25g=245gal)
这边要强调"震度"仅是人感受地表加速度的程度,并没有任何物理意义
重要的是输入的加速度多少,而不是震度多少
"震度仅是人的感受"
"震度仅是人的感受"
"震度仅是人的感受"
因为很重要所以要说三次
3.台湾设计地表加速度划分?
依照现行规范来说
大台北盆地大约是0.24g约235gal
桃园、屏东约0.20g约196gal
竹苗、嘉义、台南、高雄0.28g约274gal
宜兰、台中、花莲、南投、台东约0.32g约314gal
所以并没有很多地方都是0.32g...
而这些是0.32g的地区通常是有已知的断层带在附近所以才会有这么大的设计加速度
4.加速度越低表示建筑物受震损机率较大?
这个问题有个盲点:建物所承受的震损风险是跟建物在哪有关
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当然设计加速度越大越安全
但是本身台湾各地的地震大小分布本来就不同
都有中央的教授出来坦说桃园最安全了(?)
这是一个单纯的统计结果
如果历史显示某个区域不曾出现过大地震,那么用比较小的设计加速度也是合理的
以台北盆地来说,921大地震包跨这次的花莲地震,最大震度最多也就4级(80gal)
以设计加速度240gal来说,已经超过很多了
况且,所谓耐震设计不仅仅只是考虑地表加速度而已,这篇仅是简化讨论。
5.不要盲目于耐震度
这让我想起小鲁某次看房的经验,有次走在路上看到"x湖五字头"
去到现场一问,全部开价都6十几万...我不甘心地问个明白
"五字头就是59.9的意思啦,ㄎㄎ,而且是最低户"
"大哥...如果能开到5x万,我一定用四字头来做广告"
...涉世未深就是要被洗脸...
所以相同地,如果我说我卖的房子一栋是耐震5级一栋是耐震6级听起来好像差很多
这是因为分类的关系5级(80~250)、6级(250~400)
但实际上耐震度有可能是240gal跟一栋是250gal你觉得会差很多吗?
6.这次的地震真的很大
根据测站的资料瞬间的地表加速度都有超过400gal,也就是7级地震
就是像气象局的叙述:
"摇晃剧烈以致无法依意志行动"
"山崩地裂,铁轨弯曲,地下管线破坏"
"部分建筑物受损严重或倒塌,几乎所有家俱都大幅移位或摔落地面"
对,就是这么恐怖,远超过设计地震的大小
台湾的房子耐震吗?是,是很耐震的
但是相较于老天爷给台湾的磨难,也许我们还有很多的地方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