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Townshend (the WHO)》之铭言:
: 支那人的论点是中国是从清国延续而来
: 所以晚清的国土都是中国不可脱离的部分
: 清朝跟元朝跟金朝同样是外族进入中原
: 为何在两岸的历史课本中金朝都不太被重视
: 课本的主角主要只讲南宋
: 对金的叙述很少
: 清朝跟元朝被当成中国的朝代
: 金朝却普遍不受认可呢?
金跟辽在两岸的历史教学上都常常被忽略,而不被当成中原正统朝代之一
的原因是,这个两个国家从来就没有一统中原过,辽与金最大的国土范围
都在华北跟华中,没有统一过全中原。
而且他们都是宋朝的敌国,既然有一个正统的宋存在,那一国无二主,怎么
描述辽与金。
另外一个差别是辽跟金的汉化程度都有限,跟之前五胡时期的北魏不同,北魏
进行了彻底的汉化,在一统鲜卑部落之后,鲜卑民族完全在中原历史上消失,
混合成了汉族,东北,高丽跟吐谷浑。
最重要的是,后来一统天下创立大唐盛事的隋唐两朝,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魏,
而非晋,自然隋唐两朝对于北周,北魏的一脉相承关系非常重视。
而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最被瞧不起的大一统王朝之一,得国不正而且才传到
第二世就自相残杀到亡国,许多历史学家都不喜欢晋。
唐太宗谈到司马懿,有以下的评价:
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
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
内起甲兵,陵土未干,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
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
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
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
,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
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
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
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
意思就是,晋朝之所以那么鸟蛋,就是就是因为司马家得国不正的报应。晋明帝知道自己
的祖先这么无耻,都觉得丢脸,石勒这个豪杰,根本瞧不起司马懿。晋的地位就此定调,
因此同样是南北分治,北方一统王朝的地位一点也不输南朝。
而宋则不然,赵匡胤虽是黄袍加身,但是对柴宗训可以说是礼遇备至:
赵匡胤颁布圣旨优待帝母子,赐柴氏“丹书铁券”(免死金牌),保证柴氏子孙永享富贵
,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
建隆三年(962年)柴宗训被迁往房陵(今湖北省房县)居住,开宝六年(973年)三月卒
于当地,终年仅21岁(一说时任房州太守的辛文悦为了讨好宋太祖而将其杀害,免除后患
)。赵匡胤“闻之震恸”,“素服发哀,辍朝十日”,諡曰“恭皇帝”,归葬于世宗庆陵
之侧。
再者,赵匡胤,赵光义,赵恒直到宋神宗时期,宋朝皇帝都没有出过司马衷那种等级的
昏君,尽管外患不断,但国家内部还算相当团结。跟晋那种短命的内战王朝天差地远。
因此作为一个正统朝代,还算够格的。
结论。
简单来说,中国人都喜欢用比较强盛的朝代当作正统。清末那段因为要接民国,所以中国
不得不概括承受,但宋晋相比,宋朝还是够格当正统,晋则是最被唾弃的短命王朝。宁愿
用北魏当作正统,而不把晋当成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