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件事被当成操作成中港矛盾就完了失焦了啊
而且也被抹黑成“反中黄丝大学生”,反而被建制派拿来加分了
其实事情本来很简单。
以往浸大的一般本地学生,要满足普通话的毕业要求,有三个方法。
第一是考大陆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实际上也是在香港考的,而且考个三甲级就可以了。
http://www.beijingputonghua.com/psc/index.htm
第二是读浸大的学分制普通话课程。这个课程分为三级,供不同普通话能力的人选读。
由于算学分,可想而知,爱惜自己的GPA的都会装不会普通话,去读最浅的课程。
而你只是浸大,不是港大中大科大,文学士拿着个2.9仍然可以有2+,
在非三大GPA烂就代表你不入流。
话虽如此,这个课程最简单的级数仍然要考核考生的拼音知识,广普对译,
考的范围远超学习普通话数十小时可达到的水平,所以学生对这个课程相当不满。
第三是,读非学分制的普通话课程,但要另外交学费,而且只有一次机会。
虽然难度比学分制的要高,但好歹不占学分,所以也是常常满额。
不过,近年浸大实际上取消了这个非学分课程,只容许家中母语不是广东话,
十多岁后才在香港生活的才可以选读,
实际上,现在也很少十几岁才排队到香港的新移民了。
而为补偿这一点,浸大就开办了自己的豁免试,
只要考过了,就不用上普通话课,但一个人只有一次机会。
当时官方的宣传是,这个试不用预备太多,能用普通话进行日常对话就足够及格。
结果呢?结果是第一波的考生,有七成人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