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拿起教科书就开始欣赏文字优美行句之编排的人
我觉得啊
一般来说普遍认为洋人写教科书写得比较长是因为他想让读的人可以只靠教科书
本身就能获得该领域的知识,所以会写得长一点,因为要加入各种譬喻及笔法。而
台湾人写教科书就很懒,把文章当简报打,例如台湾人的的教科书若像这样:
煎蛋的方法:
1.全熟荷包蛋
2.半熟蛋
3.炒蛋
那洋人的教科书就会像这样
煎蛋是一门料理的艺术,蛋在做为人类的食物已经有长足的历史,一个蛋的料理包含了
.....(下略一千个字),煎蛋的方法有:
1.全熟荷包蛋:全熟荷包蛋,就是荷包蛋,两面都全熟....(下略一千个字)
2.半熟蛋:半熟蛋又叫做糖心蛋,其历史可以追溯回...(下略一千个字)
3.炒蛋:.....(总之下略一千个字)
有时候写那么多不见得让人懂,但总是有点诚意不是像东亚的教科书还会给你挖空格
,挖空格干嘛啊。
但是呢,其实教科书写得很长的另一面就是,洋人讲话真的很囉嗦,这个囉嗦是经过
翻译后内容精简后还是去不掉的囉嗦,就像我们作文起承转合一样,洋人写文章写得很囉
嗦似乎是一种跟文体、文法息息相关的产物,尤其是洋人写文章的编排方式时间观念跟我
们又不太一样,使得这种囉嗦在我们眼里又显得落落长。
譬如说文组的书,之前看得法国文化史的书,讲圣女贞德的,我们讲一个历史人物通
常都先讲他伟大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特别的事,再草草把生平像履历一般带过。但是
法国人写这个生平呢,首先先写作者的心境(作者在想啥干我屁事),然后突然跳到贞德
的其中一个历史事件,再写他小时候,再写他被审判的时候,再写法国当时的世界局势
,再写另一个历史事件,这样跳来跳去的。
像是你看经济学人,他要写中国崛起,他一开始会写一个没名气的老板他家怎么了(写
完一段还不见得有关系),然后再写另一个人、再写另一个人,最后在进入他要分析的主
题,但是主题分析完之后就开始骂川普,剩下整篇文章一半的篇幅都在骂川普了。很像
商周的报导方式,你看他写得生动活泼,但其实你整篇看完后那些例子其实不放进去文章
里也不影响内容,但洋人觉得没有这个引言很难继续写下去。
另一个例子像是最近关键评论网转载的一个大家说翻译很烂的跟猫认人有关的文章,
你可以看到文章虽然是猫认人,但却把大部分的篇幅拿来讲猫在神经科学中研究的用途
,整篇文章就很没重点,但其实你看洋人就很喜欢这样写,这是文化的一环。
最后还有一个会让文章看起很囉嗦的点就是文法的问题,像是洋人爱用的倒装句、多重
否定、关系代名词以及整段倒装的倒装句这些东西,除了让句子变得累赘外对理解没帮助
,但一些知识份子很爱用。像我手上有本遗传学跟他的很烂的翻译本就大量使用多重否定
(这个基因并非不是一般人否定的那样...)然后中文还造样翻出来,看了就很火大。
我觉得啊,有些译者翻译追求逐字正确反而把那些洋人觉得正常但在中文使用者眼中看
得拮据聱牙的东西一起翻进去了其实很糟,但是要去改动他可能整个文章的架构都改掉了
,把人家的第一段变成翻译本的第三段、第二段的尾巴接到第一段的头这样会觉得很不好
,但既然翻译的是教科书,目的是让人看懂而不是浪费心力去处理那些囉嗦的话,这样改
变编排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另外如果作者使用的譬喻在翻译后的文化圈根本无法理解的话
,应该也要有适当的改变,像是康宝生物学用批塔面包譬喻内质网,问题是披塔面包是啥
,根本没人知道这什么,你也附张图过来告诉大家批塔面包到底是啥吧。
一点读书心得。
※ 引述《lolylolyosu (3-1次元)》之铭言:
: 如标题:
: 台湾每年出版了大量的翻译书,
: 有些书籍的页数甚至是超过800页,
: 厚的跟一本字典差不多。
: 还有很多明明就是非小说类型的书,
: 却写出一堆落落长的故事内容,
: 结论就只有几句话。
: 直接用中文(分析语)的方式,
: 写出重点不就好了?
: 比如:
: 空间是看不见的场域,
: 时间是一种可能性状态的总合。
: 想像力是一种
: “能够理解未知状态”的能力。
: “弦”泛指所有连惯的事物,
: 也就是所有“有意义的集合”。
: 意义乃是所有符合
: “对称、相对性”的概念。
: 如果直接说重点的话,
: 页数不就可以少很多了吗?
: 还是因为稿费是依据字数算的,
: 所以要塞一堆落落长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