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讲一下一些料理界的事
定价策略:所谓的高档餐厅/米其林2-3星套餐收费
中午一般约100-150美元/欧元 或10000-15000日圆
晚上一般约300美元/欧元或30000日圆
这是国际一流餐厅的定价策略,大致上不会脱离太远。所以如果听到价格异于此定价策略
的一般不是开酒,不然就是额外加点或是Omakase吃的太满意。所以一人五万都是些道听
涂说来的,当然开开好酒要破五万也是挺简单,不过一般这种变动性很大的额外加点,就
不用特别计入常态用餐付费标准。
星等的谜思:米其林2星跟3星,说实在的我是觉得差异性没有非常显著,单纯就装潢艺术
性与服务都有一定水准,除了一些热爱歧视不说法语的垃圾法国星等餐厅以外。所以在各
项评分的细节上有没有让评分员满意挺重要的。
餐点派系:一般高档料理,过往主导的传统法菜,在过去20年逐渐被现代料理所取代,包
括所谓的份子料理带领的新奇感与北欧料理的在地化重新诠释,其实都显现著料理在思想
上与烹调上的进步。但这个部分来说,米其林并没特别偏袒哪类型,只是我认为现代料理
在维持菜色品质的稳定与一致性上高上传统料理不少。不过最近几年兴起的Top 50系列,
就显然比较偏袒现代料理。
评选差异:但就评选标准而言,我认为米其林至少还算公正第三方,餐饮派系自组的Top
50与其说料理,不如说比较像是靠着公关与媒体的社交评选。某江就挺擅长这一套的,这
让我想到一些过往在法国有厨师摘星后,餐厅与媒体经营上越走越偏,进而走火入魔的趣
闻,让我们看下去。
美味程度:说坦白的,一般2-3星等的料理用的食材因为定价策略的关系都是上佳,所以
对一般人来说,美味是无庸置疑,而现代料理又透过份子料理的方式增加惊喜感,让用餐
体验更上一层楼。当然也有人试着用音乐,灯光与味道,布幕与摆盘,让感官体验更全面
(比如上海某家神秘系餐厅Ultraviolet by Paul Pairet),虽然它后来被西班牙的Subl
imotion盗版了。所以可以看到体验才是近几年的用餐主流,当然美味也是包含在其中一
个环节。只是这让我想到传统美食爱好者,有些特别鄙视这种不着边际的手法,唾弃著舒
肥(真空低温加热),认为分子料理邪魔歪道,挺有意思的。每个人喜欢的类型不一样,
也显示著在挑选米其林或其他高档餐厅上,最好先搞清楚它提供的与自己需求符不符合,
省的吃完后一肚子火。
东方与西方:当然就东方而言,日本星级料理在怀石、割烹与江户前寿司也都是有在随着
时代而进步。不过让我想到以前小时候看漫画时,东京似乎在经济泡沫前,在寿司料理上
也出现过滥芋丛生的现象过。基本功都没打好师傅,靠着摆盘与公关,在经济繁盛下轻易
的获取一些喜尝上等食材,不在乎刀工、醋饭与捏握手法。中菜餐厅近几年也随着中国的
经济兴起,在高档料理上开始看到了一些思想上的进步,不过空间还是挺大的。毕竟思想
上进步,也不是所谓学着西方摆盘与出菜,或是手法参考而已。
服务专业性:如果爱餐搭酒,那伺酒师在挑选的功力上,也可以看出餐搭酒的融洽性是不
是能达到1+1>3的效果。当然除了酒之外,吃过的餐厅也有些提供专门接送服务,或是特
制的一些餐厅回味小礼,让用餐前后都能享受满意,自然容易让人饱足赞赏了,跟Resort
的服务模式其实很像。
※ 引述《mimi8598 (子沛)》之铭言:
对餐厅与美食爱好者来说,《米其林指南》就是有影响力的指标之一
根据《米其林指南》的定义,一星餐厅是“拥有高品质的料理,值得一试”;二星餐厅是
“料理杰出,就算要绕路才能到也值得”;三星餐厅是“餐点卓越,为了它来场旅行也心
甘情愿”。够模糊吧?
最新的《英国及爱尔兰米其林指南》中,定义有变得更清楚一点。一星是颁给使用顶级食
材、创造独特风味料理的餐厅;二星还看重主厨的才华与表现;至于要摘下三颗星,将料
理升华为艺术品的功力是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据说米其林三星料理一人动则5w起跳
有人知道米其林三星的料理吃起来味道如何吗? 和一般美食差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