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66年前后,台湾本土文学运兴起,
陈映真、黄春明、王祯和、王拓、等人从现实主义出发
开始挖掘台湾土地意识与文学的现实主义,
与其说是乡土文学不如说是台湾现实主义文学运动
这非常重要,要说三遍
因为这是1949年之后,经历228与白色恐怖之后
台湾社会与文艺菁英第一次的集结与大胆主张台湾意识
想想在血与子弹的镇压30年后,
台湾才呼吸到第一口的自由思想空气
这时候主张现实主义的文学论述不管出版
还是论述与演讲雨后春笋
对土地的现实感抬头,冲击大中国主义的情怀
有人就不爽了,余光中算是反对派的领袖之一
乡土文学的标签与其说是黄春明等一派作家自封
不如说是余光中等人的操作,乡土含有讽刺的意味
意即难登大雅之堂的乡间浅薄之作
余光中等努力避免王拓等人把这次的文学革命正名为台湾文学意识
余光中算是为担任镇压者鞠躬尽瘁了
不断在联合报发表乡土文学等于共产主义的反动文学的论点
企图把王拓等的文学现实主义论点贴上工农兵反动主义的标签
这为什么?不是纯粹为了文学主义的论战
是想引国民党派军警镇压,那个年代一旦通匪叛乱的罪名成立
不想死就得流亡,余光中的政治操作远大于文学立场的论述
他想用军警镇压的方式结束这一局
当时风声鹤唳,甚至在本土派文人聚会时都有诀别的气氛
事实上国民党整个军警系统也动员准备镇压
后来怎么采煞车的到现在还是个谜
因为突然间当时的党报开始出线乡土文学就是爱国文学
乡土文学就是大中国文学的一个支流之类的论述
就是替这些本土文人解套的观点,整个论战突然就静悄悄了
到底国民党在最后镇压阶段怎么转弯的,又有无两边私下对话
到现在还是谜题,有一说是蒋经国介入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