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71208/1255860/
预防无差别杀人 学者研究5个月结论是…
授李茂生今出席发表会。林林摄
法务部司法官学院今举办犯罪防治研究学术发表会,台北大学特聘教授周愫娴、
台大教授李茂生和台大医学院副教授吴建昌首度发表“陌生者间(含随机杀人)
之犯罪特性与防治对策”,研究发现“同理心”是一般人和随机杀人者间最大的不同,
李茂生认为,要防范杀人事件,筛选出高风险家庭是非常重要的,
若社会的安全网能够承接住即将犯罪的人,并挹注资源让他不要往下走,
才能避免这类案件发生。
台北大学教授侯崇文今表示,台湾最近的杀人案件死亡人数是743人,日本是442人,
但我们的人口只有日本的18%,而台湾的自杀死亡人数去年是3765人,
每天都有超过10人结束生命,数字一直都很高,且包括文化国小女童割喉案、
台铁爆炸案等都造成民众精神伤害。
而李茂生今发言指出,这份研究做了5个月,把杀人重刑犯的年籍、判决,
选定人之后又做问卷,还有心理师、精神科医师去评估,如果没有监所的配合
他们做不出来,李还夸称“我从来不知道矫正署是这么友善的单位”,引发一阵莞尔。
李茂生指出,随机杀人应该是对象跟地点都是随机,也可能找不太到动机,
但无差别杀人可能是因为情、财、仇等动机使犯案者心情产生波动,
进而没有选择性的去杀伤认识或不认识的人,
因此他认为应该以无差别杀/伤人来形容陌生人杀/伤人案件更妥适。
至于要如何防范杀人案发生,李茂生认为,真正能够改的,应该是二级预防的前端,
“在快要发生犯罪的前端,能不能弄个网把他承接下来,并针对个人提供资源,
希望在这个分歧点上面能够弯到另个地方去,不要往下面走”,
因此李茂生认为建立Relation和Deta-bass的社会安全网是很重要的,
但他也点名卫福部在资源整合上非常不合作,因此他希望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李也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无差别杀人者和一般杀人者在生物学特征上没有特殊差异,
那可以下个结论,无差别杀人事件跟一般杀人事件其实没什么大差别,
“我们要防的是杀人事件,而不是无差别杀人事件,千万不要再贴标签。”
而台北大学助理教授沈伯洋与谈时指出,根据这份报告内容,
孤独感跟同理心是属于高风险因素,而去年美国一间名校针对64个杀人魔做脑部扫描,
欧洲也有另一个学者,针对欧洲约79位杀人魔做脑部扫描,
发现这些杀人魔有个共同特征,就是他们的脑部有损伤,所
以导致同理心低落,加上脉搏特别低。而这位教授也帮自己也做了脑部扫描,
发现自己脑部也有损伤,脉搏才55,跟那些人差不多低,但他却没有变成杀人魔,
后来他思考了一年,做出了一个诡异的结论,是因为“爱”让他没有变成杀人魔。
沈伯洋藉著这个结果指出,我们如果以“孤独感”和“同理心”
来表达一般人跟犯罪的人之间有不同,可是若我们的态度永远是找到彼此的不同,
那两者间的隔离感会越来越严重,媒体所造成的文化符码也会导致犯罪离我们越来越远,
那恐惧感会越来越加深,我们最后的刑事政策一定会是很差劲的政策。
(吴珮如/台北报导)
===============================================================
茂生的说法是很有问题的,最起码他不能解释郑捷的案子。
再者,要防止杀人事件,靠他所谓的"教化"就能达成吗?
这种"教化",难道不是激化社会对立,并让更多犯人心存侥幸吗?
总之,茂生话说得漂亮,但实际到底要怎么做,他每次都没提出办法,
之前被质疑"有什么办法替代鞭刑"的时候,他也是说不出个道理来,
只会说鞭刑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