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papaganono (板版傻傻分不清楚)》之铭言:
: 一堆媒体在那边乡愁
: 奇怪了
: 这些20-40岁的台湾人从来也不是支那出生的
: 也在那边乡愁乡愁
: 真的是见鬼了
: 余光中的乡愁关台湾人屁事?
: 这些人在假什么?
: 装逼?
: 这样比较有品味?
其实余光中的爸爸是福建泉州人,按中国传统的观点,余是闽南人。
不过他在南京出生,而且妈妈是江浙人,且在江浙成长,所以他的乡愁其实是在江南。
这合理,人的生长环境对自己的影响才是最大的,这就是为何台湾外省族群的后代也会是
台湾人的原因,越多代,对台湾的认同就会越深。
如果当年没有外来政权对台湾闽客原语的丑化与打压,外省族群来台将直接入境随俗,语
言也会融入本地,可能会讲台语、客语或原民语了,就跟余融入江南一样,完全ok。
说到外省族群来台,跟余同样是闽南人(福建漳州龙溪),《京华烟云》的作者,中国大文
豪-林语堂先生,来台后则有不同感受。
他在阳明山租屋,专心写作,听到隔壁妈妈用台语骂小朋友,不但不觉吵杂还感到“北方
人不懂,我却懂。不亦快哉!”。
他也曾在台北的电影院、五金行有相同经验,他说:“生为龙溪人,听到真正的故乡的音
调,难免觉得特别的温情”“不觉一片儿时的欢欣喜乐,一齐涌上心头”。
其实台语跟漳州话是有区别的,但他却透过台语弥补了那一块乡愁。
来台隔年他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9年后于香港逝世,同年四月移灵台北,葬于台北
阳明山仰德大道林语堂故居后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