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Amo1992 (阿莫)
2017-12-14 18:49:53很多人对新诗的讨厌其实源自于三个部分:
1.FB上面各种情(中)绪(二)抒(爆)发(炸)的感言
2.被收纳在课本上的诗人作品,可能夹杂编撰者的主观见解
3.过去诗人的作品,对他们的用字、段句感到莫名其妙
也造成对于新诗,很多人都觉得那是掉书袋的人在炫耀他们的才气、或是装作文青而成的作品
但回过头来看,新诗(现代诗)是什么?
写诗,意在抒发情绪,但除此之外,诗的本质从以往至今一直在做变化
从最早胡、陈白话文运动开始,经张我军、徐志摩、纪弦、洛夫等等,到近代如郑愁予、杨牧、席慕蓉、夏宇,再来唐捐(刘正忠)、罗智成...,更接近的如姚时晴、林季钢、林达阳、徐佩芬、林婉瑜、潘柏霖、任明信、陈繁齐...
(举例是我所看过有记忆的)
诗人一直都存在出现,他们的作品诗集也往往流传,那么为什么?凭什么?
套一句罗智成老师最近在台大演讲说过的话:
“即便写诗二十多年,如今仍在探求诗是什么”
新诗本质就是抒发个人情绪,但也追求读者认同,一首诗作出来不仅是要抒发自己的情绪,也在引发有人读过之后也有相同的情绪
然而光是有情绪想写诗,没有文学底子、不知道该怎么把自己的情绪变成文字,你也不可能马上拍电影、作音乐给人分享自己的感觉
你写出来的东西就会像是FB上常看到的那种摇旗呐喊式的抒发,没有人看懂就没人能懂你的感觉,甚至因为枯陋的文字而感觉你装文青
所以诗是非常个人的东西,却也仰赖听众观众的共鸣,而这些是新诗的情感方面
而新诗的架构方面,我们写诗并不会一陈不变的,而会想去追求形式上的变化
从一直以来从最早白话文那种看起来像是把讲话断成一段一段当成诗,后来又出现了格律诗、散文诗;又从平白直述的文句变成艰涩难懂的文句又后面被纪弦所对抗而有了新诗的本质意义出现
新诗的演变正是所谓不断抵抗惯性(过去的架构),去衍伸出新的模式,而新的模式又会被更新的思想所抵抗,所以有些人看了觉得:干这三小?这断句是智障吗?
但也有人觉得:这断句刚好!这让我有感觉!
最后受最多读者感同身受而流传的便是那个时代认为好的新诗
所以有人问诗的本质如何?一定不是所有答案皆同
有人认为新诗就是精炼的文字,于是散文诗、图像诗就出来了
有人认为诗就该在该断句的时候断句,于是就有人写诗到处断句
有人认为诗要有节奏感,于是乱七八糟的诗就诞生了
本质上,就是有人觉得这样写诗好,也会有人去抵抗这样的诗
但其实更多不明所以的人去看那些诗,大概就形成了写诗是中二病才会作的事
所以回过头来去看余光中的诗,你问我大概会说这诗不好、没感觉,更直白的话是这三小
而我也对罗智成老师写的诗觉得WTF?、这样你也写得出诗?啊那个算诗吗?
但是我也有我爱的诗、让我感觉很深的诗,相对地别人看我大概也是认为"你喜欢这种文青臭的东西?"
就像我一说夏宇写的〈甜蜜的复仇〉:
“把你的影子加点盐/醃起来/风干/老的时候/下酒”
一定有人觉得这样的诗形容得非常得棒;也一定有人觉得柑林良影子就影子还拿得起来泡酒是三小
又或是吴奕璇的〈孤城〉(节录):
“有人说寂寞/不是因为自己活/而是因为某处/有某个人/不需要自己/也好好在过”
有人像我看完这首诗被这几句打动心底,也有人靠杯说分了就分了装啥小文青之类的
诗本身就是追求读者共鸣,越好的诗就会受越多人喜爱
但是把新诗放上课本或考题,则又是另外一个课题和战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