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心得] 简要订正“格物致知”真谛

楼主: amidha (东岐明)   2017-11-28 12:33:58
※ [本文转录自 Confucianism 看板 #1Q7ERcvH ]
作者: amidha (东岐明) 看板: Confucianism
标题: [心得] 简要订正“格物致知”真谛
时间: Tue Nov 28 12:32:33 2017
     简要订正“格物致知”真谛
                   东岐明
   这篇短文是为了当下修正自己以往对于“格物致知”解释的问题,详细
   说明还会另文解说。本人以前关于“格物致知”的相关文章可见于:
   《正解“格物致知”:儒、道、佛的会通基础(上)》
http://amidha.myweb.hinet.net/publications/amidha2006-a.htm
   文章代码(AID): #14czt0Gd (Confucianism) [ptt.cc]
  “格物致知”是宋儒以来对于《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解说的一项儒家聚讼千年关于心性修持的问题。以下简明解说
其真实正确意涵。
  “格物”之“格”,源自《尚书》常用“格”的意义,意指“达至”,譬如《尚
书》‘格于上下’‘格于皇天’之“格”。“格物”一词是《大学》仿照《尚书》而
用“格”字来说心性工夫。所谓“格物”的修行意涵,是谓“达至物象实相”,就是
指修行照见物现象的真实相,这是有关佛教慧观禅修的修行境界。佛教南传上乘的十
六观智,其入门的第一观智“名色智”就是《大学》“格物”所指的慧观入门修行境
界。名色智的修行境界特征,是开始体察到真实究竟的物相,而发现到一般常人习惯
所见的物象只是概念形态。“格物”的达至物象实相,就是同于名色智的这种修行体
验,而此一修行体验是所有慧观修行的入门必经阶段。所以《大学》所谓“格物”也
就是修行慧观的入门工夫。
  “致知”是指“得致观智觉知”。佛教上乘十六观智的名色智,可以开始觉知见
到现象究竟实相的色法(物)与名法(心)在成对出现。一般常人的感官经验是觉受物象
,而名色智阶段则会清明觉知到感受心与体验物的成对出现。《大学》所谓“致知”
,就是致此观智修行的清明觉知;而此清明觉知是与见到物象实相一同发生,所以《
大学》乃谓‘致知在格物’。而此清明觉知的得致,可以借由修行观照物象实相着手
,所以《大学》乃谓‘物格而后知至’。“格物致知”其实就是开启慧观智觉的入门
工夫。
  观智修行的清明觉知,可以观照心物现象的究竟实相。喜怒哀乐的感受即是心现
象,而被清明觉知所观照;观智觉知观照感受而不落感受,即是《中庸》‘喜怒哀乐
之未发,谓之中’;观智觉知观照情绪感受而自然节制,即是《中庸》‘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所以《大学》“致知”之“知”,其实是有关“中庸”之“中”;“致
知”也就是等于“得中”,保任“格物致知”的观智修为也就是等于《尚书》‘人心
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允执厥中”。中国上古所谓“允执厥中
”,其实也就是在保任观智觉知的不退失。
  佛教十六观智的第二观智是“因缘智”。慧观修行到因缘智的行者,可称为“小
须沱洹”(须沱洹是指佛教解脱果位之初果),意谓虽然未证初果但却已然接近,只要
保任观智不失,就自然不会造恶业而导致堕恶道。即使第一观智的名色智的清明觉知
,也已经开始具有抑恶扬善的身心力量,所以《大学》才会说‘知至而后意诚’‘欲
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就像中国文明与印度文明都曾发现数学的壹,中国记作“一”,而印度记作“1
”。中国与印度也都曾在心性修为上,发现慧观修持的工夫,只是中国文明记作‘允
执厥中’‘格物致知’而主要导向入世之应用,而印度文明记作‘慧观’‘观智’‘
内观’‘Vipassana 毗婆舍那’而深入导向出世之解脱。
  此文简说如上,将来会有相关详文于内完整解说。
作者: Tiara5566 (霸凌天团)   2017-11-28 12:34:00
转到这里干嘛
作者: kinki999 (QQk(廢文被劣文中))   2017-11-28 12:34:00
有懒人码?
作者: wawi2 (@@)   2017-11-28 12:35:00
文组
作者: holyhelm (老鹰 鸭霸 西米露)   2017-11-28 12:38:00
?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