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anher 2017-11-22 08:17:08http://0rz.tw/jFQkQ
光环还是套索?─资优生的迷思
:: 朱予安
资优生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在两位建国中学学生相继离开人世之后,不少媒体开始对资
优生贴上标签,更加深了一般人对于资优生的刻版印象“无法理解,甚至是难以亲近的天
才”。距离林维箴自杀事件已过了八个年头,这个班级的学生究竟走上了什么样的道路?
这件事情对他们的人生究竟有了什么样的影响?
【本期专题感谢政大新闻系提供】
资优生自杀案例
2001年3月26日,建国中学数理资优班一年级学生林维箴在清晨上吊自杀,引起社会的一
阵讨论声浪。各界集体谴责资优教育对学生的不利。紧接在两年之后,2003年1月22日,
同班同学杜建宏独自前往花莲,也选择以上吊自杀终结生命。连番两起事件的加乘效果,
更使得当年的教育局长吴清基悲痛不已,并表示将实施“双导师”制度,给予资优生特别
照顾。
“那年,刚好是苹果来台湾的那一年,曾有苹果的记者来找过我,希望做一篇关于整件事
情的专题。”当年的班导师廖达珊将一本“维箴涂鸦”送给了苹果日报的记者,里头整理
了林维箴从小到大的生活纪录,包括长达七千多字的个人自传以及死前最后一篇的周记,
还有同学给予林维箴的祝福。但奇怪的是,一向嗜血处理的苹果日报,最后居然放弃了这
个专题。
同样的资优生 不一样的人生
当年“维箴涂鸦”的主编侯宗佑毅然了放弃原本念了四年的台大医科,转往实践大学攻读
设计。“当初跟家里抗争了两年,我甚至被赶出家门两个月。”这在以数理为目标的建中
资优班,是非常少见的个案。一开始,侯宗佑也屈服于家庭的压力,在台大医科待了两年
。这两年之中,侯宗佑不但平常完全不修系上的课,反而还花了很多时间参加学校的设计
相关比赛磨练自己。“像现在台大校园的地图就是我的作品。”
谈起自己的逐梦过程,侯宗佑认为家庭确实给了他不少压力,当时母亲还找了非常多医生
朋友来说服他。后来母亲还因压力过大,转往生命线求助,“她在那里遇到了不少朋友,
也让她明白她的儿子是在做对的事情。”对于这个重要的决定,侯宗佑认为在资优班的那
段日子影响他很多,也让他知道,在上面讲话的人,不一定是对的,要对自己的想法更有
自信。
“这个班级的学生,都非常的有创意,所以宗佑会走出来我并不意外。”对廖达珊而言,
不只是侯宗佑,整个55届资优班对他而言都是极为特别的存在,因为这是廖达珊第一个也
是最后一个导师班。对于这个生命中最后代表作的班级,以前大学主修教育的廖达珊决心
把所有他学习过的教育理论全部套用在这里。个人辅导、家庭访问、全程参与学生的所有
活动,廖达珊付出了所有力量在这个班级上。但是,接连发生的学生自杀事件,让廖达珊
一度面临崩溃。
成绩通常不是自杀主因
“当我看到维箴尸体的那一瞬间,我简直完全不敢相信那眼睛半闭脖子上有勒痕的人是我
的学生,维箴。”边看着林唯箴的回顾光盘,廖达珊默默的留下了眼泪。在林维箴的事件
过后,廖达珊常常陷入悲痛自责的情绪之中无法走出,甚至在学生面前痛哭过数次。直到
有一次,他听到同学跟他说,班上的学生欧阳魁鸿回家大骂林维箴,不断的踢家俱,责怪
林维箴为什么要让老师这么伤心。这时,他才发现,她现在要顾好的,是现在非常需要她
的四十多位学生。“所以我发誓,绝不在同学面前再哭。”
有了高一林维箴的事件后,廖达珊开始严加提防班上有类似困扰的学生,但仍然挡不了高
三学测前,杜建宏的自杀。不过这次,廖达珊却老早看出了端倪,“他们全家都有忧郁症
,他三天两头离家出走,晚上就睡路边的空屋。”那时的廖达珊为了防止悲剧的再度发生
,上至告知校长,下至去警局通报。直到1月22日那一天,主任一大早打电话跟廖达珊说
警队在花莲发现了杜建宏的尸体,一切努力都化为乌有。
“我还记得,那时我还曾告诫建宏说,千万,不要变成第二个维箴。他笑笑地答应了我。
”廖达珊眼神中充满了落寞。
当年最后一个跟杜建宏说话的学生,是现在就读台大医科四年级的王贯宁。“那天晚上我
们刚参加完同乐会,一路聊著很多关于未来的事,就这样,一直走着走着。”到底原因是
什么?王贯宁则认为,很多事情不能以看到表面的作为评断。当时的报导均指出学业压力
是压死资优生的最后一根稻草,但一进建中立刻拿下全班第一名的林维箴和化学获得免修
资格的杜建宏,或许,担心的并不是成绩。“我觉得,杜哥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同
班同学周颐感叹地说。
“高中的时候,我也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念什么,所以我填的志愿,跟大家都一
样。”王贯宁表示,从上了大学以后,他开始广泛的去听演讲。对他而言,现在他就像是
海绵,努力的吸取这个他曾错身而过的世界。“现在的我,有好多好多事想做、想学。”
是优势也是弱势
心理学家Dabrowski认为,资优生常具备充沛的发展动能,从小可能便是个精力充沛的孩
子,而资优幼儿通常会对感兴趣的活动会持续专注,这样子天生、自觉的高能量,被称做
“Overexcited 过度激动”。廖达珊完全认同这个部分,“资优生是个优势,同时也是个
弱势。”廖达珊认为,资优生从来就没有“额外”去得到什么,他们拥有的是他们的天赋
。然而,现今却有很多人是抱持一种羡慕、忌妒甚至是看好戏的心态,就连这接连的自杀
案件也是。
课业不是全部
“资优班,是一个大家互舔伤口,相濡以沫的班级。”廖达珊认为,资优生在这个社会中
有时候反而是格格不入的,因为他们无法理解这个混乱的世界,也觉得这个世界无法了解
他们。在这个班级里,资优生们迫切的想向其他人证明他们在读书以外的优点,他们更热
衷于各项班际活动。“拿到大队接力第一名比拿到奥林匹亚金牌还得意。”廖达珊笑着说
。
在建中,资优班总是给予学生非常大的空间和自由度。学生不但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组加
入专题研究,还时常会有许多课外研讨。“资优班提供了非常多的思辨空间,在这里,我
学到了自由。”王贯宁认为,现在台湾的教育仍然过度填鸭式,把课表塞得满满的,其实
对于学生的思想是种堵塞。“很多人都说我们去外国唸书一开始可以领先他们很多,但到
了后期的教育,为什么却开始落后别人这么多呢?”
当年最后一个跟杜建宏说话的学生,是现在就读台大医科四年级的王贯宁。“那天晚上我
们刚参加完同乐会,一路聊著很多关于未来的事,就这样,一直走着走着。”到底原因是
什么?王贯宁则认为,很多事情不能以看到表面的作为评断。当时的报导均指出学业压力
是压死资优生的最后一根稻草,但一进建中立刻拿下全班第一名的林维箴和化学获得免修
资格的杜建宏,或许,担心的并不是成绩。“我觉得,杜哥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同
班同学周颐感叹地说。
“高中的时候,我也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念什么,所以我填的志愿,跟大家都一
样。”王贯宁表示,从上了大学以后,他开始广泛的去听演讲。对他而言,现在他就像是
海绵,努力的吸取这个他曾错身而过的世界。“现在的我,有好多好多事想做、想学。”
是优势也是弱势
心理学家Dabrowski认为,资优生常具备充沛的发展动能,从小可能便是个精力充沛的孩
子,而资优幼儿通常会对感兴趣的活动会持续专注,这样子天生、自觉的高能量,被称做
“Overexcited 过度激动”。廖达珊完全认同这个部分,“资优生是个优势,同时也是个
弱势。”廖达珊认为,资优生从来就没有“额外”去得到什么,他们拥有的是他们的天赋
。然而,现今却有很多人是抱持一种羡慕、忌妒甚至是看好戏的心态,就连这接连的自杀
案件也是。
课业不是全部
“资优班,是一个大家互舔伤口,相濡以沫的班级。”廖达珊认为,资优生在这个社会中
有时候反而是格格不入的,因为他们无法理解这个混乱的世界,也觉得这个世界无法了解
他们。在这个班级里,资优生们迫切的想向其他人证明他们在读书以外的优点,他们更热
衷于各项班际活动。“拿到大队接力第一名比拿到奥林匹亚金牌还得意。”廖达珊笑着说
。
在建中,资优班总是给予学生非常大的空间和自由度。学生不但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组加
入专题研究,还时常会有许多课外研讨。“资优班提供了非常多的思辨空间,在这里,我
学到了自由。”王贯宁认为,现在台湾的教育仍然过度填鸭式,把课表塞得满满的,其实
对于学生的思想是种堵塞。“很多人都说我们去外国唸书一开始可以领先他们很多,但到
了后期的教育,为什么却开始落后别人这么多呢?”
廖达珊拿出了侯宗佑在高中期间,曾得过“红楼文学奖”的散文《红楼‧我们》“这些字
句,我很喜欢,因为,很像55届的这群孩子。”
“他原本是一只鸟,在巴黎赛纳河沿岸闻著香颂,听着咖啡香。圣母院前面的人好多,他
咕噜咕噜到处观光,就有人会拿刚出炉的法国面包给他。只是有一次不小心听见赋格,让
他心生向往,就跟着一只东方的卡其色鸽子,飞到福尔摩沙。”
─侯宗佑《红楼‧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