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卦] 为什么董卓挟天子已令诸侯没人鸟他?

楼主: tsmcprince (努力中)   2017-11-09 01:12:19
※ 引述《davidex (玉藻前我的)》之铭言:
: 董卓一开始就已经达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完美条件
: 军力也是曹孟德奉迎皇帝之前的好几倍
: 怎么他有了天子反而被十八路诸侯围殴
: 而不是和曹操一样假借圣旨名义就能挑拨其他诸侯内斗了?
: 董卓和曹操差在哪里,有没有八卦?
这是我以前看到的对岸文章
从西汉往下看 不无道理
姑且当作一种观点 供大家参考
==============
公元189年5月汉灵帝驾崩,一场权力火拼随即在帝都洛阳展开。大将军、外戚何进被宦官
杀掉,袁绍等人又屠杀宦官。凉州军阀董卓趁乱进军洛阳,废掉刚继位的少帝刘辩,立刘
协为帝(汉献帝),自为相国、独揽大权,并放纵其羌胡化的凉州士兵奸淫掳掠。
董卓的倒行逆施激起举国愤慨,地方州郡长官起兵结成关东联盟合力讨伐。董卓挟持献帝
、驱使洛阳百万人口西走长安,手下士卒肆意烧掠,洛阳周围二百里内尽成瓦砾。
董卓被吕布刺杀后,其部将继续作乱、自相残杀,长安城白骨累累,关中地区人口损失殆
尽,两京都市区的繁盛毁于一旦。继羌汉战争、党锢之祸和黄巾起义之后,董卓之乱终于
摧毁了帝国根基,军阀豪强纷纷登场,汉末三国的大乱局开启。
东汉末年为何会发生以凉州武人为主角的董卓之乱?仅仅是机缘巧合吗?为什么不是并州
、幽州等地的边疆武人扮演东汉终结者的角色?其实,位于关东地区的东汉朝廷以及士大
夫集团与凉州军民矛盾由来已久、源远流长。
▍边鄙凉州:强悍尚武之人才能生存
凉州,又称西凉,东汉时的凉州大致包括今甘肃大部、宁夏西部、青海东部。凉州东部处
于黄土高原西缘;中部有黄河众多支流冲积形成的谷地;西部就是著名的长1000公里,宽
不到100公里的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一带多为荒漠,也有源自祁连山的河流灌溉的绿洲和
草原。
凉州既有农耕地区,也夹杂着宜于放牧的草原,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在此交通融合。但凉
州更是双方必争之地,早在战国时期,秦国就驱逐了处于凉州东部的西戎等游牧部族,设
置了陇西、北地等郡。对于汉人来说,当时的河西走廊还是化外之地。汉武帝在位的前
121年,霍去病两次远征河西、大败匈奴,武威、酒泉、张掖、敦煌等地从此进入中原王
朝的版图,成为凉州的河西四郡。
以凉州为主体的西北边疆长期与匈奴等游牧部落处于战争状态,早就形成勇武彪悍民风,
所谓“高上勇力,人精骑射”。西汉精锐的羽林和期门骑士,主要从“六郡良家子”中挑
选,这六郡中就有四郡(陇西、天水、安定、北地 )属于凉州,李广、赵充国、甘延寿
等很多西汉名将都是六郡良家子出身。两汉一直就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说法,凉
州就属于关西(函谷关以西,包括凉州和三辅等地) 地区。
汉文帝为充实边疆、防御匈奴,开始向西北移民,汉武帝占领河西后,更大规模地在凉州
实施屯田和移民,东汉前期也继承了这一政策。仅在公元前119年,武帝就强制内地72.5
万人向帝国西部和北部郡县戍边屯田,这些移民主要是难民、奴隶和赦免的罪犯。另外,
被罢黜流放的官僚贵族也是汉朝的移民对象。
相对于更适于耕种、气候温和的关东平原地区,凉州的自然条件艰苦。在这样的环境下,
加上与匈奴、羌人等持续不断的冲突战争,强悍尚武的人才能生存下来,并且凭借军功获
得地位和财富。屯田军人、不惮使用暴力的赦免罪犯、擅骑射的土著居民、以及内迁的羌
人不但为西汉的边疆扩张提供了战斗力较强的兵源,也是凉州在东汉一朝动荡不安,叛乱
频仍的原因之一。
▍西汉:凉州武人成为帝国精英
西汉总体上是一个有野心、扩张性的外向王朝。文景之治四十年的休养生息之后,从武帝
到宣帝的近百年里,西汉大规模向外扩张与征服,期间在北方的用兵主要是针对匈奴。河
西走廊不但原是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的统治区域,还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武帝夺
取河西之后,凉州的军事地位和战略意义更加凸显。
一方面,凉州紧邻西汉首都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是帝国核心地带的军事屏障。另一方面
,帝国向西扩张的前沿和桥头堡就在凉州,既可以通过凉州掌控西域,断匈奴之右臂,以
西域诸国之力牵制消耗匈奴、减轻西汉的军事压力;也能凭借河西走廊隔断匈奴和羌人的
联合,进一步削弱匈奴,压制羌人。匈奴的著名歌谣“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
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就表达了失去河西的极度哀痛,河西地区的重要性可见一
斑。
战国秦朝就已经建立起“军功爵制”,凡立有军功者,不问出身门第,都可以享受爵禄。
为国效力的军人不但能获得物质赏赐,还可以如文人一样担任公职,军功爵拥有者的子孙
也能拥有一定程度的爵位。
西汉全盘继承了秦朝的军功爵制,尚武精神和军功导向从开国时代就得到推崇。刘邦本人
就以“提三尺剑取天下”、“居马上而得之”为荣。西汉前期,百官之首丞相常由开国功
勋将领担任,比如曹参、樊哙、王陵、周勃、灌婴等。到了景帝时代,开国将领申屠嘉还
做了五年丞相,他最早追随刘邦时,只是一个中下级强弩军官。
武帝时代,西汉的军事化倾向达到高峰,几十年东征西讨、开疆拓土的过程造就了一大批
杰出将领,如卫青、霍去病、赵充国、李广、公孙贺、赵破奴等。霍去病年仅17岁就被汉
武帝提拔为骠姚校尉,21岁就担任军政最高官职大司马。武帝对有功将领不但加官进爵,
给予的赏赐更到了疯狂的地步——卫青和霍去病都曾获得一次性20-50亿钱的赏金,而当
时正常年份的国家财政盈余才80亿钱左右。
受益于得天独厚的战略地缘和频繁的对外战争,以及军人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丰厚的经济回
报,凉州武人积极从军、奋勇杀敌,累积军功晋身为帝国精英,成为时代之骄子。西汉很
多知名将领出自凉州,其中以陇西和北地两郡最多。
世代行伍的军人家族在凉州很普遍,比如陇西郡的飞将军李广之李家。李广历经文帝、景
帝和武帝三代,终生与匈奴人作战。李广的三个儿子都是军官,幼子李敢因战功被封为关
内侯。名将李蔡是李广的堂弟,屡立战功,封乐安侯后弃军从政,被武帝任命为丞相。李
广之孙李陵,在公元前99年的俊稽山大战中率五千步兵和弓弩手,与匈奴八万骑兵激战十
余日,虽败犹荣。
陇西郡的辛氏、北地郡的公孙氏也是几代出将的军功家族,其中公孙贺立功封侯,更担任
丞相达十二年之久,是汉武帝前后十三个丞相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个。
▍东汉:士人文官天下,凉州边缘化
凉州是关西地区的主要部分,由于其险要的军事地理位置并紧靠政治中心长安三辅地区,
在西汉一朝受到高度重视,关东(包括太原郡、上党郡、河南郡、弘农郡等在内的以东和
淮水以北地区) 则是华夏文明的中心,拥有发达的经济和优势的文化。实际上,“关西
、关东两者之间政治军事重心和经济文化重心的分化,使得西汉帝国东西两大部分有很强
的互补性、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
到了东汉,这种平衡被打破了。
汉光武帝刘秀是南阳郡人,为其打天下的“云台二十八将”大多来自南阳和邻近颍川郡受
过良好教育的地方豪族。东汉立国时,这些拥有强大影响力的功勋宿将为了家族利益,自
然不愿定都远离故土的长安,何况长安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位于关东的洛阳在王莽时
代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更关键的是,洛阳与南阳和颍川相邻,文化风俗接
近。东汉定都洛阳,关东地位骤然上升。
这样一来,凉州不再是首都的直接屏障,战略重要性下降。凉州与洛阳相距甚远,此前毗
邻首都享有的政治便利也不复存在。
对凉州地位更进一步的打击是匈奴问题的解决。公元48年(光武帝时期),匈奴分裂为南
北两部,南匈奴归附东汉,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汉章帝年间,南匈奴与东汉联合夹击
北匈奴,迫使其西迁,此后北匈奴从中国古书中消失。按照前述,控制西域主要是为了打
击削弱匈奴,凉州则是通往西域的孔道。
既然匈奴不再构成严重威胁,东汉对西域的经营就远不如西汉那样卖力,到了后期,甚至
完全丧失控制。西域战略价值下降的直接后果就是凉州被东汉朝廷冷落,乃至边缘化。
西汉一朝,武人可以凭借军功加官进爵,转做文职当上丞相也大有人在,武官的社会地位
并不比文官差,两者都属于帝国的精英-官僚阶层。
从汉武帝独尊儒术、设置五经博士开始,儒家思想获得了合法的统治性地位,此后儒学素
养成为选举官员的重要依据。东汉继承前朝,将选拔官员的”察举制“完善细化。察举是
指州郡长官自下而上地向朝廷举荐人才。察举制度考察的科目有很多,包括“孝廉”、“
茂才”、“贤良方正”、“明经”等等,孝廉逐渐成为最主要的一科。
“孝顺”和”廉正“是儒家道德观的体现,孝廉一般被儒生士人获取。孝廉的举荐权也掌
握在儒生士人出身的州郡官僚手中,而且从东汉中期开始,察举者(候选人) 必须参加
公府考试。于是,饱读儒家经典的士人充斥于从中央到地方的东汉各级政府。
富裕文明的关东地方大族,能为族人提供“明经取士”所需的良好教育,所以东汉士人和
官僚多来自关东地区。按照学者刑义田的研究,史载265个籍贯已知的东汉孝廉中,仅有
两个凉州人,其余大部分来自关东的南阳、颍川、汝南和陈留等郡。 关东大族还通过联
姻、门生故吏等关系形成复杂的人脉网络,帮助他们的察举者进入官僚体系,并排斥关系
网络之外的士人官员。
关东大族取得了支配性的政治和社会地位,更以此获取财富, 强化其相对于其他地域集
团的优势,包括西北军事家族。西汉曾有的东西平衡格局被彻底颠覆。
官员选拔以儒家文化和知识为标准后,擅长军事的凉州人发现自己根本无法与关东士人竞
争。如前所述,相当大比例的凉州居民为军人、难民和赦免罪犯,到了东汉一朝,大规模
向凉州迁徙赦免罪犯成为惯例,如此人口构成的文化程度可想而知。
相对于西汉的军事扩张,东汉一朝更强调文治,凉州也出现了些较有文化的家族,比如安
定皇甫氏、敦煌盖氏和张氏等,但尚不能和“天下名贤、诗礼传家”的关东名门大族(弘
农杨氏,颍川荀氏,汝南许氏等)相提并论。关东士人一般视凉州为荒蛮边鄙之地。
凉州军事重要性下降,政治边缘化,文化遭歧视,凉州武人何去何从?
▍羌汉战争:朝廷几乎放弃凉州
匈奴已不足为惧,但西北羌人成了东汉极为头痛的边患。
西汉与羌人发生过战争,分别在武帝、宣帝和元帝三朝,但每次最多持续一年,且只在西
北一隅,影响不大。东汉与羌人的战争则旷日持久、绵延不绝。从公元77年(章帝)到
214年(献帝),大规模的羌汉战争一共发生了五次,而且每次至少持续六年,多则几十
年。
匈奴与两汉为敌时,在草原上形成了部落联盟性质的帝国,最多就分裂为南北两部,而羌
人近百个部落,却始终没有统一政权,只有为了复仇和劫掠的临时联合。这些小部落从各
自利益出发,对东汉“忽叛忽降、累以反复”。羌人整体上或许不如匈奴强大,但东汉对
羌人的每次胜利不能巩固下来,因为只解决了个别部落的问题,而且也很难保证这些部落
日后不会反复。这是东汉耗尽财政也打不赢战争的原因之一。
绵延百余年的羌汉战争
更糟糕的是,东汉中前期,凉州内各郡的太守有近90%来自关东,专门处理羌人事务的历
任护羌校尉也仅有极少数是凉州本地人。两汉之际以隗嚣为代表的凉州豪族借助羌人势力
抗拒光武帝达八年之久,成为统一中国的障碍。平定隗嚣后,东汉朝廷为压制凉州地方势
力,有意派关东士人出任护羌校尉和凉州诸郡太守,镇压羌乱所用之士兵、将帅也从关东
内郡征调、选任。
凉州诸郡文官的根基和利益都不在凉州,他们肆意剥削本地居民,每次羌人叛乱,不能认
真抵抗,甚至打算迁移郡治(郡守府署所在的县)以躲避羌乱。东汉中枢也数次考虑放弃
凉州,在以关东官僚为主体的中央政府眼中,落后混乱的凉州竟成了鸡肋。不过,朝中尚
有超越地方利益的有识之士,比如豫州陈国人、太尉府郎中虞诩,就力阻弃凉。
羌乱不只是凉州本身的问题,放弃凉州会引发连锁的负面后果。与凉州紧邻的西京长安及
三辅地区(京兆、冯翊和扶风三郡)就将直面羌人的侵袭。三辅之重要性已不如西汉时期
,但在东汉前期仍然经济繁荣、人物辐凑,中高级官员出自扶风、京兆两郡的人数仅次于
南阳郡,更何况三辅还是京都洛阳的防御屏障,不容有失。东汉后期羌乱日盛,三辅地区
也屡遭破坏,人口下降,但作为洛阳的军事缓冲仍然非常重要。
东汉表面上没有放弃凉州,但在第二次羌汉战争(107-118年)爆发后的110年,朝廷将金
城郡的郡治迁至陇西郡的襄武县,护羌校尉的治所也从金城郡转移至张掖郡。随后,陇西
的郡治从狄道县迁至襄武县,安定郡治移至扶风郡的美阳县,北地的郡治转移到冯翊郡的
池阳县。东汉政府同时强制相应各郡的居民也随郡治一起向内迁移。大部分凉州人不愿意
搬离故土,凉州地方官员采取割庄稼、拆房屋、毁谷仓等方式强迫百姓迁移。强制迁移人
口暴露了帝国的真实立场——朝廷缺乏能力和决心保护凉州!
长期羌汉战争祸乱凉州和并州,波及关中和益州等地,西北地区人口锐减,战争开销巨大
,东汉政府财政几近枯竭。仅第二次羌汉战争就花费了240亿钱,第三次羌汉战争持续较
短(139-145年),也达到80亿钱。后两次战争费用虽无全面统计,想必惊人。从人员损
失看,140年凉州陇西和金城两郡的注册人口只有西汉时的 10%,北地郡只有5%。东汉人
口瞒报问题很严重,灾害和疾疫也会造成人口下降,但战争导致的死亡和外逃无疑是重要
原因。
凉州人口剧减的同时,“东汉政府奉为国策的内徙降羌、以夷制夷的做法使得凉州各郡乃
至三辅地区的羌胡比例大为提高”。汉人和羌人人口数量的此消彼长以及杂居并处的格局
,西北地区已经出现了余英时先生所说的”蛮夷化“问题。与羌胡长期交往的凉州中下层
汉人,尤其是武人,对中国文化传统缺乏认同,关东士大夫服膺的纲常名教、君臣大义对
这些武人没有约束力。
羌汉战争久拖不绝带来惨重的人员物资损失,加上朝廷放弃凉州的打算和实际行动,凉州
人无论汉、羌、胡,对帝国政府的不满和怨恨与日俱增,最终在东汉晚期演变成联合叛乱

▍凉州三明:名将还是名士?
东汉中枢还是认识到了关东兵将的无能是羌乱屡讨不平的原因之一 。115年起征用“长枪
快马” 的边郡汉人和羌胡骑兵,尤以后者为主。对羌战争后期,护羌校尉营兵是主力,
其构成就是湟中义从兵(羌化的大月氏后裔) 及其他羌胡。朝廷对凉州豪强、军事家族
尚存疑虑,掌握军权的仍是关东内郡将领。
第四次羌汉战争(159-168年)爆发后,关东诸将又屡战屡败。朝廷被逼启用熟知羌事的
凉州籍武将,这其中功绩最著者是”凉州三明“:皇甫规(字威明),张奂(字然明),
段颎(字纪明)。前述西汉凉州名将都是以军人身份开始职业生涯——要么是精锐的皇家
羽林
和期门骑兵,要么也是军官和普通骑兵。但东汉中后期之后,以凉州三明为代表的凉州籍
武将大多是从文官起步,后因军事才能被认可,才转为武将。
皇甫氏是安定郡朝那县的军事家族,也以家传儒学出名。皇甫规的祖父是度辽将军,父亲
是扶风都尉,皇甫规早年曾任郡功曹等文职。张氏是敦煌郡渊泉县大族,张奂也从文官进
入东汉官僚体系。段颎自少年时就擅长骑射,最初却是通过举孝廉担任宪陵园丞、阳陵令
等文职。
皇甫规和张奂两人更是儒学造诣深厚的名士,这在”寡于学术“的凉州并不多见。皇甫规
做过十四年的私学经师,精研《诗》《易》,教授学生三百余人。张奂专修《欧阳尚书》
,他认为东汉学者牟建对尚书的注解《牟氏章句》浮辞繁多,将其从四十五万字删减为九
万字。被宦官陷害后,张奂闭门教学,门徒千人,著有《尚书记难》。 凉州三明里学术
最不济的段颎也“折节好古学”。
凉州三明从文转武的经历、以及较高的学术能力,显然是东汉武人地位下降、儒学士人主
导政府下的适应性选择。即便军事能力出众,也必须具有儒学素养,才能与同侪、上司沟
通顺畅,仕途无碍。事实上,张奂后来做上了位列九卿的大司农和太常,皇甫规死后也被
追赠大司农。
皇甫规、张奂、段颎先后率领比前朝数量少很多、但更精锐的军队,打赢了第四次羌汉战
争,东汉暂时摆脱了羌患。凉州三明达到了事业高峰,但他们被关东士人集团认可了吗?
并没有!这在第二次党锢之祸中表现最明显。
168年,大将军窦武和太傅陈蕃(两人位列党人“三君”)谋诛宦官,事泄。中常侍曹节
等人假借皇权,“矫制”命当时在京的张奂与少府周靖率虎贲军、羽林军围攻窦武,窦武
自杀,陈蕃也被杀。张奂进京之前,以“不事宦官” 被阉党贬斥,这样的政治立场,加
上张奂的家族背景、学术文化修养与关地区东的党人名士没有实质差别,为何会在党人与
宦官兵戎相见时,成为宦官的帮凶呢?被宦官蒙蔽是原因之一,但张奂何以对“ 名士有
识所共闻”的义举茫然无知?
根据学者金发根的统计,东汉174个党锢人物大多数出自关东豫州的汝南、颍川,兖州的
山阳和陈留,凉州和幽州等边州仅有一、二人,这正反映了凉州名士在名士集团中的地位
。“边鄙落后”的凉州士人长期被名士主流冷落歧视,双方缺乏联系交流,张奂与陈蕃等
党人领袖之间有严重隔膜,所以对他们的计画一无所知。
事后张奂悔恨不已,毅然站到党人一边,要求为窦武和陈蕃平反,并力挺其他党人,深遭
宦官怨恨。皇甫规认为涉及党锢之祸的都是天下名贤,他作为凉州名士,竟没有参与,实
在是耻辱。他费尽心思向党人名士靠拢,亦获得认可。最终,两人皆被阉党诬陷,免官归
家。
凉州三明里的段颎走了相反的政治道路。镇压羌乱时,皇甫规和张奂都恩威并施,抚剿并
用。段颎力主剿羌,但过于嗜血好杀,学识文化又不高,不可能像皇甫规和张奂那样融入
名士主流。段颎对羌人的血腥杀戮就是日后羌乱再起的原因之一。他进京后,立刻投靠阉
党,官路顺畅,竟做到太尉。后因宦官王甫罪行被揭发,段颎遭牵连,狱中自杀。
无论是融入士人主流、与宦官斗争,还是投靠阉党,在东汉变幻莫测的政治舞台上,凉州
三明都是一样的结局——失去权力和地位、甚至生命。
▍董卓等凉州武人的抉择
凉州三明都出自凉州大族,皇甫规和张奂又深受儒家影响,忠君意识根深蒂固。相对于整
体边缘化的凉州而言,他们地位尊贵,是帝国精英阶层。在桓灵交际的168年进京受赏时
,三明手握重兵,却轻易地放弃了兵权,最后也保不住政治地位。三明之后有实权的凉州
将领,尤其是蛮夷化的中下层武人,将走出一条他们想都不敢想的道路。
如前所述,绵延百年的羌汉战争令东汉帝国权威大大削弱,财政也到了破产边缘,只能变
本加厉地盘剥下层人民,关东和关西地区的百姓忍无可忍。184年黄巾起义迅速席卷帝国
中东部,同年凉州叛乱再起,是为第五次羌汉战争。东汉王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
此前的多次羌乱以西北边郡内外的羌人为主。这一次则是羌人、羌化胡人和汉人的联合:
凉州北地郡的先零羌,陇西郡枹罕、河关两县成分复杂的盗匪,以及湟中义从,还有几个
野心勃勃的凉州汉人武将边章、韩遂、马腾等相继加入,凉州中下层的羌胡汉民众结为一
体,他们对东汉政府长期累积的怨恨喷薄而出。叛军在185年攻入三辅地区、逼近长安,
东汉朝廷遣凉州籍将领皇甫嵩、董卓等人率大军平乱。
皇甫嵩是皇甫规的侄子,以沉重打击黄巾军威震天下。皇甫嵩部下阎忠劝他趁有威名、有
兵权之际,自立为帝,抛弃腐朽的东汉王朝。皇甫家族世代忠良,阎忠的一番劝说并不能
打动他。
跟随皇甫嵩镇压黄巾起义战功卓著的傅燮,是西汉著名外交家傅子介之后,也出身凉州大
族。后来傅燮出任凉州汉阳郡太守时,遭凉州叛军围困,以身殉节,但傅燮却嘱咐儿子傅
干可以“见有道而辅之,以济天下”。凉州精英大族能为东汉尽忠守节,但下一代却可以
自主选择。
董卓是六郡良家子出身,董家是凉州陇西临洮县的大族,但属于没有文化的土豪。董卓武
力过人,也有军事才能。他喜欢结交羌人豪酋,深得羌人拥护。第四次羌汉战争时,董卓
在张奂手下,颇有战功。董卓为人粗鄙、作风残暴,名士出身的张奂很鄙视他,后来与董
卓一同镇压凉州叛军的皇甫嵩也与他不合。
段颎的性格作风、文化水平与董卓接近,在他的推荐下,董卓成为司徒府中的僚属。这本
可以成为董卓平步青云的机会。因为在东汉,三公府僚属升迁的机会特别多,可以很快做
到郡太守、九卿等两千石的大官。但凉州三明的例子在前,就算做到三公之首的段颎,不
是很快就死于政治斗争吗?更何况,以董卓的学识修养秉性如何能在一个士大夫为主的官
僚体系中吃得开?
东汉朝廷确实打算让董卓做位列九卿的少府,但少府只管理皇家的琐碎事物,而且兵权也
没了。在董卓看来,凉州三明最大的败笔,就是放弃兵权,所以董卓公然抗命。
镇压凉州叛乱过程中,董卓实力越来越强,其军队主体是战斗力强悍的湟中义从和其他羌
汉混合兵。这是董卓培植豢养的一支私兵,只听命于董卓。朝廷任命董卓为少府,就是为
夺其兵权,无奈董卓抗命,只能退让一步,给他一个实权很大的官职———并州牧,这也
可以把他调离其根据地凉州。董卓认识到朝廷用心,遂要求带上亲兵。国家疲弱之际,无
力和强臣讨价还价,只好答应董卓的要求。于是董卓带上三千亲兵,前往并州赴任。
董卓上路之时,汉灵帝驾崩,洛阳政局大乱, 宦官杀掉大将军何进,袁绍又诛杀宦官。
董卓嗅到了机会,不顾朝廷下诏阻止其进兵,直奔洛阳,董卓之乱开始。
▍结语
西汉对外扩张之时,凉州武人以地缘优势和尚武善战赢得帝国精英的地位,汉武帝之后,
儒学逐渐成为成为帝国统治性的意识形态,武人地位步入缓慢下降通道。东汉政治中心东
迁,匈奴问题解决,凉州的边缘化不可逆转,关东儒家士人控制了官僚体系,获得了相对
凉州武人的全面优势。内向守成的东汉帝国面对绵延不绝的羌人叛乱,没有及时地启用凉
州武人,反而多次酝酿抛弃凉州。
凉州三明在羌乱后期发挥重要作用,但西北早已蛮夷化,长期平羌也耗尽了东汉的财政资
源。凉州中下层武人无法走三明“武人文人化”的道路,饱尝战乱和政府压榨的凉州平民
也不再逆来顺受,凉州汉、羌、胡联合叛乱,与黄巾大起义遥相呼应。直接得益于镇压叛
乱的董卓趁机率兵进京,实现武人逆袭。
董卓与其手下凉州兵将的疯狂破坏杀戮,摧毁了帝国繁华的两京地带,也亵渎了汉室皇权
。权威不再神圣,神器可以觊觎。关东联盟中的官僚和士大夫领袖认识到乱世中军事力量
的重要性,加速了士人大族武力化的进程,以累世公卿汝南袁氏的袁绍、袁术兄弟、曾经
的党人“八及”之一刘表,“八厨”之一张邈等为代表。袁氏兄弟更是早早地做起了皇帝
梦。
董卓死后,关东联盟解体,群雄混战颠覆、肢解了东汉帝国,衰微的献帝朝廷只是曹操统
一北方的工具和幌子。从更长时段的历史背景考察,以羌胡化军人为主力的董卓之乱不仅
是汉末乱世的开端,也是“对东汉长期镇压羌人一个回光倒影的历史讽刺,更是日后五胡
乱华的前驱”。汉末到西晋中国北方(凉州以及并州、幽州等)地区的蛮夷化,则是大分
裂时代农耕汉族与游牧部族融合同化之肇始。
作者: feather9298 (Kuei)   2016-11-09 01:12:00
太长end
作者: QQ101   2017-11-09 01:15:00
那边复制贴上的啊 说重点
作者: alen0303 (艾伦零参 智商负三)   2017-11-09 01:16:00
这时间没人想看长文 请精简到三十字以内
作者: wasijohn (咖咩哈咩哈)   2017-11-09 01:16:00
通篇废话,重点是三小根本就一模一样的内容换句话说写N次 浪费时间
作者: jhjhs33504 ( )   2017-11-09 01:18:00
还好我没看
作者: hddd5566 (大只乡)   2017-11-09 01:19:00
浓缩在20字内好ㄇ
作者: fishouse (new hand)   2017-11-09 01:21:00
说 重 点
作者: aegis43210 (宇宙)   2017-11-09 01:29:00
这篇还可以,就是指西汉时很重视凉州且经营凉州但东汉政治圈以关东士族为主,腐败无能,造成凉州羌乱
作者: watameki (犹罕)   2017-11-09 01:30:00
看完了,很不错。不过乡民会end
作者: aegis43210 (宇宙)   2017-11-09 01:31:00
最终凉州武人在进入东汉高层无望的背景下,开始叛乱
作者: DaSmall (其实活着都是不容易)   2017-11-09 01:41:00
靠背 看不完 往下拉还一堆 放弃
作者: ice17 (Mr凛)   2017-11-09 01:44:00
要问的是差别,不是西凉怎样吧
作者: rumor3456   2017-11-09 03:59:00
蛮精彩的 推个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