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闻] 台中国家歌剧院大厅变饭厅 学者傻眼:世

楼主: mysmalllamb (小羊)   2017-10-16 13:39:15
※ 引述《ifulita (和泉政宗)》之铭言:
: 1.媒体来源:
: 自由时报电子报
: 2.完整新闻标题:
: 台中国家歌剧院大厅变饭厅 学者傻眼:世界奇观
: 3.完整新闻内文:
: 〔即时新闻/综合报导〕台中国家歌剧院日前推出歌剧表演,因为整个表演长达5小时,
: 因此主办单位在13日第二场演出的中场休息时间,在大厅摆出上百张红色塑胶椅供观众用
: 餐。对此,长荣大学前校长、“蚊子专家”陈锦生把照片PO上脸书,傻眼的说,这真的是
: “世界奇观”。
: 陈锦生13日在脸书PO出一张台中国家歌剧院照片,并表示“中场休息,大厅变饭厅,都在
: 吃便当”。据《联合新闻网》报导,陈锦生受访时表示,“这是全世界国家级歌剧院没有
: 的奇观”,虽然歌剧院是出于好心,不过再怎么说,这种廉价塑胶椅不但“很丑”,也和
: 歌剧院内的建筑、背景很不搭,因此根本不该出现在国家级歌剧院。
: 陈锦生说,这场歌剧是他看过最长的表演,还一度看到打瞌睡,但就算中场碰到用餐时间
: ,也不一定要提供椅子吃便当,让“国家级剧院,出现庙口看野台戏场景!”他也指出,
: 以在国外看表演的经验来说,大家都是拿食物、饮料站着吃,没有一定要坐下来。
: 对此,台中国家歌剧院回应指出,11日首演时没摆这些塑胶红椅,遭到很多观众抱怨抗议
: 没有椅子坐、吃饭,因此只好在13日第二次演出摆出300张椅子,但临时要因应众多观众
: 的需求,实在找不到漂亮的椅子,而对于这次的批评,也会虚心检讨与改进。
: 4.完整新闻连结 (或短网址):
: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223272
: 5.备注:
: 陈锦生FB的原文连结:
: https://goo.gl/rWh4VA
关于歌剧院红椅事件,我毕竟本人不在现场,过去也没那么仔细观察过台中国家歌剧院的内部设施,因此这篇仅提出几个想法讨论看看,不切题之处还请不吝指正。
首先“礼”这回事,我个人认为漂不漂亮的表面是其次,能不能用礼来让各方的需求都顺畅达成并避开冲突、让大家都舒服(而能放松专心欣赏歌剧)才是最重要的。接下来关于“歌剧院红椅”事件的礼仪问题,我觉得是西方歌剧生活置入台湾的磨合问题。以下提出的讨论点,都基于我在德国与法国看歌剧的经验(德国主要是德勒斯登和莱比锡,乐季内,包含一次五小时女武神;法国则都是夏日户外歌剧节)。
1. 拿椅子做什么?
歌剧中场休息其实应该是屁股坐久了起来舒活筋骨的时间,的确应该多站立走路,西方歌剧院在此时大多人也都站着聊天社交;不过还是会有人需要坐一坐,西方歌剧院音乐厅是有些许沙发座椅,古典的会有些可倚靠可暂坐的空间如深窗台,现代的则会有些椅子高度的平台;大体上人人多半站立,但站一会儿又需要坐的人也不至于没地方,这种少数人需求毕竟还是要顾到的。
2. 真的不能站?
或是也不一定要坐,偶尔站累了倚靠在柱子或墙边一下(一般来说也不会久靠)也是够舒服的,还有很多饮食的吧台或高桌可以搁搁手臂,这些都是“站立”时帮忙分担身体重量的小措施。就这点看,台中国家歌剧院的室内表面与家具是否够体贴呢?我还没针对这点仔细观察过,但室内特色“美声涵洞”的曲墙面与粗糙表面,对“站立倚靠”这件事是不太友善的,好像也没有高桌供人站立搁手。不知在这里空荡的“站立”是否比在其他剧院的中场站立来得疲累一点呢?
3. 中场休息吃东西?
当然,国家歌剧院拿出椅子,照报导看应该主要是回应观众“吃东西”的需求?欧洲歌剧院生活中,中场休息的确是有“吃东西”的,只是吃的都是饮料与小轻食,许多名人与网友都有提出了。这种轻饮食尽管轻便,总还是需要放下杯子(或小盘子)拿起节目单、或搁著包包打开来这类小动作,一般来说欧洲歌剧院都是靠吧台与高桌提供这些“暂时放置”行为。就这类型饮食来说,也许需要的未必是椅子、而是高桌?
4. 歌剧院吃便当?
许多人把国家歌剧院这次事件说成“坐下来吃便当”,我不知道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我会很好奇:便当这东西重点就是“便”,是给为了工作没地方吃顿舒服午餐的劳工准备的(中午在办公室没时间出去的人、待在火车上错过午餐的人,也是一样),可以把一切营养集中在一个小盒子里就地解决。不过歌剧院这种地方,也许自己设有可以坐下来点餐好好吃一顿的餐厅吧?在欧洲更普遍的是歌剧院周边餐厅商家的 pre-theatre dinner ,能活络当地经济更好。
5. 便当错了吗?
当然便当放在这场合就失去了“便”的特色,但其实台湾生活已经吃惯便当了、甚至在部分吃午晚饭的小食堂也直接提供便当了,这功能与场合的错置好像也无伤大雅,那在歌剧院就有伤大雅吗?西方人中场休息吃轻食喝香槟就高尚、台湾人中场休息吃便当就低俗吗?我想高尚与低俗未必切题,真正切题的是食物产生的外部性:冷轻食的味道的确较不会散逸,只留在吃的人口中;但台湾热食如便当(尤其里面的排骨鸡腿等等)就会散逸,整个大厅也许没在吃的人都会一起闻。也许“礼”应该设法避免的是这种冲突。
(话说便当也是可以有生菜便当与水果便当的,歌剧院提供的是什么呢?)
6. 当歌剧妨碍到晚餐?
怎么看“便当”在这歌剧院室内的场合好像都不太切题,还不如提供有桌椅有餐具的晚餐,食物香味也可以集中在同一区。不知国家歌剧院既有的餐厅是否足够?也许国家歌剧院这回对提供“晚餐”有点供不应求吧?这就要看看这回女武神特色的“五小时”了,在看歌剧经验尚少、看这种长歌剧经验更少(甚至没有)的台湾,可能许多观众会有点无所适从吧?
我看歌剧向来是先吃 pre-theatre,也看过一场衫普歌剧院的五小时女武神,那时就是有心理准备“今晚不会有顿大晚餐”,毕竟西方生活就是简简单单,一天需要的能量够了就可以,有时是午餐吃个三明治晚餐吃多点、有时是午餐吃多点晚餐来点小凉菜解决。晚餐真要吃大的?在西方生活中的晚餐,多半是为夜晚社交而不是为饱足;在一个要跟朋友看歌剧作为“社交”的夜晚,本来就不需要在这场合吃饱,吃点轻食或面包水果喝个东西就好。
(毕竟中场休息才半个小时,若真要在这半小时内解决一大堆观众的点餐、上餐、吃饭、甚至换桌,是很恐怖的,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会吃得很仓促而狼狈,这点就算歌剧院愿意回应民意在中场休息提供晚餐,恐怕也会是个大灾难。)
也许这和台湾习惯的“午餐晚餐各一个便当”生活习惯差异很大?我想台湾人也不是无法适应的,只是在前所未见的“五小时歌剧”登场之前,我想主办单位值得借此机会宣导推广一种相应的生活方式,让观众们做好准备,把自己吃饭的需求与看歌剧的需求妥善调配不冲突,也许这不冲突才是面面俱到的“礼”?
7. 椅子与置物?
基于以上经验与思考,我认为国家歌剧院满足观众饮食需求时,也许提供高桌(与属于室内设计的吧台)会比提供椅子来得切题,而且站立所占空间比坐着少、可以在同样空间容纳同样多人却显得较不拥挤(当然事发临时能快速解决,已值得掌声)。但民众真的口口声声“我们要椅子”时,背后的需求会是什么?我猜测这和台湾观众看表演艺术时会带包包的习惯有关,需要能够坐下来、把东西放在腿上或椅子边、才能空出手来吃东西(便当?)。
在西方看剧,几乎所有观众一进场就是把外套与包包寄放在 cloakroom,规模很大管理很严信誉也很好,视觉上是美美地只带晚宴小包进场,体感上则是轻轻松松无负担;在台湾看剧,我则是根本从家里出发什么也不带,但往往看观众们都还是带着上班的包包或买东西的包包、如有外套也拎在手上、甚至入座后还要把包包放腿上或椅子下,好像不是很多人习惯寄放?这样看剧对自己的负担大、相应也需要更多设施帮忙分担。
也许观众在中场休息吃东西还喊著“要椅子”是有这样的需求?毕竟我也不在现场,这只是个假设。也是有网友提出“台湾礼仪不准站着吃东西”的想法,我印象中小时候爸妈和老师的确是这样教,我们长大除了逛夜市外基本上也不会在公共场所站着吃东西,但这概念在歌剧院生活中也未必不能动摇,也许还要靠歌剧院与主办单位多多推广了。
8. 椅子很廉价?
客观来说这些红色椅子便宜又容易取得,就定义上当然是“廉价”,但它真的不适合歌剧院吗?它真的是粗俗丑陋的设计吗?当然,这种设计不会多细致,能够重量轻、结构基本稳当、可以叠在一起快速搬运储存,就成了这造型,如有更好的设计师当然可以就这些需求再做得精致点。有人提出“如果换了黑色塑胶椅、也许就没人有意见?”的想法,不无可能,许多黑色的设计也没多了不起,就只是配色不易出错细节也不太醒目的安全牌罢了。
当然一体成形的塑胶椅,在造型上缺乏材料的变化、也缺乏材料呼应结构的真实力学美感。譬如也有那种黑色圆盘配上金属椅脚末端放置黑色垫片的廉价椅子,那就有材料与结构的表现了,我猜恐怕一般人看到这个就不会觉得“廉价”而可以接受它进入歌剧院殿堂?不过我个人认为歌剧院室内“美声涵洞”那曲墙表面一体成形的造型设计,把传统室内头身脚等立面分割的传统逻辑都打破了,这种设计美感反而呼应一体成形的红色塑胶椅 XD
当然这塑胶椅是临时,恐怕边边角角等细节还很粗糙会刮伤手?歌剧院以后也值得再思考要找什么新椅子或委托个新设计,但这塑胶椅本身我认为并不违背歌剧院室内设计美感,甚至概念上还算是有点呼应,当然改善空间还是很大的。
9. 哪来的夜市办桌文化?
其实这椅子这么讨人厌,恐怕还是因为它令人想起了“夜市”,搭配上吃便当(我还不知是不是真的)更令人想起“办桌文化”(但其实逻辑谬误很大:没桌子也没上菜,只有便当哪算办桌?)。看到一张椅子就能连结上一种文化,这逻辑本身也挺有问题,难道因为一个场所使用了这个家具、以后这个家具就跟这场所一起臭了吗?那要不要说,很多黑道慢慢穿起西装而且越穿越高级,以后高尚的企业与政府就不可以再穿西装、免得沾上“黑道文化”?
看到红色塑胶椅,就自动联想一整套其实并没有出现的“夜市”与“办桌”,这与其说是言者想太多,不如说是言者拿来把人打臭的话术。他们都是有学问也会思考的知识分子,恐怕不是自己逻辑不通、而是要偷天换日,抓准台湾广大读者看见“夜市”与“办桌”这种字眼就整个激动起来的情绪,模糊且迅速地将它们与“俗”和“丑”等等负面概念拿来对比歌剧的“品味”与“优雅”(不会说“高尚”,因为“高尚”这词已经有点负面化了)。
一堆彼此未必能相连的符号胡乱砸出来,就是希望读者不要想清楚、只要生气怒骂的“话术”,这话术甚至还偷渡进了“国外”对比“台客”、也偷渡了“萨尔兹堡”对比“庙口野台戏”,这些比较都只是无边联想出的错置,其中唯一的真才实料只是“椅子”而已,什么夜市庙口办桌等等其实完全不存在。
10. 野台戏文化错了吗?
这话术中与表演艺术相关的是“野台戏文化”,当然这是属于常民的俗,和高贵歌剧殿堂的雅是两个领域(而事实上也没人拿野台戏随意出入走动聊天的生活放置在歌剧演出中,这里讨论的场合是“中场休息”)。然而我们回视歌剧的起源,一样来自于高高在上只有贵族的城堡剧场、而后经过几百年下放复制成为中产剧场甚至全民剧场,在 19 世纪歌剧产出最多的年代甚至歌剧院往往还闹烘烘地。雅与俗的文化并非老死不相往来,还是有机会交流的,这并不是说要搞前卫的“野台戏在歌剧院”(说不定有人真要实验这个?),但也别先入为主默认他们绝不该放在一起。
当然,歌剧生活发展到现在这比较偏中产与上流品味的样貌,也是有其“礼”的意义,譬如严格区分取票入场中场散场等等阶段、区分座位区休息区餐饮区以及动线与腹地、穿着整齐不露脚味与体毛、双手轻便别带大包小包、快速吃点冷轻食别吃大量热食... 等等,无非都是让看剧可以专心、看累可以休息、社交时彼此不相妨碍、休息完心情轻松全神欣赏。我认为“礼”就是促成这一切美好的各种手法,礼本身的形式倒未必那么固定。毕竟歌剧生活对台湾大众来说很新、而我们也希望更多没看过的人也来加入,这磨合是难免的,就期待慢慢累积经验做到圆满。
作者: sheepxo ((羊臣又))   2017-10-16 13:40:00
好长 END
作者: lovesooman ((”・ω・)/肥亮)   2017-10-16 13:41:00
太长完全不想看 可以讲重点吗
作者: jullei (cat tail)   2017-10-16 13:41:00
糟糕,我跟楼上一样
作者: larailing (奈)   2017-10-16 13:41:00
废话一堆 想必作文分数一定很高
作者: OGC218 ( = =’)   2017-10-16 13:43:00
白话文真的很重要
作者: jullei (cat tail)   2017-10-16 13:43:00
佩服你想那么多字,不过真的zzzz…
作者: sagarain (HNY 2010)   2017-10-16 13:45:00
End
作者: gaga200408 (0ogagao0)   2017-10-16 13:48:00
认真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