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破空:中国大陆民众更需要中华民国的深层原因
http://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17/10/1710101211352384-600x400.jpg
中华民国106年国庆大会10月10日在总统府前广场举行。图为宪兵指挥部勤务连表演
“忠贞铁骑迎双十”。(陈柏州/大纪元)
【大纪元2017年10月11日讯】(大纪元记者方晓报导)今年是中华民国成立106年,10月
10日“双十”国庆日之际,上百位纽约民运人士,齐聚法拉盛喜来登酒店,举行庆祝大会
。会上多位民运人士发言。政论家陈破空在演讲中剖析了中国大陆民众比台湾人民更需要
中华民国的深层原因。
1911年10月10日是武昌起义的发起日。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端,此后最终成功推翻清
朝,建立了中华民国,成为东亚第一个获普遍承认的共和国。
陈破空在“庆祝中华民国106年国庆大会”上演讲。以下是他演讲内容。
提到中华民国,就无可避免地要提到所谓“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们质疑它的合法性,中
共和亲共势力为它辩护其合法性时,有一个说法:最近20年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世
界第二大经济体,号称“崛起”,仿佛只有经济一项指标,可以鉴定一个政权的合法性。
事实上,在1949年之前,蒋介石国民政府从1928年开始,就创造了黄金十年:1928年
~1937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年平均增长率9.3%,领先世界各国。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中日战争开始,无可避免地使中国经济遭受重创,再加上共产党作
乱,国家遭受巨大消耗。抗战刚一结束,国民政府立即重振经济,国民经济得到速速复苏
。仅举其中一例,就是有个外债,国民政府在八年抗战中,借的主要外债来自于美国(美
债),国民政府只用了两年时间(1947年)就偿还了大部分美债(六笔债务中的四笔),
只有两笔债务因为国共内战爆发而拖欠下来。
国民政府之前的北洋政府,他的经济成就同样不可磨灭。清末曾经大动荡,但是袁世凯政
府只用了四年时间迅速稳定了中国的财政。北洋政府时期,经济高速增长。在1912年
~1928年,中国经济年增幅达16.5%,领先世界各国,被称为辉煌的17年。
经济指标并不代表一个政权、一个国家的唯一的指标。北洋政府时期,政治民主、言论自
由、新闻、结社自由,而且选举是人们的常态。北洋时期中国政治文明列居世界前列。当
时在民政部登记的政党、党会就有85个之多,包括毛泽东等在长沙成立的“新民学会”和
周恩来等在天津成立的“觉悟社”等。
北洋时期,中国的文化空前的繁荣灿烂,称得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国近代的文化巨
匠、文化大师都产生在那个时代,如胡适、徐志摩等人。
1928年之后的国民政府,或许是因为苏联和共产党需要的戡乱等影响,相比之下,在政治
上有所倒退,但是国民政府作出了一个承诺:三步曲的承诺——军政、训政、宪政。本来
在1947年中国有望落实宪政,但因为共产党发动内战,撕毁协议,结果使中国落实宪政推
迟了40年。一直到中华民国的第三阶段,在台湾1987年开始还政于民,落实了宪政和民主
的承诺和成果。
国民政府承认北洋政府,承认他传承于北洋政府。承认中华民国的起源是辛亥革命,那才
是中华民国的起点和原点。所以才有今天我们纪念中华民国106周年的国庆纪念日。
反观中共统治的中国大陆(中共称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至今中共建政已经68年,
仍然深陷独裁与专制的泥潭,无以自拔:言论封锁、网络封锁、司法垄断、媒体姓党、军
队姓党、国有企业姓党,官场腐败透顶。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可言。
中共从1949年建政后,对之前的中华民国一概不予承认,甚至对1949年之前的中国全盘诬
蔑化、竭力否认,说什么“一贫如洗”、“千疮百孔”、“暗无天日”等。
但是北洋政府时期,中国有内战、内乱;国民政府时期,内有共产党悍匪内乱,外有日本
强敌侵略,还有苏俄的影响,但是从北洋政府到国民党政府时期,中国人的温饱没有问题
。只在1942年,中日战争期间,曾经传出局部的饥荒,其它大部分时间,中国人的吃饭没
有问题。
但是在1949年中共建政后,共产党统治时期,前30年,内无内战、外无强敌入侵,一个和
平建设的年代,竟然发生了“大饥荒”,导致4,300万中国人被活活饿死。创下了人类历
史上惊人的纪录。
1978年,邓小平搞所谓改革开放的时候曾经说,改革开放就是“松绑”。邓和中共承认,
中国人民被捆绑了30年,他们不仅被剥夺了政治权利,而且被剥夺了经济权利。毛泽东时
代宣称“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而邓小平的“松绑”仅仅是说,中国
人在经济上可以放开手脚了,但是中共仍然在政治上捆绑中国人民,继续剥夺中国人基本
的政治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所谓国号,实质没有“人民”,没有“共和”,连中华都没有,
只是中共的一党之私,红色权贵的既得利益的体现。
所以纪念中华民国国庆,比之台湾人民,大陆人民更需要中华民国。#
http://www.epochtimes.com/b5/17/10/11/n97199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