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妙禅争议多,佛教如来宗信徒为何仍坚信

楼主: howardgj94 (飘飘渺渺所为谁)   2017-09-22 13:53:50
1.媒体来源:
大家健康杂志网站 
2.完整新闻标题:
妙禅争议多,佛教如来宗信徒为何仍坚信不移?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神力”现象
3.完整新闻内文:
佛教如来宗创始人妙禅师父(原名刘锦隆),因收下信徒集资赠与的两辆价值四千多万的
劳斯莱斯豪车,引发争议。不少曾加入的信徒也纷纷出面爆料,有前种子干部透露,“佛
教如来宗”阶级制度明显,“正法班”里持麦克风、最靠近妙禅的“护法”,必须由妙禅
亲自从各区的“精舍老师”挑选,而且都是律师、医师、教授等高知识份子。究竟妙禅有
什么力量,可以吸引近十万名信众追随?
其实,这也不是妙禅第一次卷入纷争,过去就曾因诈财、骗色登上新闻版面,但还是有不
少信徒相信师父的为人。从网络流传的影片,可以看到每回只要妙禅现身,台下就会有大
批身穿紫色制服的信徒,虔诚地呼喊:“感恩师父!赞叹师父!”官方网站宣称信徒超过
九万人,让外界讶异“紫衣神教”的威力,不少政治人物、媒体人,包括演艺圈艺人郭书
瑶、江淑娜、资深制作人柴智屏都是他的信徒,甚至还不乏医师、律师、教授等高社经地
位的知识份子。
古有云:“子不语怪力乱神。”明明是接受正统科学教育,应该是最不迷信的人才对,为
何还有那么多人甘愿追随妙禅,即使争议再多,仍坚信不移?
祕传普及化、客制化的教义
提供信徒按部就班的依归
专研宗教心理学与社会学的东吴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范纲华表示,因坚信宗教而走火入魔
的案例其实不少,2013年一名彰化灵修团体“日月明功”的信徒就因怀疑自己就读高中三
年级的儿子染毒,而将其带至灵修会所戒毒,没想到18天后,这名高中生就被凌虐、活活
饿死。当时很多人不解,为何这位母亲能眼睁睁看着孩子被反绑、殴打?为此,中央研究
院民族学研究所丁仁杰研究员便曾针对台湾的新兴宗教,进行深入研究和访谈,而这一切
都得从“供需”说起。
范纲华教授解释,过去人类以农为本,对宗教的看法,多以和神明互惠交换为主,但随着
社会结构转变,中产阶级占大多数,大家不再相信靠天吃饭,而是坚信唯有靠自己的努力
,才能成就自我。在人定胜天的观念下,对教义的要求也较高,且多半朝能否从现实生活
中验证,作为判断是否入教的依归。而所谓的新兴宗教,正好满足了这种“客制化”的需
求。
从内在信仰来看,不管是哪一种新兴宗教,都传承了一些既有的宗教教义,举例来说,过
去曾有研究统计,全台素菜餐厅有超过六成,都是“清海无上师”的弟子所开,而其教义
就是传承自“印度音流瑜伽”;至于妙禅的师父──妙天禅师所创立的“印心禅学会”,
则是结合了禅宗和道家的中心思想。也就是说,这些新兴宗教大多是将民众认可的“主流
宗教”或传统民间信仰重新包装,延伸出的新教派,只是他们提供了更精确的依归。
“过去的宗教几乎都有点‘祕传’的意味,也就是由某些接受过训练的专业传教士来进行
宣扬教义的工作,但这些教义往往很抽象,他们要你信佛、多念经,或是跟你说‘信耶稣
者得永生’,不过,却没交代清楚怎样才算‘信’?”
新兴宗教就不同了!范纲华教授提到,新兴宗教的教义往往都有很明确的指令,告诉信徒
可以怎么做、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可以实现一生成就,让没时间去阅读佛经、深研教义的
信众可以按部就班的依照课程,达到某种他们期望的功效,“这比一些空泛的谈要信佛、
要信耶稣,更能让他们接受,因为他们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加上这些新兴宗教的教主多半是该教的创办人,这种创始者的头衔,让教主可以跳脱过去
宗教限制的框架,有些甚至还会将一些科学概念融入教义,所以有时候看起来好像有理可
证。但不管他说什么,都没有人可以反驳,因为它既不是佛教、也不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自然也就没有什么佛经、圣经或是可兰经可以佐证!
不过,教主也并非每个人都当得起!范纲华教授补充,通常这些教主都会有“魅力型人格
”,懂得利用自身魅力,让追随者臣服,但这并不是超能力,很多人都有这种吸引力和感
染力,尤其在政治人物身上特别常见,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领袖希特勒、以及曾
在台湾政坛红极一时的前总统陈水扁、马英九等人,都是魅力型人格的代表。
信徒集体哭,妙禅业力引爆了吗?
NO!只是“群聚效应”造成
今年3月,上千名“佛教如来宗”信徒涌入台北市立大学天母校区诗欣馆,为信徒心中的
“活佛”──妙禅师父举办庆生法会,活动进行到一半,不少信徒都在悠扬的乐声中,忍
不住痛哭流涕。很多信徒因为克制不住这股想哭的冲动,而将其归因于被师父的法力感动
、虔心忏悔。不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只不过是一种“群聚效应”。
范纲华教授指出,置身在团体时,会有较强的情绪感染力,比如一个人听音乐很难有激动
的反应,但如果是置身演唱会的观众席,你就很难平静下来,这也是为何到球场观看球赛
时,就算是平时没在关心体育比赛的人,也会忍不住跟着球迷大吼大叫,为球员加油!同
理,置身妙禅庆生法会的信徒也是一样,被当下的氛围、团体情绪给感染了,当很多人一
起哭,就忍不住跟着大家一起哭。
宗教内聚力
“选择性偏误”增强信仰
根据“佛教如来宗”出版的刊物──《禅行周报》第199期报导,在今年1月的法会上,长
庚医院荣誉副院长宋永魁医师以及林口长庚医院资深护理师胡美连等人曾分享一段“师父
救渡”的故事。他们宣称曾亲眼见证妙禅救渡一名脑干中风的病患,让该名患者在短短2
天内,从加护病房转至一般病房,23天后即出院返家,复元速度之快,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在“佛教如来宗”的官网上,也有不少信众分享其他病例和自己的所见所闻,而所有文章
最后的总结都是靠妙禅治好的。对此,范纲华教授解释,其实对新兴宗教的信徒来说,他
们潜意识也知道自己的信仰在外人眼中可能难以理解或不符合世俗道德观,所以三不五时
会“内部增强”,例如透过定期举办法会、课程来加强信念、让信徒产生向心力。而当某
件事情刚好印证了他们的信仰时,也许只是凑巧,或是本来就会如此的事情,信徒都会将
其归因于教主的功劳,也就是心理学家所谓的“选择性偏误”。
一旦出现选择性偏误,就很容易用一些极端的例子,来解释整个常归化里的现象,来取代
正确的分析。以上述宋永魁医师见证的师父救渡中风患者为例,北荣神经内科医师蔡清标
就曾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提到,脑中风昏迷的患者,若在24小时内恢复,医学上称为“暂时
性脑缺血”,这是可能发生的,跟所谓的“神蹟”沾不上边。
加强生命教育与伦理学训练
入教前先了解,避免迷信
不可否认,对于某些深陷困扰、刚经历无常的人来说,寻求宗教慰藉,或多或少可以缓解
心里的不平衡,让自己好过一些。在民主国家里,宗教信仰更是个人自由,但迷信到会伤
害他人,就不是好现象,只是有些常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情形,在宗教加持下,通常都会被
美化,如何避免“信,但不迷信”?
范纲华教授说,由于现代人(包括高知识份子)信仰宗教,经常是透过亲友介绍,未必事
先广泛比较,所以容易一信就入迷,觉得该宗教是世间唯一真理,导致之后跟教外的道德
观越离越远。建议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就应强调生命教育与伦理学训练,从小培养对信仰和
生死学的正确观念,避免长大入教后,道德观出现严重落差。
4.完整新闻连结 (或短网址):
https://goo.gl/aD32bZ
5.备注:
我还是觉得,可以将信仰对象放在人身上,真的是很不可思议的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