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erikkk (erikkk)》之铭言:
: 板上各种历史学家语言学家
: 小弟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
: 关于日耳曼这个字
: 到底是怎么翻译过来的
他这相当可能是来自英语的音译。
多少与当时英国势力强大有关。
就好像“麦哲伦”也是来自英语而不是当初利玛窦等用的“墨瓦蜡”。
但是之所以选了“日”而不选“杰”,请看下述解释。
简单地说,
汉语官话 ㄖ 这个声母,
在过去本来应该是比较接近 /ʒ/ 也就是法语 j- 这种音的。
而且拉丁字母 r- 像英语那样发音的是少数,
保守一点的 r- 的读法
是带点颤音到闪音之间(所以葡萄牙人会把日语ら定作ra),
也因此在过去本来不会把汉语日母(ㄖ)对到 r- 。
看图:
十六世纪末,记录明朝官话的《西儒耳目资》,用j-表达热、肉的声母。
十八世纪末,du Halde记录清朝官话,人 Gin 、乳 如 Ju。
(法式发音,还有别再把 r- 当作 ㄏ 了,
du Halde宁愿抓回不发音的 h 也不用r)
二十世纪初,J 表示 ㄖ 类音
类似的有辅仁大学 Fu Jen University,这不是福建大学!
与此相反,说到“杰”,
这字在较优雅的官话应该读 ㄍㄧㄝˊ 的。
读成 ㄐㄧㄝˊ 那是低能的讹音。
今天讹音已成习惯那没办法,
看证据
《西儒耳目资》杰 Kie
du Halde 的中国史,看右方夏桀的桀 Kié
这至少在音译上该加以区分。
多用ㄓㄔㄕ而别乱用ㄐㄑㄒ是个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