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
学生心声:走进书店 连作者的名字都不认识
课审大会学生代表萧竹均昨天晚间在其脸书张贴来自包括雄中乡土文化研究社、新竹高中
土地社、彰化女中台湾文学研究社和彰化高中台湾文学研究社的“致课审会的一封信”,
并有其他高中学生社团参与连署,里头提及文言文占了课本极大篇幅,国文课大部分的时
间都在讲解文言文的字义,每天不断背课文背注释背翻译,占比率如此高的文言文也排挤
其他文学,走进书店,发现即使上了多年的国文课,但架上作家的名字却一个都不认识。
声明指出,老师们把所有国文课都拿来上文言文,再告诉我们因为课程进度的压力,白话
文必须回家自己阅读,“反正白话文你们都看得懂,没什么好教的啦!”等等的话语时常
出现在课堂上,这也让我们感觉现在的国文教育不仅独尊中国古典文学,而且不重视其他
各式各类的文学作品。
以赖和小说“一杆秤仔”为例,这篇文章被选进课本已经超过10年,但大部分的老师不是
唸过一遍就当作教完了,就是要求学生回家自己读,有些老师甚至跳过不上,国文课对他
们而言,比起文学教育更像是文言文教育,“但我们要的真的是这样的国文课吗?”
“真的只有文言文能进行文学教育吗?”他们认为答案是否定的。过去以为国文课就是古
文课,文学也就只有那些对我们而言遥不可及的古文,但是我们发现并非如此。我们在国
文课所学到的古人那些高风亮节、忧国忧民都过于抽象,即使国文老师将这些情操讲得多
么高尚,但那些故事始终离我们台湾学子太过遥远,与我们没有连结。
他们希望文学教育能够拥有更多空间让学生透过文学更加了解自身文化与更加理解多元文
化,持续关心本土事务与社会议题并且实际参与。并非否定许多文言文的作品及其价值,
只是认为文言文比例的下修,将会是台湾文学教育的一项改革,因为这样将会有更多的空
间能够选入使未来的学生们更加了解族群、阶级和性别议题的文学作品,也借此培育更多
拥有足够素养参与公共事务一同解决社会问题的学生。期待有更多台湾文学的作品成为教
材,因为他们相信,“文学,是有办法贴近甚至乘载着人们的记忆与生命的”。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2692845
备注:
一堆国文老师充满大中国思想,台巴子的文学怎么可能教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