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学者:两岸一家亲,或中台“认同鸿沟”扩

楼主: iam168888888 (射精)   2017-09-09 23:59:01
学者:两岸一家亲,或中台“认同鸿沟”扩大?
民报
许铭洲/编译
2017年9月9日 下午10:59
今年7月间,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以及美国维吉尼亚大学,学商两栖的林夏如(Syaru
Shirley Lin)教授,她以台湾人身份接受《关键评论网国际版》(International the
News Lens)专访,畅谈“台湾认同崛起,及其对于北京意涵”(The (Re)Emergence of
Taiwan Identity and Implications for Beijing),林教授长期关注国际政治经济与台
海关系议题,因此颇能深入浅出,点出中台双边认同的高度差异。她对于台湾近30年来的
“中国人身份认同”,由53%跌到只剩3%,提出其个人的独特洞识。
台湾认同无关“血缘”
“台湾认同”问题,受到台湾认真面对,始于1980年代中末期的民主化阶段,当时台湾正
值戒严解除前夕的新旧更递期间。先前阶段,“台湾人”一词,不会在校园内公开场合出
现;台湾人母语在电视的播出时段,也受到限制;直到1970年代以后,“乡土文学”才逐
渐受到重视。不过,国民党一党统治时代,“台湾人认同”并没有被当成一回事。
台湾民主化之后,发生2项重大转折。其一、台湾人的自觉意识抬头。人们会说:“我们
可以自由讨论任何东西,甚至所有事情。”台湾人开始发声,表达自己遭受恶待,被隔离
心声。那个年代的“认同表达”,多半被定位为“族群属性”;此即1949年以前在台定居
的“本省人”,与另一群1949年以后来台的“外省人”统治者。由于当时统治者进行的“
政治隔离”(political segregation)政策,导致台湾产生了“本省”、“外省”2大阶
级;然而这类用族群色彩为区隔的“阶级”用词,并非政治经济学精确定义下的阶级概念

其二、中国开放经济,启动台湾人认同追寻旅程。台湾人到了中国旅游或进行投资之际,
开始探寻如下问题:“好的,我们都是中国人,但是我们跟台海对岸的中国人,难道同属
一家人?”
过去30年来台湾人的认同演进,更加聚焦于“价值”层面区隔,而非根据血缘。诚然多数
台湾人,拥有一定比率的汉人血统;北京看重血缘,所以提出血脉相连,两岸一家亲(
one family)口号。然而,历经日本50年统治, 1949年之后的台海分立发展,以及近30
年来的民主化演进,台湾人的“认同与价值观”,全然不同于中国。
2005年以降,多数民众把台湾人认同观,视为“生活方式”(way of life)不同差异。
这个看法相当重要,“生活方式”即包含多数的公民价值,例如民主、言论自由、出版以
及集会自由;这是台湾相对于其它国家,特别是与中国截然不同之处。
台湾拥有民主传统,中国则无
“认同”(Identity)是个极其复杂课题。你可以用崛起、重新崛起,或出头等字眼加以
描述。然而,必须将“认同变迁”(identity change),置于合适的讨论脉络当中。
台湾一家主流媒体(译注:未具名),于1989年进行的一项民调显示,52%台湾人认同自
己为中国人。到了2016年,国立政治大学的民调则显示,认为自己是纯粹中国人的比率,
只有3.4%。
“中国人”的身份认同,由52%大举下挫为3%的主因之一,应是中国出生的外省人日愈凋
零。据2013年中央研究院的民调发现,34岁以下的台湾年轻人,只认同自己为台湾人身份
者,高达9成以上。越来越多的台湾年轻人,并没有“究竟我是台湾人抑或中国人”的认
同难题。这些人在台湾出生,纵使未来前往中国工作、读书;并不会改变原来的“台湾人
认同感”。这项台湾人认同,与个体个人在中国工作生活,并不冲突。
用“重新崛起”(re-emergence)角度,来讨论台湾认同主题,也说得通。“重新崛起”
,多半相应于外在“压制”环境所产生。如果台湾历史,从未实施民主制度,那么新一波
的台湾认同,就不能用重新崛起一词形容。先前要有根基(roots),才能进一步用
re-emergence字词加以描述。台湾以前有这项民主的认同发展根基?答案是有的,日本殖
民时期,以及国民党一党专政时代,皆允许部份地方性选举,这与中国相当不一样。另一
项中台之间相当大的不同是,在台湾人们可以自由上Google网页,浏览Facebook;想要住
在哪里,以及如何过生活?都不受限制;这是台湾有别于中国的社会与文化价值。
“民主价值”需要得到培育、滋养与珍视。年轻人与部份上个世代台湾人认为,台湾民主
得来不易,是透过先贤抗争,牺牲生命获致,绝非凭空掉下来。
看不见北京促统效益
北京向来视统一台湾为中国的“核心利益”;并试图透过由上而下的经济诱因,以及武力
展示,强化其威慑力与正当性。却始终无法扭转,从2008年以降,高达9成以上的台湾人
身份认同(包括高比率认同自己只是台湾人;另外较少部份认同自己既是台湾人,也是中
国人。)北京对此事实情势知之甚详;也在马英九8年任内,透过中台两地学者、政策研
究人士,进行热烈意见交换;对于如何促进统一,却依旧无解。
对于北京促统困局,林夏如教授的解读认为,过去30年来,中共的经济利益,多半流向亲
国民党的特定商界与个人,并没有产生“政治促统”的肥水溢流效应。国民党在2014年年
底,以及随后的立委、总统选举败北之后,北京一方面更加依赖强硬手段;另一方面积极
研拟方针,如何拉拢劳工大众,以及台湾年轻人。
认同源于需求,非由上而下强加
“认同政治”的产生基础是社会“需求”。以法国为例,之所以会有强烈排外的右派人物
勒庞(Le Pen)诞生,是社会时势的需求。另外,不论右倾或左倾的民粹浪潮正在席卷全
欧洲,也是出于社会需求;而非由上而下的灌输,强力赋予。
“认同源于需求”而且是由下而上产生,这同样适用于台湾社会。马英九总统2008-2016
年的总统任内,照理说国民党执政期间,倾中思潮应该会水涨船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反而是“台湾人认同”,得到深化与生根。认同的滋养,发自于每位个体所生长的社会
,这个社会供应人们养分;明显的例证,就是2014年的太阳花运动,由下而上,要求政府
改变与中国一搭一唱的关系轨辙(译注:换言之,北京越是打压台湾的外交空间或是干预
台湾内部事务,等于为台湾的“认同政治”土壤,添加肥沃养分。)
经济依赖中国,反倒激化认同危机意识
一般而言,人均国民年总收入高于1.2万美元,就算是高收入国家(译注:台湾2016年的
人均国民年总收入达2.3万美元),这些高收入社会,容易陷入“分配不公”陷阱,即出
现上一代既得利益者与年轻世代的“机会鸿沟”;也让许多年轻人无力购买住宅。不论在
伦敦、纽约、首尔、东京,或在台北,纵使上班族持续工作20年,也几乎少有机会能够拥
有一间公寓。根本原因是,中产阶级与劳工大众的薪资持续停滞(或薪水赶不上物价上涨
速度);然而,其余20%的高收入顶层,其财富却仍持续增加。这种分配不公现象,特别
让青年世代怨怒不已。这类高收入社会的分配不公现象,并非无解,如能透过长期政策的
擘划引导,还是有机会得到纠正。
台湾也出现社会分配不公问题。因为经济上,过度仰赖对于中国的出口贸易(例如2015年
对中国的出口总值高达4成;24%出口东南亚,输往美国只占10%),导致许多台湾年轻人
认为,高度依赖中国,会给台湾经济带来严重问题,也连带造成薪资停滞与高房价。“中
国”因素,也因此成为许多台湾年轻人不满的抨击箭靶。
经济问题与非经济因素,交织成为更强大的反中力量,香港如此,台湾尤甚。中台之间的
认同差异,已经不是单一经济因素所能修补化解。假设北京能够解决台湾年轻人所遭遇的
经济问题,台湾人就会更倾向统一?答案是否定的。试看如下假设性问卷内容:“假如中
国跟台湾一样富裕,而且民主,你愿支持统一?”,关于这个民调提问,同意支持者正在
逐年递减。
武统与胡萝卜
仅管习近平可能在19大之后,权势得到进一步巩固;他会铁腕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性,仍
然相当低。因为诸多问题,包括北韩问题、南海主权、东海与日本的主权争议;另外,最
大难题是中国内部经济面临衰退局面,因为经济力表现,是中共统治正当性的支柱。
另外,北京一直想要拉拢台湾年轻人前往中国创业,这个方向是中国未来对台政策重要环
节。因为北京在台的商界朋友,或是国民党要员,如今大半垂垂老矣。北京需要台湾年轻
人;然而,台湾年轻人前往中国发展的意愿不高,不愿长期在中国发展。另外一项难题是
,中国是有经济机会,然而,台湾家庭走向少子化,家长宁愿让孩子留在自己身边,而非
前往中国发展。林夏如教授指出,想要吸台湾年轻人前往中国发展,光是让利提供赚钱诱
因并不足够,重要的是要让中国变得有吸引力,才是正途。
林夏如教授也指出,中国内部的隐忧,一直都在。中国从过去的10位数百分比经济成长,
掉落到只剩6.5%成长率,而且这个数字还可能有灌水之虞。中国如此大规模经济体,一旦
持续下滑,其可能引发的社会动荡,将随之隆隆震耳,不易处理;然而,一旦中国转型成
功,其威力则相当惊人。
https://tw.news.yahoo.com/-142909463.html
作者: ncc5566 (政大宅男)   2016-09-09 23:59:00
亲你妈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