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asianDUB (教员子女)》之铭言:
: 看了最近网络一直谈论的“曼德拉效应”影片
: 看完之后只觉得,啊不就是记错而已吗?
: 就好像以前考试,也会很多人都错同一题啊!
: 甘迺迪的车上有6个或4个人
: 不就是有人记错搞错了?
: 这有什么好大惊小怪,还掰出一个效应
: 大家在疯这个的重点到底在哪啊?不太懂
: 有卦吗
实在受不了了,那些曼德拉效应的影片完全在故弄玄虚、骗点阅率
结果还一堆人在那边跳针“几十万人一起记错”、“记错还都记成一样的”
简直傻眼猫咪
来吧,让我告诉大家曼德拉效应到底是三小,绝对不是什么窜改历史...
先讲结论
我们以为是“记错”,其实我们“根本没记过”
首先,曼德拉效应总是发生在大部分人根本没注意过的细节。
例如:甘迺迪座车几人座?(大家只会把注意力放在他怎么被杀的好吗)
皮卡丘尾巴顶端有没有黑色?(你跟我开玩笑吗?)
因为没有人注意过,所以其实是“根本没有人记得过”
那为什么大家会说“记错”,而且还“错成同一个答案”?
曼德拉效应的问题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在题干中早已藏好两个主要的可能答案
轿车不是四人座就是六人座、尾巴的黑色部分只有有和无两种答案
而两个答案里,当然是一真一假
但是大家对这些枝微末节,根本印象朦胧、模模糊糊
所以自然而然会有一半的人往答案A去想、一半往B去想
同时最重要的是,曼德拉问题又会拉一个“重要事物”充当背景,让大家觉得“我一定记
得的啊”
例如皮卡丘和甘迺迪,够重要吧
但是,它其实根本在问这些重要事物里面的枝微末节
可怜的人类在“我一定知道的啊”和“怎么会毫无印象呢”这两种直觉冲突之下
就更急着抓住一个答案,但会抓住哪一个完全凭感觉;而不是凭记忆
所以问题的引导就成功了
我们以为是“记错”,其实我们“根本没记过”
最后,皮卡丘是耳朵尖端有黑色段;甘迺迪那部影片开头很明显的四人座画面,其实是把
警方模拟纪录画面拿出来放。这些都是混淆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