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MargaretJoJo (AWA++)》之铭言:
: 新诗跟文言文两个都感觉没什么用
: 而且有够无聊
: 大家想把他们废除很久了
: 如果可以当然两个都忆起废
: 但如果只能择一废除的话
: 要选哪个?
: 新。诗很。没。用。
: 是。否值得。让人。们试着。不去挽。留它。
: 文言文亦无用于民也
: 无用于民则无异于冗赘之物,实需舍之
: 有咪有卦?
文言文这东西基本上除了学习古文的功用外
对现代人一般使用上功能性没有这么大
只是东西久了
去芜存菁后留下的比较是些能流传千古的名作
或许有人可以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些
但我也不认为需要在义务教育上如此花费这么多精神研读
毕竟现在资讯爆炸
就功能性与重要性上
有太多知识比文言文优先了
另外提个国中国文老师自爽的说法
他以为文言文是全世界最精炼的语言
(因为单字词,因为一字多义,另外其实可将多数虚词去除)
因此
如果要从太空中传送讯息回地球
最节省资源的作法是用文言文
航空我不懂
所以这种说法听听就好
至于新诗有没有用?
我个人认为还是有用
文学作品就是抒发心情的
写爽就是他最大的用处
问题比较大的麻烦很多板友都提到了
就是解读上太困难
很多赏析不免都让人有穿凿附会之感
最经典的案子
就是传闻中郑愁予本人打脸课本赏析
说他本人根本没想这么多
然后国文老师纷纷突然想起了大学时代学过的文学批评理论
拿着罗兰巴特的"作者已死"说嘴
坚持他们的赏析无误
赏析的确没啥错误可言
但不知名的课本编纂者的赏析拿来考学生
这时为啥就没作者已死可以用?
我只能说科科了
不过古典诗难道没有类似的情况吗?
郑愁予因为还活着可以嘴课本编纂者
但李白杜甫都死了骨头可以拿来打鼓了
谁知道现代赏析会不会又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最知名的应该就是李商隐的诗迷吧?
《锦瑟》一首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至今怎么解,到底在描述啥
学界方家还莫衷一是
翻成白话对他们难度不高
但说能真的解开李商隐的本意
却没人有百分百的把握
但还是不影响这首诗传颂千年的艺术价值
我们依旧可以透过他的修辞语法与音律格律
不同的角度去赏析他
但新诗就比较麻烦了一点
因为讲白话的文辞(但还是有人写得很美,譬如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
为了长得像诗
产生了很多割裂的奇怪断句
甚至用文字排出图形的作法,其实也是妨碍阅读
让人弄不太清楚该从哪里读起
以及完全不必顾虑音韵格律的特色
美其名叫作自然的音律
但实际上真正能掌握的却不多
且真的多数人读得顺的
多少都还是有点押韵,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很明显的"来"与"彩"在中文中谐韵
正是古典诗押韵的法则之一:1可押可不押,3不押,24押
但这一来
尾韵不押
头韵也不押
(这个中文使用者也没有这个习惯,多数见于西方的作品)
Peter Piper picked a pek of pickled peppers, A peck of pickled peppers Peter
Piper picked. If Peter Piper picked a peck of pickled peppers, How many
pickled peppers did Peter Piper pick?
一堆p也就自然形成了一种音律(BY维基)
而字数句数又没有像俳句一样有明确的规范
(如俳句)
俳句规范3句,字数575
如松尾芭蕉的作品
古池 / 蛙飞び込む / 水の音
furu ike ya / kawazu tobikomu / mizu no oto.
音节上非常漂亮的分成了575,也就形成了节奏
结果就是什么是自然的音律,我至今摸不懂
新诗又不入乐
那么不严苛规范音律之美的新诗
为什么要以韵文的一种格式"诗"命名
这我也搞不懂
其实我个人建议
如果要改造新诗
或者是要国文课要选文
我强烈建议挑选歌词
昨天我也发了类似内容
今天为了推广再说一次
过去汉乐府也是采集民歌而来
最后登入大雅之堂
而宋词元曲原本也是流传在清楼歌馆之中
也传唱千年
既然汉乐府与宋词元曲都可以成为是中国文学的四韵文之一
那么何以现代歌词要被人视作不入流呢?
最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就是Bob Dylan
且很多摇滚乐手总喜欢自称诗人
为啥入选国文课本的作品就必须要是专业作家的作品呢?
相较新诗而言
大家不觉得歌词更能贴近台湾一代人的一代文化一代生命吗?
譬如烧肉粽
(烧肉粽 烧肉粽 卖烧肉粽 烧肉粽)
(一)自悲自叹歹命人 父母本来真疼痛
乎我读书几多冬 出业头路无半项
暂时来卖烧肉粽 烧肉粽 烧肉粽 卖烧肉粽
(二)要做生理真困难 那无本钱做未动
不正行为是不通 所以暂时做这项
环境逼我卖肉粽 烧肉粽 烧肉粽 卖烧肉粽
(三)物件一日一日贵 厝内头嘴这大堆
双脚跑到要铁腿 遇着无销尚克亏
认真再卖烧肉粽 烧肉粽 烧肉粽 卖烧肉粽
(烧肉粽 烧肉粽 卖烧肉粽 烧肉粽)
这不就是我们父辈祖辈的为了生活辛苦打拼的样貌吗?
就修辞而言也有排比句法
而且过去乐府宋词元曲的歌谱多已逸散
但现代歌词我们更可以根据乐谱连同一起分析美感
拿个最近我很喜欢的例子为例
郑进一的《家后》
"因为我会呒甘 放你 为我目屎流"
其中的"屎"
据作者本身说法因为有其它不好意思
所以故意把降调的字
放在升调的曲之中
让这个字的字音没有这么明显
但却也不会妨碍聆听与阅读
综上所述
我建议
1.新诗这个体裁改名,更换掉容易让人误会的韵文诗的字眼
2.开始在国文课本中采集民歌,更能落实本土意识的融合
3.文言减少比例,或者是说国文课减少堂数XDD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