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叹多数人“吃鱼不懂鱼” 成大生推校园食鱼教育 联合报 记者吴佩旻╱即时报导
“你吃鱼,但你懂鱼吗?”因有感现代人吃鱼,却不了解渔业文化,4名来自成功大学都市计画系的女大学生,共同想出“鱼情渔理,知情达理”计画,以App游戏、融合小学教育等方式,让人从玩乐中不自觉学到渔业知识,甚至改变日常的食鱼习惯,获得106年教育部青年发展署“好点子计画”特优首奖,夺得奖金9万元。
计画成员纪良瑾、陈滢羽、廖宜霈及林筱菁4人,前后就读成功大学都市计画系硕博士班,关心渔业议题的她们,多年前因关心台江生态议题相聚,但其实她们全都在都市长大,对于渔业文化一知半解。经过多年努力,她们在台南七股与当地小学合作,将食鱼教育融入在营养午餐设计中,还成立“股份鱼乡”工作坊,鼓励年轻人力投入养殖产业。
她们的好点子策略,包含“寓教鱼乐”、“鱼路古道” 及“留有渔地”,“寓教鱼乐”是将食鱼技巧课程纳入小学教育中,并配合营养午餐的规划设计,让吃鱼成为孩童成长的印记。廖宜霈说,曾有朋友因被鱼刺噎到,从此再也不吃鱼,她认为应先让孩子吃少刺的鱼,或是了解鱼刺走向。
“鱼路古道”则是一款App,让玩家借由游戏改变对吃鱼挑刺的观感,创造新的食鱼消费行为。廖宜霈说,许多人遇到刺多的鱼就不吃,却忽略了当中的养分,以游戏方式能让民众敢于挑战,例如吃完鱼刺多的白带鱼,积分就会变高,蛋白质成分也能累计积分,让吃鱼变得好玩。
“留有渔地”代表的是连结消费者舞与生产者,创造食鱼友善的场域。团队表示,山上的学校营养午餐不易与食鱼文化配合,因此改为辅导学生参与食鱼教育活动,包含实际走访渔港,孩子一听到鱼种,脑海中就能联想到地名,例如吃鲔鱼就想到东港,吃鲭鱼就想到南方澳。目前团队已和台南市建功国小合作,学生与当地的产销班连结,体验摸文蛤、乘竹筏,了解家乡的渔业文化。
廖宜霈说,她在写硕士论文时,曾走访宜兰大里到头城沿海,观察近海捕捞及牵罟。她笑称,以前没有认真看过鱼塭,后来到台南才发现原来鱼塭也能很美,让人很放松。她指出,随着海洋资源逐渐枯竭,养殖渔业其实相当具有发展前景,但缺乏人力接手,又没有行销能力,即使渔产“养得再肥大,价格也难翻倍”。
“渔业教育从小就要开始!”团队指出,台南七股的文蛤没有用药,体积就比市场大上好几倍,但可惜的是市场辨别度不高,价格无法上升,养殖户只能被中盘商剥皮,因此养殖业需要注入创新的能量,如同科技产业般,一级产业也应设有人才育成中心,才有机会打出自身品牌。此外,渔业教育也应该从小开始,从教育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才能让渔业文化生生不息。
http://udn.com/news/story/7326/2640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