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wealth.com.tw/article_in.aspx?nid=11642
2000年,台积电并购张汝京一手创办的世大半导体后,张汝京带了百位以上的台湾员工,
到中国上海创办中芯国际,引起两岸轰动。当时台湾科技业掀起“移民上海”风潮,一位
记者询问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对于中芯国际未来营运的看法,以及是否会威胁台积电晶圆
代工龙头地位?当时,张忠谋回答,“我认为中芯不仅不会威胁到台积电,我预期它的营
运也会很辛苦。景气好的时候,也许赚一点小钱,或是根本不赚钱;但不景气来临时,就
会赔大钱。”
败因一 张汝京格局不够
精于快速建厂 照抄台积电踢铁板
如今,17年过去了,张忠谋的预言可以说完全料中。中芯如今虽位居全球第四大专业晶圆
代工厂(次于台积电、格罗方德与联电),也扮演中国半导体制造的核心角色;但中芯的
营运发展轨迹,确实是大部分时间赔钱,只有几年有少许获利,且因大股东各有盘算,导
致内部派系不和、经理人快速更迭,不仅与一线大厂台积电、三星及英特尔差距愈拉愈远
,展望未来3至5年,恐怕要很努力,才能从二线厂中突围。
中芯被视为中国半导体的样板企业,若要为它17年的发展做总结,简单说,领导人格局与
经验不足、股东各吹各的号、派系不和团队更迭,加上国家政策强力支持,却反而导致营
运混乱无法聚焦等,都是中芯营运不如预期的关键原因。
首先,中芯创办人张汝京是建厂高手,但并非经营高手,这在公司成立之初就众所周知。
张汝京屡屡用最快速度建厂,但晶圆代工成败关键在于生产良率与技术研发,这些要靠基
本功,完全急不来;张汝京先前在德州仪器(TI)没有扎实的产业基础,在景气大好时成
立世大,一路打顺风牌,无法证明是否有担负营运大任的实力,最后中芯只能采取最简单
的作法,就是挖角与模仿台积电,让中芯种下败因。
全盘照抄台积电,也成为日后中芯专利诉讼大败的主因。○五年,台积电开始控告中芯侵
权,经多年诉讼,○九年底台积电获胜,取得中芯二亿美元现金赔偿与中芯10%股权,时
任中芯执行长的张汝京因此被逼下台。张汝京时代结束,引发日后中芯股东与团队不断更
迭,甚至形成派系倾轧的各种纷扰。
晶圆代工是高门槛行业,资本支出与技术研发须不断烧钱,中芯创立前几年,虽然快速建
厂,并迅速在美国与香港挂牌上市,但连年亏损,很快面临资金不足的考验。
○六年,飞思卡尔(Freescale)被私募基金收购,一时间半导体企业成为国际私募基金
锁定的目标。当时也有私募大咖找到张汝京,不过背负振兴民族工业大旗的中芯,当然不
可能轻易卖给这群私募秃鹰;于是张汝京向政府求援,当时中国政府指派了大唐、华润及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三家国企,最后由大唐以1.7亿美元取得中芯16.6%股份,取代上海
实业成为中芯最大股东。